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獨自去滿足所有客戶的所有需求。在這個開放、創新的時代里,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有獨特的訴求。企業都在關注如何搭建一個能夠擁抱 Open 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的平臺。” 幾個月前還在擔任 IBM 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COO)的姜錫岫,從 2021年開始,正式成為 IBM 新成立的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副總裁。
2020年對于 IBM 來說,可謂是發生“巨變”的一年:這位藍色巨人自我轉型的進程駛入了快車道。
2020年 7月 9日是 IBM 收購 Red Hat 一周年的紀念日。IBM 新任 CEO Arvind Krishna 明確了 IBM 未來的戰略方向,基于紅帽——尤其是其開源的容器云平臺 OpenShift——構建一個混合云平臺,將是“IBM 面向未來提出的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愿景”,而且這一“混合云平臺”將成為 IBM 歷史上繼主機、中間件和服務平臺之后的“第四個平臺”,將能夠改變 IBM 的歷史,乃至影響 IBM 的未來。“在此之前,IBM 已經構建了三大平臺——主機、中間件和服務平臺——這些平臺今天仍在為我們服務。混合云是繼它們之后的第四個平臺。它將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經久不衰和無處不在的平臺,成為推動我們的客戶和世界不斷創新的強力催化劑。” 進而在去年 10月 9日,為了更專注于云計算與 AI 領域,IBM 決定對公司的組織架構做出重大改變,宣布將拆分為兩家上市公司,其中 IT 基礎設施管理服務部門將單獨上市。
2021年伊始,IBM 又在全球范圍整合軟件、系統、伙伴生態等部門,成立全新的科技事業部,而新成立的 IBM 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則是此次 IBM 全球組織架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今年開始承擔這個新的任務——怎么把 IBM 大中華區打造成為一家科技掛帥的公司。” 姜錫岫首先強調,混合云對于企業級用戶而言,是一種源自業務的現實需求。在他看來,當下企業對于開放式創新的依賴,常常表現為來自業務層面的各種需求,例如新的業務平臺、更多突破性構想、更快的技術開發、加速產品上市時間、借助生態系統拓展營收……而要實現企業級的“開放式創新”,現代化的開放式混合云平臺架構將是最佳的選擇:“企業需要的混合云架構需要具備怎樣的要素?我認為,這個架構體系必須是開放的,要有安全以及合規的框架,要非常容易管理。同時,企業的應用和數據可以在任何環境、任何云上部署和流轉——這一定是一個開放的混合多云平臺。”
相比市場上眾多的混合云產品和服務,IBM 的混合云戰略有兩個重要的 IBM 標簽頗為引人注意。
首先,IBM 將自己的混合云解決方案定義為平臺級產品。
從技術和產品邏輯上看,IBM 的混合云平臺是其收購紅帽之后建立在紅帽企業級開放技術之上的 PaaS 層容器平臺;在 IaaS 層,再基于紅帽 OpenShift,完成了對包括 IBM 公有云(IBM Cloud)、IBM 主機、服務器的優化;在 SaaS 層,發布 IBM Cloud Paks——2019年 8月,IBM 宣布將其所有軟件組合轉化為云原生,并對其進行優化,使之在紅帽 OpenShift 上運行。
因此,在 IBM 混合云平臺架構組成中,紅帽 OpenShift 作為整個混合云平臺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技術層:向下,其與包括不同廠商的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和傳統 IT 數據中心等在內的各種環境實現互聯互通,實現與基礎架構層的聯系;向上,則承接著包括 IBM 原有的 AI 應用、Cloud Paks,以及來自紅帽的生態合作伙伴市場,與軟件應用層完成融合。
“我們想倡導一個概念,IBM 是開放的混合多云技術提供方,我們希望通過紅帽 OpenShift 這一領先的企業級開源技術和我們的第四平臺,來提供這種技術和能力。” 姜錫岫認為,IBM 的“混合云平臺”強調的是在不同的異構環境中的互通互聯(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傳統的數據中心等 IT 基礎架構和部署在邊緣的基礎架構),以及基于這種互通互聯實現的數據分享、管理和數據的安全與保護,最終為企業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運維管理平臺。
IBM 的混合云戰略的第二個明顯的特征標簽,是與 AI 技術的強綁定。
