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新一代AR頭顯細節曝光,元宇宙布局加快
據媒體報道,谷歌正在開發下一代AR頭顯設備,項目代號為“Project Iris”,目前開發工作仍處在早期階段,產品預計最快會在2024年上市。 谷歌建立過一個機器學習模型Media Pipe Iris,該模型無需專用硬件就能通過單個RGB攝像頭實時追蹤虹膜、瞳孔和眼睛輪廓,以相對誤差小于10%的精度確定對象和攝像頭之間的度量距離。 由于AR在內的大量應用都依賴于通過虹膜追蹤來估計眼睛位置,該模型可被視作谷歌為開發AR設備做的鋪墊。 Monika點評:谷歌做AR頭顯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十年前谷歌就發布了AR眼鏡的原型機,2014年在美國市場售賣一年后因為市場反饋不好而下架,2017年轉而投身工業應用領域,無奈也是反響平平。 現如今,Meta、微軟、索尼等競爭對手都已經在AR/VR領域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隨著“元宇宙”爭奪賽的開始,業內人士也在期待谷歌何時卷土重來,新一代AR頭顯細節的曝光終于讓人們看到谷歌沒有放棄,相反的是在風口之下加快步伐。 元宇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入場,一場關于“元宇宙”的競賽已經開始,接下來VR/AR行業將迎來另一場人才大戰。目前谷歌的“Project Iris”項目大約是300人,包括Pixel硬件團隊的員工。根據媒體報道,谷歌將為此項目再招聘數百人,也就是說谷歌未來將面臨人才方面的壓力。要知道,Meta正在爭搶微軟的增強現實團隊的員工,過去一年微軟流失了近100名與HoloLens業務相關的人才。要與大廠爭搶人才,谷歌的元宇宙大戰也才剛剛開幕。
2022年1月18日,多家外媒報道美國加州檢方向一名特斯拉Model S車主提起了兩項駕車致人死亡罪(vehicular manslaughter)的刑事指控,屬重罪(felony)指控。揭開了發生在2019年的一場由Autopilot引發的兩死兩傷的慘痛車禍。 Anson點評:據悉,該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L2自動駕駛系統使用不當。然而這并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車主對自動駕駛技術太過于依賴和信任,而引發交通事故的案例。
截至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尚在起步階段,各項調教技術不夠成熟。就現階段而言,市場上的大部分自動駕駛汽車的自動駕駛等級還處于L2階段,在啟用自動駕駛功能的各項操作還需以人為主導。 此前,已有不少特斯拉車主因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盲目自信,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事故的頻發,導致特斯拉不得不將官網上對車輛“自動駕駛”功能的描述替換為“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從而降低駕駛員對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誤解和依賴。 我國為解決駕駛員對自動駕駛技術過度依賴的問題,工信部于2021年4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意見中明確指出“企業生產具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產品的,還應采取脫手檢測等技術措施,保障駕駛員始終在執行相應的動態駕駛任務”。以此保證駕駛員與其他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穩定發展。 該事件的發生再次引起了人們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關注,也給過于依賴自動駕駛技術的駕駛員敲響了行車安全的警鐘。長達兩年的案件處理時間,側面反映出了目前針對于自動駕駛相關法律的欠缺,自動駕駛技術的合規與穩定發展,需要法律、法規、強制類標準的共同支持。
奔馳與Luminar宣布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1月21日,梅賽德斯奔馳與Luminar Technologies, Inc.宣布雙方達成合作,借助Luminar的激光雷達技術,來加速未來乘用車的自動駕駛技術開發。Luminar CEO Austin Russell稱,想要在汽車上獲得真正的自動駕駛能力,就必須做好硬件軟件等各項系統的工業化,而且在乘用車上實現自動駕駛與Robotaxi所需的工作和技術是完全不同的。不過奔馳與Luminar雙方均未透露該技術投入使用的時間。 Leland點評:激光雷達在不少人看來都是未來自動駕駛汽車不可缺少的硬件之一,然而激光雷達的量產和降本仍是一個問題,這點對Luminar來說也不例外。Luminar作為頭部廠商之一,已經與不少車廠達成了合作,比如沃爾沃、豐田、奧迪和上汽等。但當下激光雷達與車廠的合作更像是一個技術力展示的過程,未來最終決定其存亡的還是成本和生態。 這次與奔馳的合作還多了另外一層意味,因為奔馳也在同一時間入股了這家激光雷達公司,此舉彰顯了奔馳這種傳統大廠對于激光雷達技術的信心。從今年各大車廠的發布計劃來看,激光雷達上車已經成了大趨勢,ADAS和自動駕駛的一眾技術方案中,激光雷達成了增長最快的一環,中國市場的潛力更是極高。在這樣的市場局面下,激光雷達廠商或許能收獲比Tier1更多的商機。
