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3日中國常駐聯合國(維也納)代表團給秘書長的普通照會》(以下簡稱照會)中指出,美國公司SpaceX發射的星鏈衛星,在今年前后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對空間站內三位航天員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危險,為此,尚在建設階段的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實施了兩次“緊急避碰”。
照會部分內容 / 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
兩次緊急避碰
照會中指出,第一次緊急避碰發生在2021年7月1日,星鏈-1095衛星與中國空間站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屆時,星鏈-1095衛星降低至平均軌道高度382千米后,并保持在該軌道高度運行,而中國空間站組合體的軌道高度正好在390千米左右。
第二次緊急避碰發生在2021年10月21日,另一顆衛星星鏈-2035與中國空間站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該衛星并非維持在某一軌道高度,而是在連續軌道機動狀態,中國空間站對其機動策略未知,也無法評估具體的軌道誤差,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又一次實施了緊急避碰。
為此中方根據“太空憲法”《外空條約》第五條發出通知,提醒并告知締約國和聯合國秘書長。且根據條約第六條原則規定,即便是SpaceX這樣的非政府部門進行的航天活動,也要由其所屬國家承擔國際責任。
“擦肩”的起因
要想了解這兩次事件的起因,我們必須先要了解變軌的概念。在運行階段,人造衛星、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等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變軌的情況,比如發射過程中的升軌、對接中的變軌或是提早規避太空垃圾的變軌等等,此外維持既定軌道高度的飛行器在運行一段時間后,也需要再度升軌。正因所以,380千米到400千米成了中國空間站需要注意的軌道范圍。
星鏈-1095衛星的平均軌道高度 / In The Sky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緊急避碰事件中的星鏈-1095衛星,該衛星已經于今年9月19日正式退役,上圖是該衛星的平均軌道高度圖。可以看出,星鏈-1095從五月到六月左右開始了退役降軌的過程,但在接近7月1日的前一段時間里,一直維持在380千米左右的高度,與照會中的說明一致。從其他的星鏈衛星退役降軌圖來看,這樣的維持時間并不規律,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空間站采取了預防性的緊急避碰。
星鏈-2305軌道高度 / ORBITING NOW
第二次緊急避碰事件面對的則是發射成功后,仍在升軌階段的星鏈-2305衛星。由上圖可以看出,10月21日左右該衛星的軌道高度達到了386千米左右,接近再次發生。從星鏈衛星的軌道歷史來看,難以判斷該衛星接下來的升降軌策略,中國空間站再次緊急避碰。直到11月份,該衛星才達到550千米左右的既定軌道高度。
星鏈的“威脅”
如此看來,現在的星鏈已經對我國空間站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脅,要知道這還只是不到2000枚衛星的在軌狀態,就已經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發生了兩次相關事件,而美國FCC已經批準的星鏈衛星數量達到12000枚,這些衛星的升空、退役乃至故障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威脅。
以SpaceX的說法,如此多的星鏈衛星是為了擴展其網絡容量和覆蓋范圍,更是聲稱星鏈已經具備自主避碰的設計。從今年星鏈衛星主動避開俄羅斯衛星碎片也可以看出,星鏈衛星確實具備這一能力。但由于其避碰策略未知,中國空間站在搭載航天員的情況下,必然需要提前實施避碰。
聶海勝在軌拍攝照片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這種避碰對于飛行器本身的性能都是一種考驗,星鏈這種大小的衛星其實探測識別起來相當簡單,但像Swarm的SpaceBEE這種微型衛星識別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此外,緊急避碰對于飛行器的動力系統也是一種挑戰。盡管中國空間站不懼這些挑戰,但這些能規避的風險自然還是規避掉最好,這也是中方提交該照會的原因之一。
稍微可以讓人安心一點的就是在這12000枚衛星中,尚未發射的絕大多數星鏈衛星運行在非靜止軌道(NGSO)上,高度范圍為335千米到346千米。但考慮到這龐大的發射數量,難免不會對其他的太空活動造成影響。
其實不止是中國空間站,其他空間飛行器將來也有可能受到星鏈的威脅,不少人懷疑星鏈甚至會對美國自己的太空行動造成影響,但與他國的空間飛行器發生碰撞的話,就屬于國際事故了。
今年8月份,歐洲一研究機構通過分析Socrates衛星碰撞評估數據庫,得出SpaceX的星鏈衛星如今每周都會發生1600起小于1km的近距離接近事件,幾乎占據了每周總事件數的一半。這1600起接近事件中大部分發生在兩個星鏈衛星之間,除去這些事件之外,仍有500起星鏈衛星與其他空間飛行器發生的接近事件。該研究還指出,如果繼續任由星鏈衛星發展下去的話,SpaceX將包攬90%以上的接近事件。
