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幾樣東西很依賴進口,這對我們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格局產生了障礙。
它們分別是石油、芯片、大豆,以及這一次被炸出水面的棉花。
這兩天的滔天巨浪,一朵棉花騰空升起,也被有心人抬升到了國本民生的高度。
一本《棉花帝國》已經被賣到了脫銷,人人都渴望在激蕩歷史的脈絡中,解碼這個時代的脈搏。
新疆的優質棉我們自己都不夠用,而這是否會成為又一根卡住我們戰略空間的手指?
一朵棉花,有人看到了陰謀,有人看到了爭斗。
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背后隱藏著中國最牛逼的經濟戰略。
一、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在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而新疆是全國、全世界的棉花主產區,產量520萬噸左右,占國內產量的87%,占國內消費的67%。
但是,我們的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達到185萬噸。
為了滿足國內需求,中國去年進口了約200萬噸棉花。過去幾年的時間里,棉花的進口量持續變大。
這意味著,現今我國主要農業缺口,排第一的是大豆,排第二就是棉花了。有意思的是,我們的最大進口來源國都是美國。
本土和進口的棉花,有相當大部分會流入國內的紡紗廠—織布廠—染織廠—制衣廠,最后變成一件件衣服。這個不說大家也懂。 不過, 如果你去翻一下今天被抵制的H&M、優衣庫等品牌的標簽,你會發現它們有很多很多的產品,其原材料并不是棉麻這些天然的植物纖維,而是各式各樣的化工纖維、滌綸、腈綸、錦綸、氨綸……
換言之,你身上穿的衣服,很可能是“假”的“棉衣”。
看看下邊這張圖片:
把原油加工成石腦油,從中繼續提煉出PX和乙烯,經過再次加工變成下游產品即聚酯(PET),把它熔融紡絲及再加工可以制成各類合成纖維。
是不是很神奇!
石油這玩意,加工下最后就變成了你身上的衣服,還有我們戴了一年多的口罩。
H&M因一朵棉花闖了彌天大禍,但實際上棉花并非是H&M最重要的原材料。
今天,化工纖維占全部紡織原料的比例已經高達八成以上。作為世界最大的服裝制造之國,中國使用最多的其實也是化纖原料,而非棉花。
這個奇跡,來源于早前中國非常具有先見之明的戰略布局。
二、棉花雖好,但用多了“傷人”。
我不是說棉花這玩意有害,而是在中國的農業布局中,棉花跟糧食天然是要打架的。在1970年代以前,中國的紡織品基本全部要靠棉、麻、絲等天然纖維加工生產。而棉花的供給嚴重不足,大家穿衣服基本上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中國十多億人口啊。“解決溫飽問題”中國人從1949年說了超過四十年,這個溫飽就是說吃飽、穿暖的問題。要吃飽,就得提升糧食產量,必須保障耕地、提升畝產(種子科技、施肥),全國土地一盤大棋進行精細化管理,尤其是嚴格守住18億畝的紅線不動搖。而要穿暖,早期也得向土地去要,靠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提升畝產。
這兩個不就矛盾了嗎。中國的耕地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資源,既要解決十數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又要同時解決這么多人的穿衣問題,不堪重負。棉花與糧食爭地,一度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超級難題。隨著人口的快速膨脹,這個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所以,中國只能另謀出路。
1972年,中國集中了當時寶貴的外匯,進口了一套能夠生產維尼龍化纖的設備。當年化纖產量就占到全部紡織原料的5.5%。這是我國石油化工業的一個發端,也是中國紡織業的一個拐點。化纖的引入和發展,把“穿衣穿暖”成功從一個農業問題變成了一個工業問題。
到1998年,我國的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合成纖維產量超460萬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在全球產量占比達到20%。到現在,紡織業80%以上的原料使用的是化學纖維。這不但解決了14億人的穿衣問題,同時還創造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2020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達2962.3億美元,產品銷往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紡織業開啟了中國經濟走向開放、做大做強的歷史進程,而化工業為這一進程注入了血液。今天中國的人口已經從1950年的5.5億人上升到14億,翻了兩倍有余。但與此同時,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從高峰期的從7300萬畝減少到4754萬畝,砍了三分之一。中國在人口膨脹的同時,還能解放出更多的土地資源用于糧食耕種(也包括城市建設),背后的功臣正是我們強悍的化工產業。
三、很多人不知道,現代紡織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工業門類,它的上游是化工業、棉紡織業,其中化工業的上游則是能源產業。
中國今天能夠成為全球的紡織業大國,是因為中國同時也是全球的化工大國。
乙烯被稱為“石化工業糧食”,其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標志。原本,我們的乙烯生產線要從通用、西門子等公司引進,造價動輒上百億,而且一旦生產線出現問題,維修也只能看別人臉色。要是停工了,一切損失更是自行負責。