“根據剛剛發布的《IBM 2020年度報告》,可以看到我們的重心是放在混合云和人工智能之上的。其中,IBM 人工智能是為企業打造的企業級應用,通過混合云的技術,我們可以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價值——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開放的、AI 賦能的第四平臺,也就是基于 OpenShift 的混合云平臺。” 姜錫岫說。
結合“平臺”的定義,實際上不難理解 IBM 的混合云戰略當中,為何 AI 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在所有的 IT 技術提供商當中,IBM 在 AI 技術和產品化方面一直處于相對明顯領先位置;另一方面,則是基于混合云平臺,實際上 IBM 希望能夠為企業提供的是一種能力,而非功能。在 IBM 定義中,這種能力包括:應用現代化、大規模自動化、智能預測結果和安全。
“未來的架構是容器化的架構,以及被賦予了人工智能的能力,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客戶去容器化他們的企業應用,實現應用現代化,包括很多傳統行業,像金融行業、電信行業等。” 姜錫岫在解釋這四種能力時強調,所謂的智能預測,就是幫企業用戶打造數據的智能化,使其能夠更有效去分析數據、預測結果。“人工智能的能力取決于你(企業)有沒有很好的 IA 架構,就是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信息架構),所以我們有一個 AI Ladder(人工智能階梯),我們從數據收集、組織、分析,到把數據的智能融入業務,都是通過智能預測的能力去提供。”而對于大規模自動化,IBM 是希望能夠把更多企業業務流程和系統,通過管理手段和人工智能的手段,實現規模化的流程自動化。至于安全,則是在混合云平臺中,把安全特性植入業務,“在不搬遷企業數據的情況下,通過深入的洞察,快速發現威脅,編排操作,實現自動化響應”。
事實上,作為混合云的概念,不僅已經被廣大企業用戶所接受,而且目前在 To-Business 的云計算市場上,混合云早已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焦點“戰區”。IBM 此刻加入戰局,除了要為自己的混合云解決方案打上明確的 IBM 標簽之外,如何真正深入市場和企業用戶,瓜分更多市場份額,顯然是姜錫岫在 2021年要解決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在回答筆者提問時,姜錫岫表示:目前 IBM 大中華區有兩個產品和服務線,一個是 technology brand(科技事業部),一個是 service brand(服務事業部)。“在我所領導的科技事業部,我們更看重技術價值,更傾向于把應用層面的工作交給合作伙伴、交給 IBM 的 GBS 團隊,讓他們把應用交付給客戶。我的重點,是幫助合作伙伴在 IBM 的技術平臺上去構建他們的解決方案。”
通過與各種深入行業的合作伙伴合作去發掘市場,借力打力,應該說是目前 IBM 能夠采用的最經濟,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姜錫岫提到,基于這樣的市場推廣戰略,IBM 大中華區科技事業部成立了客戶成功管理部和車庫體驗中心兩個部門,并且在 IBM 中國開發中心推出了名為“魯班計劃”的 IBM Cloud Paks 本地化和解決方案共創計劃:其中,“新的客戶成功管理團隊有可能成為整個科技團隊最大的團隊,我們通過這個團隊,與客戶共同創造不同的應用場景,幫助企業用戶部署和真正用好 IBM 的混合云和 AI 技術;而售前車庫團隊則是通過投資培養和招募云原生技術專家,把客戶的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拉在一起,經過 6~12周的時間,為其搭建一個新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通過共同創造這個 MVP,來驗證 IBM 的技術能夠幫助客戶解決什么樣的業務和困難,同時也讓客戶能夠有機會了解 IBM 的混合云、數據和 AI 的產品組合。關于“魯班計劃”,則是在IBM中國開發中心的主導下,專注于面向中國市場和客戶的特殊需求,與用戶一起共創定制化的技術和行業解決方案。
在采訪的最后,姜錫岫強調,“IBM 科技事業部并不是沒有行業側重,而是更看重 IBM 作為合作伙伴行業解決方案的技術賦能者這個角色。我們會投入大量的精力賦能給我們的合作伙伴,幫助他們提供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
原文標題:IBM 混合云戰略并入快車道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BM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IBM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49瀏覽量
74626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734瀏覽量
137199
原文標題:IBM 混合云戰略并入快車道
文章出處:【微信號:IBMGCG,微信公眾號:IBM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