愈發嚴峻的軌道形勢
盡管現在國際倡導的理念是太空是一種共享資源,但在特定的軌道范圍內,它依然是一種有限的資源。SpaceX的星鏈大量發射衛星其實是一種“搶地”行為,以商業活動對科研活動造成了干擾甚至威脅。
1967年生效的《外空條約》雖然在各締約國之間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但對于各國的商業發射活動仍是沒有太大制約的,甚至可以說是名存實亡的。隨著今年國外各大太空商業巨頭紛紛開始涉足太空,如果SpaceX之類的企業不做好與各個國家機構的及時有效溝通,在沒有強有力的管束下,太空科研的形勢或許會變得更加嚴峻。
照會部分內容 / 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
兩次緊急避碰
照會中指出,第一次緊急避碰發生在2021年7月1日,星鏈-1095衛星與中國空間站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屆時,星鏈-1095衛星降低至平均軌道高度382千米后,并保持在該軌道高度運行,而中國空間站組合體的軌道高度正好在390千米左右。
第二次緊急避碰發生在2021年10月21日,另一顆衛星星鏈-2035與中國空間站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該衛星并非維持在某一軌道高度,而是在連續軌道機動狀態,中國空間站對其機動策略未知,也無法評估具體的軌道誤差,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又一次實施了緊急避碰。
為此中方根據“太空憲法”《外空條約》第五條發出通知,提醒并告知締約國和聯合國秘書長。且根據條約第六條原則規定,即便是SpaceX這樣的非政府部門進行的航天活動,也要由其所屬國家承擔國際責任。
“擦肩”的起因
要想了解這兩次事件的起因,我們必須先要了解變軌的概念。在運行階段,人造衛星、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等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變軌的情況,比如發射過程中的升軌、對接中的變軌或是提早規避太空垃圾的變軌等等,此外維持既定軌道高度的飛行器在運行一段時間后,也需要再度升軌。正因所以,380千米到400千米成了中國空間站需要注意的軌道范圍。
星鏈-1095衛星的平均軌道高度 / In The Sky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緊急避碰事件中的星鏈-1095衛星,該衛星已經于今年9月19日正式退役,上圖是該衛星的平均軌道高度圖。可以看出,星鏈-1095從五月到六月左右開始了退役降軌的過程,但在接近7月1日的前一段時間里,一直維持在380千米左右的高度,與照會中的說明一致。從其他的星鏈衛星退役降軌圖來看,這樣的維持時間并不規律,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空間站采取了預防性的緊急避碰。
星鏈-2305軌道高度 / ORBITING NOW
第二次緊急避碰事件面對的則是發射成功后,仍在升軌階段的星鏈-2305衛星。由上圖可以看出,10月21日左右該衛星的軌道高度達到了386千米左右,接近再次發生。從星鏈衛星的軌道歷史來看,難以判斷該衛星接下來的升降軌策略,中國空間站再次緊急避碰。直到11月份,該衛星才達到550千米左右的既定軌道高度。
星鏈的“威脅”
如此看來,現在的星鏈已經對我國空間站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脅,要知道這還只是不到2000枚衛星的在軌狀態,就已經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發生了兩次相關事件,而美國FCC已經批準的星鏈衛星數量達到12000枚,這些衛星的升空、退役乃至故障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威脅。
以SpaceX的說法,如此多的星鏈衛星是為了擴展其網絡容量和覆蓋范圍,更是聲稱星鏈已經具備自主避碰的設計。從今年星鏈衛星主動避開俄羅斯衛星碎片也可以看出,星鏈衛星確實具備這一能力。但由于其避碰策略未知,中國空間站在搭載航天員的情況下,必然需要提前實施避碰。
聶海勝在軌拍攝照片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這種避碰對于飛行器本身的性能都是一種考驗,星鏈這種大小的衛星其實探測識別起來相當簡單,但像Swarm的SpaceBEE這種微型衛星識別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此外,緊急避碰對于飛行器的動力系統也是一種挑戰。盡管中國空間站不懼這些挑戰,但這些能規避的風險自然還是規避掉最好,這也是中方提交該照會的原因之一。
稍微可以讓人安心一點的就是在這12000枚衛星中,尚未發射的絕大多數星鏈衛星運行在非靜止軌道(NGSO)上,高度范圍為335千米到346千米。但考慮到這龐大的發射數量,難免不會對其他的太空活動造成影響。
其實不止是中國空間站,其他空間飛行器將來也有可能受到星鏈的威脅,不少人懷疑星鏈甚至會對美國自己的太空行動造成影響,但與他國的空間飛行器發生碰撞的話,就屬于國際事故了。
今年8月份,歐洲一研究機構通過分析Socrates衛星碰撞評估數據庫,得出SpaceX的星鏈衛星如今每周都會發生1600起小于1km的近距離接近事件,幾乎占據了每周總事件數的一半。這1600起接近事件中大部分發生在兩個星鏈衛星之間,除去這些事件之外,仍有500起星鏈衛星與其他空間飛行器發生的接近事件。該研究還指出,如果繼續任由星鏈衛星發展下去的話,SpaceX將包攬90%以上的接近事件。
