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召開,“擁抱產業變革”是論壇重要議題之一。未來五年,全球將進入產業革命加速期,而構建國內和國際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已寫入中國“十四五”規劃,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如何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把握好產業變革之路,與會者集思廣益,引發熱烈討論。
在中國持續擴大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外資無疑是中國“雙循環”新格局構建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中國產業升級、保證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外國FDI(直接投資)總額驟降42%,但中國FDI逆勢增長4%,總額達163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而商務部此前發布的2020年“成績單”同樣亮眼,中國全年使用外資近1萬億元,實現引進外資總量、增長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
這些振奮人心的數據背后,實則是在全球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的“磁力”進一步增強。無論抗擊疫情、復工復產,還是保障民生、推動經濟增長,中國市場自我修復與發展的速度給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吃下“定心丸”,增強了他們加大在華投資和長遠發展的信心,三星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
疫情“大考”堅定外企發展信心
2020年,在全球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的情況下,中國疫情防控工作精準有力,并全力推動各行業企業復工復產,最終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領跑復蘇,增長2.3%,為陷入深度衰退的世界經濟帶來難能可貴的一抹亮色。而在這場疫情“大考”下,中國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彰顯出特殊時期依然對外企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2020年初,中國如期落地實施《外商投資法》,明確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并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落實制度。疫情肆虐全球后,中國政府及時推出國際客運包機計劃審批“綠色通道”,以大力支持在華外企復工復產。這讓三星等外資企業看到了中國開放政策的延續性,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更加堅定了在華扎根,持續發展的信心。
2020年,三星為確保西安半導體存儲芯片項目、天津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項目等在華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包機24架,通過中韓綠色快捷通道,運送了超5500名外籍工程師跨國復工,而這對中國“雙循環”格局的構建意義非常。
三星西安半導體存儲芯片項目主要生產全球領先的3D V-Nand 閃存芯片,該項目自2012年落地陜西以來,投資額從最初一期的100億美元,追加到二期的150億美元,創下并保持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大外商投資項目紀錄。2020年3月,疫情特殊背景下,項目二期工程第一階段項目產品順利下線上市,全年實現滿產,二期第二階段項目也將于今年如期投產,創造了三星在華發展的“陜西速度”、“西安效率”。
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全景圖
該項目不僅解決了上千人就業,而且還帶動一批配套電子信息企業落戶西安,極大推動了西安半導體產業鏈的形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了中國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是長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亦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經濟基礎。該項目所生產的產品不僅能極大滿足中國科技企業的高端化發展需求,激發中國內需潛能,還可以提升“高精尖”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天津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項目是三星電機在海外投資的最大MLCC生產基地之一,預計今年投產,建設速度之快同樣令業界驚嘆。MLCC被稱為“IT產業的大米”,對于電子設備產業來說不可或缺,而且目前已逐步擴展到5G基站、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等更廣泛的領域。作為全球主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MLCC消費大國,該項目投產后不僅會極大滿足中國手機、電腦、汽車電子等制造企業對基礎電子元器件的龐大需求,助力中國經濟“內循環”,而且還會提升天津電子產業水平和國際化程度,進而促進中國經濟“外循環”。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但以三星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并沒有放緩在中國產業戰略調整和產品轉型升級的步履,甚至實現逆勢增長。據統計,2020年,三星在華新增投資54億美元,幾乎是三星1992年入華以來投資最高的年份。
開放不止步是一針強心劑
雖然,“雙循環”是中國去年才提出的新詞,但從外資企業入華以來的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對中國內需潛力的挖掘,還是對外出口業務的拉動,他們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星入華近30年時間,踏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鼓點,緊跟中國政策及市場發展的風向,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與騰飛。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把具有“技術先進”、“產品出口”特征的電子產業作為引進外資的首選,1992年,三星進入中國市場后,在天津等東部沿海城市引入數碼電子、家用電器等整機產品生產線,從簡單的組裝加工做起,不僅豐富了中國消費者需求,也助推“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并很快成為全球制造的中心之一,三星根據中國政府區域發展戰略變化,將在華投資區域從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產業集群地帶逐步擴展到中國中西部等內陸地區,極大推動了中國區域產業經濟崛起。在這一時期,中國消費者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對電子消費品的需求呈高端化、優質化趨向。三星則開始加快本土化研發戰略,力求及時開發“滿足中國消費者需要”的高品質產品。
2015年,中國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內需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等為驅動,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實現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成為這一階段所有在華企業的新使命。三星順應形勢變化,將最早期的電子組裝加工業轉為核心尖端零配件生產,并加快布局半導體、液晶面板、電動汽車電池等技術密集型新興產業的在華投資,謀求高端化、多元化發展,樹立了外企在華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
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車間
現如今,中國努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作為中國市場中重要的外資企業,三星一方面加快本土化戰略,積極推進與在華產業鏈上下游4000余家企業的深度合作,為中國消費者創造高品質智能產品的同時,共同促進中國國內經濟大循環。另一方面,三星將在華產業投資加速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融入中國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
數據無聲最有力。入華近30年,三星致力于“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貢獻于中國社會的企業”,目前在華共設立近20家生產工廠,8個研發中心,擁有員工近7萬名。截至2020年,三星在華累計投資額近460億美元,其中高精尖產業領域投資累計346億美元,占總投資比重高達76%。
三星在華發展三級跳
2021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環境愈加利好,在當下中國正加緊構建的“雙循環”新格局下,三星有優勢也有信心再次貢獻強大科創力量,實現在中國市場開新局謀共贏。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