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制造業會在當下局勢中分得國際市場更大的蛋糕。
制造業作為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見證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并且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隨著全球制造業的新一輪產業中心轉移,中國制造業正借著“智能制造”的升級向美德日三國發起沖擊。
自2015年“中國制造2025”被國家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到今年已經進入到第二個五年。
中國的制造業在面對貿易戰和關稅戰前,展現出極大的韌性,依然保持著持續增長和出色的全球出口競爭力。
但由于歷史工業基礎薄弱等原因,這條路將極其漫長,這條升級之路該如何向前走?
中國智能制造升級難點在哪里?
用一個詞概括中國制造業——“世界工廠”。
當前中國制造遍及全球,體量龐大,品類齊全,但從產品的技術附加價值和品牌溢價上來看,中國制造業還處在中低端水平。
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金融危機開始,部分地區就已經開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產業轉化,但大部分地區的制造企業依然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缺乏競爭力。
“大而不精,大而不強”正是目前中國制造業最好的寫照。
首先高端工業的薄弱基礎拖累了產業升級的節奏,其次中國老一輩企業家們的觀念依然缺乏對新思想的創新意識,這些靠著人口紅利發家的企業,需要勇氣和動力來完成升級,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頒發之后,中國制造業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上也摸索前行了5年,但大部分制造企業的智能化僅僅停留在使用簡單信息化軟件、收集數據、搭建一條自動化流水線等措施,離真正的智能化還存在很大距離。
我們回到智能制造本身,這是一個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的名詞,西門子機器人仿真技術專家黃愷在演講中提出:“智能制造單有硬件上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軟件層面的支持。”
因此,想要真正享受“智能制造”帶來的紅利,技術和管理上的軟件系統建設不可缺失。
其次,落到制造裝備上,裝備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制造業的瓶頸,現有產業尚不能跟上智能制造發展的要求,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
雖然我國在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應用上處于優勢地位,但制造最后的執行單元還得是機床,這一環節遠遠落后于歐美和日本企業,在工業機器人、3D打印、芯片光刻機、高精度測量設備等領域,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軟件層面上的忽視,加上硬件層次的缺失,讓中國智能制造面臨著瓶頸和制約。
最后,無論是軟硬件都需要雄厚的人才后備力量,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博指出:“當下,年輕人已經很少選擇制造業作為就業的首選項,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這是各個企業的管理層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國產替代”,中國制造業必經之路
比起內在的差距,復雜的國際形勢更加迫切地要求中國“國產替代”的進程。
一方面是高端制造領域已經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例如,蘋果電腦已經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關閉中國本土工廠。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低成本優勢的消弱,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正以更低的成本承接來自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
“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讓中國制造業必須打造自己獨特的體系。
早些年,中國對于科技,特別是高精尖技術研發的投入上,在戰略層面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特別的重視,但是近幾年不管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從市場,不管是投資的導向還是市場的導向,都在往這個方向去積極的努力。
站在智能制造的角度,打造國產品牌的高端化形象,增加國產品牌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同樣成為制造業產業升級的目的之一。
不得不承認,在制造業領域,中國很少有比較成功的高端品牌出現。當下高端市場幾乎都是國外品牌的天下,但同時這些知名品牌又都是在中國代工生產的。
這就意味著,我們自身并不缺乏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但距離建立高端品牌還有很長的距離。
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企業在蘋果供應鏈中處于中低端的位置,缺乏足夠的技術,自然無法建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同時,中國產品“廉價”與“模仿”的刻板印象讓中國高端產品很難打開市場,因為缺乏消費土壤。
而即使是擁有過硬技術的公司,他們的產品也往往把“性價比”作為宣傳賣點,忽略了作為高端產品的藝術性,從而無法取悅高端消費者。
智能制造,賦予了中國品牌額外的工業增加值,不單是在產品質量,企業還可以將資金投入到設計、研發等其他高附加值環節中。而在品牌建設與對外推廣方面,互聯網的模式探索也讓中國品牌有了可依賴的網絡,迸發出新的可能。
當下,華為、小米、比亞迪、大疆等等企業,作為中國先進制造業的代表正逐漸融入到海外市場,這背后依靠的正是智能制造帶來的紅利,也然他們成為眾多中國傳統制造企業的標桿。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張坤表示:“大家在談到‘國產化’時,更多還是認為這好像是一種被迫的行為,或者是大家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沒有那么強烈。”
“實際上一些企業在產品的不管是性能還是質量上已經做得十分出色。”
換個角度來說,“國產替代”不僅是解決“卡脖子”、技術封鎖等問題,也代表了國內企業的產品想走向高端應用,讓行業帶給大家的信任,這個其實是“國產替代”比較關鍵的意義。
結語:展望中國制造未來
智能制造在各個行業里面都在快速的應用和推廣,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其目的就是解決當下制造業的空心化。
像現在傳統的制造模式,由于資源消耗、老齡化等原因,包括美國制造業回流,機器人取代一些重復性、單調性的工位是一個必經之路。
在這樣一個客觀的要求下,智能工廠的改造,推廣智能制造關鍵的產品,已經成為各家制造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國產機器人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占比不斷擴大,國內外同款機器人,國產的質量甚至是更好。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駱敏舟所長在談到工業機器人時表示:“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已經發展的非常平穩,我們的協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呈平行的線性的發展,而協作機器人,或者是與人共融機器人,正呈現指數方向的發展,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更快。
現在中國的各個地方,比如說像浙江、像蘇州,出臺了非常多的政策,支持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因為大家都希望把人用機器人替代掉。所以這個產業發展的速度很快。”
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呂忠偉也表示:“當前工業機器人主要在生產環節起到了價值創造的作用,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甚至自身產業進行升級,都需要工業機器人的輔助。國產機器人在產品質量、服務以及體驗方面都已經接近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這一波行業的爆發期里面,相信國內的企業會分得國際市場更大的蛋糕。
用八個字概述2021年,也就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便是“穩扎穩打,逆風前行”。
面對當下局勢,總存在有利與不利的地方,不管是從國家到企業到個人,要大家一起努力去克服未來會發生的困難。
編輯:lyn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735瀏覽量
137204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3文章
44275瀏覽量
371278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63瀏覽量
137300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481瀏覽量
7626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