美東時間 3 月 15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ElevateBio 宣布完成了 5.25 億美元 C 輪融資,本輪投資由 Matrix Capital Management、軟銀愿景基金二期和富達管理研究公司領投,MPM Capital、F2 Ventures、EcoR1 Capital 等原有投資方繼續集結于此。
ElevateBio 將自己描述為 “一家專注于細胞和基因治療細分賽道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在推動和擴展一種 “不同尋常” 的商業模式 ——將細胞和基因療法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商業化和規模化量產連接起來,它在其中扮演 “平臺” 或者 “橋梁” 角色,不斷剝離新公司獨立運營。
ElevateBio 官宣稱,本次所籌資金將用來繼續支持其平臺建設和剝離新公司上。
“我覺得這個模式非常好,這是一種‘技術投資孵化’的裂變式創業模式,類似于基于同一技術平臺的不同應用方向,孵化出不同類型的公司。” 唐興資本專注于醫療方向的投資經理秦毅對生輝說。
MPM 孵化而來,創始團隊陣容豪華
“未來 30-50 年,哪項技術將會發生顛覆性變革”?David Hallal、Vikas Sinha、Mitchell H. Finer 等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
David Hallal 認為,細胞和基因療法發展空間巨大,這個領域機遇無限,但是還存在許多困難和挑戰。Mitchell Finer 也認為,細胞和基因療法的瓶頸之一在于 —— 規模化量產,比如說藍鳥在入行 8-9 年后才建立了生產設施。
細胞和基因療法領域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細胞和基因療法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德勤發布的相關數據,全球細胞和基因療法市場規模有望在 2025 年超過 119.6 億美元;另一方面,該領域也存在生產、制造、遞送等難題,技術仍有待取得突破。
基于這一考慮,他們決定成立一家專注于細胞、基因治療細分賽道的生物技術組合公司 ——ElevateBio。該公司最初由美國著名生物醫藥風投 MPM Capital 孵化而來,2017 年成立以后一直處于隱匿模式中。自 2019 年 5 月以后,ElevateBio 已經籌集近 8.5 億美元資金,成為該領域名副其實的新銳 “吸金王”。
(來源:生輝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過,ElevateBio 并沒有聚焦某種方法或某種疾病,而是將特別關注免疫療法、再生醫學或體內基因療法。
其創始團隊陣容豪華。首席執行官 David Hallal 在生物制藥領域擁有近 30 年經驗,曾是罕見病巨頭 Alexion 的掌舵人,幫助 Alexion 從一家單一產品公司過渡到多產品組合公司;首席財務官 Vikas Sinha 在生命科學領域擁有超 25 年財務高管任職經驗,在 Alexion 任職 11 年期間,Alexion 的市值從 6 億美元增長到超過 300 億美元;首席科學官 Mitchell H. Finer 是 MPM Capital 的執行合伙人,此前他是基因療法先鋒藍鳥的 CSO。
圖 | ElevateBio 創始團隊,從左到右分別是 David Hallal、Vikas Sinha、Mitchell H. Finer(來源:ElevateBio 官網)
并非 CDMO,商業模式清晰
ElevateBio 官方宣稱,正在以一種顛覆性的高效資本模式加速細胞、基因治療的創新速度。
這種 “顛覆性” 模式在于,ElevateBio 并不是一個 “單純” 的生物技術公司,研發和搭建專有生產管線,而更像是一個 “平臺型” 公司,不斷孵化該細分領域內不同的新公司。這種模式將專業團隊、資源和資本整合在一起,與科學創始人、醫療中心和企業家們合作不斷推出新公司。
具體來說,ElevateBio 集成并搭建完善的細胞、基因療法技術平臺、專家團隊、基礎設施,通過為科學創始人提供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能力的服務,包括研發和制造團隊、制造設施、藥物開發和商業化專業知識。
在這種模式下,ElevateBio 剝離的 “公司們” 可以共享這些專業技術平臺,和專業研發、臨床開發、制造團隊。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資源的流通和共享,也解決了細胞、基因療法領域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
一方面,ElevateBio 對于剝離的公司采取了 “集中式資源” 和 “中央研發平臺” 策略,加快研發速率;另一方面,所選方向采用了 “中心輻射” 策略,包括成立基因編輯技術、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公司。
而實現這些策略的底層技術在于其技術平臺 ——BaseCamp,這是 ElevateBio 專注于研發、工藝開發和 cGMP 制造的子公司,為 ElevateBio 投資組合公司和部分戰略合作伙伴提供細胞、基因專業技術支持,包括 cGMP、分析和質量控制實驗室、蛋白質工程、病毒學和免疫學實驗室。
圖 | 技術平臺 BaseCamp(來源:ElevateBio 官網)
提供技術、專家服務的 ElevateBio 是否可以看做是一家 CDMO 公司?