愈發嚴峻的軌道形勢
盡管現在國際倡導的理念是太空是一種共享資源,但在特定的軌道范圍內,它依然是一種有限的資源。SpaceX的星鏈大量發射衛星其實是一種“搶地”行為,以商業活動對科研活動造成了干擾甚至威脅。
1967年生效的《外空條約》雖然在各締約國之間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但對于各國的商業發射活動仍是沒有太大制約的,甚至可以說是名存實亡的。隨著今年國外各大太空商業巨頭紛紛開始涉足太空,如果SpaceX之類的企業不做好與各個國家機構的及時有效溝通,在沒有強有力的管束下,太空科研的形勢或許會變得更加嚴峻。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空間站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5瀏覽量
15203 -
航天航空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9瀏覽量
75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達實智能慈善空間揭牌儀式成功舉辦
近日,南山區“達實智能 - 慈善空間”揭牌儀式在達實智能大廈舉辦,達實智能獲得由南山區民政局頒發的南山區首個慈善空間牌匾。
一年兩度減員,思科迎來轉型陣痛期
一年兩度裁員,涉及超萬人。網絡業務巨頭思科為何作出如此大手筆裁員?對于行業又能帶來什么啟示? 繼英特爾之后,大洋彼岸的另一家IT巨頭思科,也爆出了裁員計劃。 彭博社消息指出,思科將進行今年的第二次
達實智能AIoT空間場景控制系統概述
面對當前建筑空間智能化實施運營中存在的子系統不互通、控制延時、運維成本高、面板復雜不統一等問題,達實通過分割整體建筑為單元空間,集成空間環境設備、設置模塊化流程,統一控制面板,實現對單
日本將發射首顆木質外殼衛星,預計9月抵達空間站
該微型衛星預計今年9月由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并于次月從日本“希望號”實驗艙投放至太空中。
同星智能榮獲沙利文認證“中國市場汽車軟件工具鏈客戶覆蓋度第一”
2024年4月,同星智能獲得由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簡稱“沙利文”)授予的“中國市場汽車軟件工具鏈客戶覆蓋度第一”市場地位確認證書。沙利文對于同
中國擬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助力深空探索
國家航天局在 2024 年“中國航天日”活動中宣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已新增尼加拉瓜、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及阿拉伯天文學和空間科學聯盟三個合作伙伴。中國
國際空間站鎳氫電池碎片墜屋,美宇航局正調查
該意外發生在海濱城市那不勒斯,房主人名叫亞歷杭德羅·奧特羅(Alejandro Otero)。該事件發生于3月8日,奧特羅猜測此物體與國際空間站有關。據悉,2021年3月,國際空間站廢棄了一個裝載約2630千克鎳氫電池的托盤。
SpaceX 發射龍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去新科研設備和物資
約在發射后八分鐘,獵鷹九號順利降落在SLC-40的指定著陸區域,本次發射使用的一級助推器B1080已有過六次發射紀錄。CRS-30貨運龍飛船與火箭上級分離僅耗費不到12分鐘,其將飛行大約兩天后,計劃于3月23日與國際空間站接軌。
尼康Z9相機與鏡頭至國際空間站,助宇航員捕捉高質影像
自2017年起就在國際空間站上服役的尼康D5相機將由Z 9接任,這意味著自阿波羅15號任務以來,已有超過50年的時間里尼康相機和鏡頭一直為NASA的太空探索活動提供支持。
SpaceX首次通過星鏈從太空向社交平臺X上發帖
近日,埃隆·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他們已成功通過其著名的“星鏈”衛星網絡,從太空向社交平臺X發布了第一個帖子。這一創新性的舉動標志著
日本太空垃圾清理技術試驗器進入軌道
太空領域,隨著幾十年間各種太空活動的累積,太空垃圾問題愈發嚴重,全球各大空間機構聯合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解決此問題。私營企業亦積極參與其中,共同
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攜帶厭氧古菌探索外星生命
據央視新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東秀珠、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劉竹透露,這種細菌的食物非常簡單,他們打算在空間站的輻射條件、微重力環境及適宜溫度等條件下設立一個極端環境,以測驗該細菌能否在此環境中生存。
同星智能榮登「2023年度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生態鏈100強」榜單
12月8日,2023(第十屆)電車人大會暨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100強論壇在合肥隆重舉辦。國內領先的汽車工業軟件企業同星智能憑借在汽車電子基礎工具鏈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榮登「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