1月19日,Gartner公布了新的報告,去年整個半導體市場增長了25.1%,達到了5835億美元,銷售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全球半導體廠商排名前十的廠商中包括:三星電子、英特爾、SK海力士、美光、高通、博通、聯發科技、德州儀器、NVIDIA、AMD。
Kevin點評:從2021年全球頭部半導體廠商增速情況可以看出,超過全球25%這個平均水平的企業大多集中在存儲、邏輯芯片,其中AMD、MTK、高通、NVIDIA的增速超過了50%,三星、美光和SK Hynix也在30%以上;模擬廠商的增速處于平均值上下,只有TI擠進了前10,ST、ADI,Infineon等廠商在前十排名中不見蹤影,但根據之前的預測數據,其實他們的增速也基本上處于平均水平;做通信的博通增速也不高,僅為15%;還有非頭部的存儲企業增速也不太高,這說明,在存儲領域,大者恒大,市場份額正向頭部企業在聚集。 其實,在Gartner的報告中還提到,華為海思的半導體業務大幅衰退,銷售額從2020年的82億美元,跌至10億美元左右。這可能也是MTK和高通的銷售額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 當然,2021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年,疫情導致了居家需求,促使了個人電腦等電子產品和服務器需求大增,存儲器的需求也增加了很多;再加上汽車行業的缺芯,芯片行業的漲價,也是銷售額上升的一大原因之一。2022年可能需求和供給的矛盾會得到緩解,市場會更加趨穩,增速應該會回落至10%左右。
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增幅超40%,行業圓滿收官
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機器人產量數據,2021年12月工業機器人產量35175臺,同比增長15.1%。2021年全年實現工業機器人產量366044臺,同比增長44.9%,創歷史新紀錄。 Sisyphus點評:2021年12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15.1%是較為難得的,可以看到國內工業機器人仍舊保持了較高的產量和增長水平。同時也不難看出,隨著增長基數越來越高,國內工業機器人增速存在明顯的邊際遞減。 從全年看,這是國內工業機器人連續第二年較高水平的增長。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圓滿收官。受益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的產業趨勢,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加速滲透。國內工業機器人能保持高增速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離不開國內制造業的高景氣度。二則是受益國外疫情因素,國外供給相對受到很大影響。最后一點當然離不開工業機器人下游需求行業帶動,尤其是3C、汽車。近一年來,不僅是工業多關節機器人,工業移動機器人也紛紛涌入3C、消費電子和汽車行業。多種因素推動了 2021 年工業機器人高速的增長。 工業機器人仍是我國智能制造2025的重點,是我國機器換人、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核心環節。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中長期推動力仍然是我國制造業產業升級、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三化。目前看,我國工業機器人還會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原文標題:全球首例!特斯拉車主濫用自動駕駛被控殺人罪;2021年全球半導體廠商中,數字和存儲芯片增速最快,海思最慘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電子發燒友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審核編輯:湯梓紅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009瀏覽量
216294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42瀏覽量
105097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3文章
13683瀏覽量
166147
原文標題:全球首例!特斯拉車主濫用自動駕駛被控殺人罪;2021年全球半導體廠商中,數字和存儲芯片增速最快,海思最慘
文章出處:【微信號:elecfans,微信公眾號:電子發燒友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