2012年,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實現了大型乙烯成套技術工業化,讓中國從此告別了半個多世紀的技術依賴。
2018年,由沈陽鼓風集團投入數億元,自研自造的120萬噸乙烯裝置投產,標志著核心技術全面實現了國產化。
得益于生產裝置和機械裝備的大型化、現代化、國產化,近兩年中國乙烯的產量提升速度加快。目前全球乙烯產能最大的是美國,中國排名第二。在這個歷史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兩個公司,都位于我們平日里嘲笑的老東北工業基地。
在此還要說一下PX。雖然民眾對此有點聞之色變,但這并不妨礙它在化工界的地位。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PX是后續很多化纖產業鏈的源頭。現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PTA生產國,產能已經占到全球50%。
而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朵棉花到一個產業鏈,中國的能源安全、制造業升級、糧食安全三條經濟命脈,在這個奇妙的地方交匯了起來。
今天社會上有一股很明顯的焦慮情緒:最懂后發優勢的中國,被后發國家復刻發展路徑的焦慮。
我們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已經很高了,當年用來承接第三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的基礎條件正在瓦解。而越南在崛起,印度在崛起,非洲在崛起,這些新興經濟體會不會憑借著更加低廉的人力成本,來虹吸中國的產業遷移,掏空中國的低端制造業呢?答案是沒那么容易。作為全球化工大國的地位,其實大大減緩了我們產業空心化的危機。以紡織服裝業為例。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了越南的生命線,但他們主要承接的是加工環節,即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的部分。
而紡織生產所需的上游原料,紐扣、拉鏈、中高端面料、印染劑等,仍然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這部分的利潤,有很大部分留在了中國。上游被中國牢牢掌控。中國一感冒,越南就打噴嚏。中國一發燒,越南紡織業就要吃藥。這個場景,是不是有點像華為手機,很多高端零部件都受制于日韓美?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越南舉國之力也生產不出比從中國進口更便宜的紡織輔料,從中國進口的面料、纖維加上運費、關稅平均比越南國產便宜10%-15%。
現實的例子,說明了紡織原料要想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絕不是比拼誰的勞動力更廉價那么簡單。各個產業集群要深度分工,相互配套,發揮全產業鏈的聚集和規模優勢,才能整體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這方面,中國具有獨步天下的武功。
我們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包含了全部41大類的工業。從產量上看,全球500多個工業品,中國有220個世界第一。我們的集群效應,我們的專業分工化程度是最高的,沒有之一。
而且我們又有非常龐大的化工產能,將規模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能提供最最便宜的化纖原材料,越南沒有這么好的基礎設施條件。這種優勢在去年疫情之后發揮得淋漓盡致。之前向東南亞、印度等低人力成本轉移的低端制造業,因為無法開工,訂單迅速向中國回流。這使得上個第三季度中國紡織業突然迎來爆發,原因就在于印度的多家大型出口紡織型企業的訂單轉投了中國。
在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紡織業鏈條當中,越南其實只是扮演一個組裝廠的角色。如果中國不是一個化工大國的話,今天東南沿海的很多低端產業可能就真的被掏空了。
四、如今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政策下,中國超大的內需市場被進一步采挖,龐大精深的供應鏈網絡又開始升級。
中國現在需要的,是一根根掰開卡在脖子上的手指,向著制造業第一梯隊、建立全球科創中心而攀登。
五年后,十年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
還會被人拿住一朵棉花說事嗎?
參考資料:新疆棉花:中國自己還不夠用。新華網新中國是怎樣實現糧食、棉花、沒有靠自己的。陳錦華。人民日報中國靠什么解決14億人口的穿衣問題。張國寶。《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越南,越來越像中國的一個“省”。黃漢城。旺角黃漢城深度調查:2020年新疆棉市場解析。李偉。中國棉花網印度天量訂單轉移到中國,國運迎來大轉機?。路口大爺。智谷趨勢中國化工開辟乙烯工業發展新路徑。經濟日報《溢出》。施展
編輯:jq
-
PX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瀏覽量
13926 -
乙烯
+關注
關注
0文章
6瀏覽量
11074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0瀏覽量
25661 -
石油
+關注
關注
0文章
47瀏覽量
9997
原文標題:一朵棉花,炸出了中國最牛的經濟戰略
文章出處:【微信號:zgtrend,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