Mitchell H. Finer 曾這樣描述 ElevateBio 的商業模式:“我們不是一家 CDMO 公司, 我們與戰略合作伙伴互惠互利,為患者提供創新產品。”
基因、細胞療法 CDMO—— 通過制造產品積累大量產品數據,然而生物制藥公司卻無法使用集中的數據;而 ElevateBio 所做的事情類似于把基于 CDMO 平臺累計的數據實現技術、資源集中與共享。
自成立以來,ElevateBio 已經孵化剝離出了三家公司 —— 病毒特異性細胞療法公司 Allovir,T 細胞療法公司 HighPassBio 和基因編輯療法公司 LifeEDIT Therapeutics,并與麻省總醫院建立了 10 年的合作關系。ElevateBio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還有其他剝離出來的公司,但尚未公開披露。
“我們預計 BaseCamp 的設施能夠容納多個投資組合公司,我們的戰略是成為這些投資組合公司的主要股權持有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持股比例會下降。因為,我們希望這些公司通過 IPO 上市,然后繼續從專業團隊、新成立公司中獲益。” David Hallal 這樣說。
“未來,中國完全有可能出現同類型的公司”
與 CDMO 不同,ElevateBio 可能更像是一家集投資、孵化與 CDMO 于一身的公司。
這也是秦毅非常看好其模式的原因:無論是資本模式,還是業務模式、組織結構及資源配置上,這種模式優勢顯著。
“從資本模式來看,這可以實現基于同一技術平臺的多個應用方向并行發展,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從業務模式來看,這是一種‘自營式’新藥研發 CRO/CDMO,與傳統的 CRO/CDMO 相比,體系內部配合效率更高;從組織模式來看,這可以看作一種內部孵化的‘裂變式創業’,每一個創業公司都能夠給予創始團隊更多股權,也能夠給到團隊更大的激勵和經營自主權,發展更有動力;從資源配置來看,其類似于‘中臺’,共享技術和資源,可以實現更高的資源利用率。” 秦毅說。
秦毅繼續補充道,這種 “內部分化” 發展的模式其實也適用于更多領域,只要是平臺型技術都可以這樣做。其實就是基于同一技術的不同應用方向,孵化出不同的公司,比如說根據 mRNA 設計、遞送技術、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技術都可以剝離出新公司。
羿揚資本細胞和基因療法賽道合伙人王斌同樣看好這一模式。
“ElevateBio 的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技術、資源共享問題,有利于新興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和應用。技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成為常態,一種通用的平臺技術在不同領域或同一領域的細分賽道上都會得到應用。” 王斌如是說。
國內是否可以復制這一模式?
王斌告訴生輝,羿揚資本正在其它領域布局類似的商業模式,將一種通用技術應用到不同領域,成立不同的項目。他認為這種模式肯定會在國內得到發展。
“與 Flagship Pioneering(FP)的孵化模式不同,這種模式更簡單,更易復制,未來中國完全有可能出現同類型的公司。”秦毅說。(注:FP 是美國生命科學領域知名風投,通過 “瘋狂但可行的” 點子孵化成立公司,至今已經創辦、孵化了 108 家公司)
不過,九合創投的一位投資經理告訴生輝,細胞、基因療法的研發速度不在于平臺,而在于技術本身的突破,技術的突破方能真正提高研發速度。
責任編輯:lq
-
生物技術
+關注
關注
2文章
89瀏覽量
12653 -
基因
+關注
關注
0文章
95瀏覽量
17195
原文標題:2年獲投8.5億美元,Biotech公司「裂變式創業」成細胞和基因治療賽道新玩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