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iPhone為縮小前相機模塊的體積,我們預測其最快將在2H22采用一體式鏡頭設計,而2021年下半年正式為iPhone供應VCM的大立光,則有望取得新款iPhone的一體式鏡頭設計訂單。”天風證券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提出這一觀點。
關于這一點,小編也從其友商處得到了類似的說法。據其透露:“其實將鏡頭馬達打包的產品推給蘋果,這個計劃并不是大立光近期才開始的,只是直到去年,蘋果才真正將這項設計納入考慮。”
事實上,小編也曾報道過這個所謂“一體式鏡頭”的設計,值得關注的是,大立光在業務上的新進展將會給產業鏈原有局面帶來怎樣的影響?
2022年的新趨勢?
同時追求產品輕薄化和影像功能升級,是現階段智能手機終端市場的一大趨勢。
隨著手機對靜態、動態的拍攝要求越來越高,其中傳感器、鏡頭以及VCM馬達三類主要零部件的體積和重量也不斷增加,可以說,這些物理升級也是提升成像效果的必要條件。然而,不論國內還是海外品牌,都力求將整機厚度、重量盡可能減少,這與影像升級的方向背道而馳。
兩種設計的沖突下,導致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在攝像頭位置都存在較為明顯突起,整機在美觀度上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一短板,產業鏈近兩年的設計方案都體現出明確的小型化方向,不過對問題的改善卻不算理想。
行業人士指出:“終端品牌的需求其實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出在零件上,單純在模組端做優化,空間比較小。所以想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還得看鏡頭或者馬達廠。”
“如果大立光的一體式產品能夠在iPhone上量產,說明采用這個設計方案能有效降低整顆攝像頭模組的厚度,這是目前終端品牌都需要的;效果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這類方案很大可能會被其他終端品牌陸續采用。”上述業內人士繼續說道。
據了解,大立光的VCM馬達業務主要是由旗下大陽科技負責。
在大陽科技官網資料中,展示了一款名為“透鏡+VCM一體式音圈馬達”的產品。上述鏡頭廠稱:“這種一體化的設計,最大的優勢就是小型化,其次就是得益于鏡片和馬達做了一體化的整合,在一致性上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不過大陽科技在其官網上還指出,一體式的音圈馬達產品具有減少鏡頭黏合制損的特點,能夠使得模組AA制程時間縮短,有效降低成本。據悉,大陽科技已于2019年實現了這款一體式馬達產品的量產。
眼下該公司的這項設計若能夠順利切入iPhone供應鏈,并將部分重心轉移到馬達業務上,是否也意味著大立光有機會在VCM馬達行業占據一席之地?
固有市場格局難破
從一家國內一線馬達廠得知,事實上,國內的馬達和鏡頭廠早在2、3年以前就聯合頭部的終端品牌對“一體式馬達”做了預研,不論是設計還是專利的布局,都已經準備好了。
只不過,這項技術在當時推廣的效果并不好。
筆者從行業中了解到,這類一體式產品的設計是讓鏡筒外壁成為馬達的一部分,所以它最大優勢就在于產品體積變小,利于終端產品優化外觀。然而它也有明顯的短板,二合一的產品大大增加了制造過程中對灰塵、臟污問題的管控。
行業人士指出:“臟污管控難度加大,等于是產品的報廢率給提高了。鏡頭和馬達設計在一起,一旦產品出問題是不可返修的,任意一邊不良,都會導致另一邊一起報廢。同樣的良率,一體式產品所造成的損失遠高于常規的鏡頭、馬達產品。”
為了對外觀上做一些優化導致整體成本大幅增長,終端品牌勢必會思考這個舉動是否有價值,從此前推廣的結果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過,蘋果在手機行業中‘風向標’的地位毋庸置疑,國產品牌是否會因其采用而跟進這項技術,眼下不得而知。
上述馬達廠表示,在我們看來,即便其他的品牌都跟進,國內產業鏈也能基于此前的布局迅速響應,并且在很短時間內把產量做大。現在國內一線馬達廠月出貨幾乎都在20KK以上,現階段的大立光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單從現有條件來看,雖然大立光有望借“一體式馬達”獲得新品iPhone更多的訂單,但在整個馬達市場,競爭力確實不算突出。
此前就有知情人透露:“近幾年,大立光對國內外的一線終端品牌都有在推廣自家的馬達,不過由于其VCM馬達在性能、產能和價格上的競爭力都不算突出,所以推廣的效果也不理想。再加上VCM馬達市場的毛利率遠不如鏡頭市場,所以迄今為止,大立光都沒有重點發展這項業務,短期內更不會為此擴充產能。”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近年來智能手機在影像功能上的大幅提升,是的鏡頭片數逐年增加,目前到了8P。在合理范圍內,這個數值其實已經非常接近極限,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大立光鏡頭業務發展形成了瓶頸?為了尋求新的突破,大立光是否會孤注一擲的闖入VCM馬達市場?
編輯:jq
-
iPhone
+關注
關注
28文章
13386瀏覽量
200870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59文章
4752瀏覽量
94394 -
VCM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瀏覽量
19386
原文標題:傳明年新款iPhone將采用一體式鏡頭 產業鏈的風向預警來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eb0fee55925b,微信公眾號:半導體投資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