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周凱揚)作為用戶,我們已經見證了人工智能從產品向功能的演化,而這股趨勢正在蔓延至邊緣端。然而邊緣端由于功耗、算力要求嚴格,部分現有的方案效果不佳,邊緣AI常常被冠以“偽需求”的污名,但對于無論是AI芯片廠商、IP供應商還是軟件方案商,都在竭力證明自己的潛力。
換著法子追求低功耗
在不少人看來,AI芯片分為云端和邊緣端,云端AI芯片面向服務器和HPC,自然要求做到高性能,但與此同時功耗自然不低,且往往將推理和訓練分隔開。而邊緣芯片的要求則恰恰與其相反,追求的首先就是低功耗。
旭日3/ 地平線
在當前的趨勢下,由于邊緣端設備涉及的范圍太大,小到一個智能水表,大到自動駕駛汽車,所以對在對于算力和功耗的要求上各有不同,所以即便同屬邊緣AI芯片,也不好直接對比。比如有的是獨立的AI芯片,有的是起到輔助作用的協處理器。以地平線的旭日3系列就是針對智能前視和邊緣計算市場的邊緣AI芯片,其中X3M可以提供5TOPS的AI等效算力,X3E可以提供3TOPS的AI等效算力,在臺積電16nm的制程和地平線的芯片設計下,該系列的功耗已經做到2.5W。但即便是這樣的低功耗,也不能說覆蓋所有的邊緣AI場景。
AML100 / Aspinity
今年年初,AI初創公司Aspinity發布了AML100 AnalogML芯片,一個主打模擬機器學習的低功耗邊緣AI芯片,最高支持4個模擬傳感器。該芯片面向那些需要實時喚醒的邊緣AI應用,比如智能家居中的安全監控、可穿戴設備上的智能語音控制、以及預防性和預測性維修中的異常檢測等。這些應用都有著一個共通的特質,那就是離不開傳感器。傳統的實時喚醒結構將傳感器的模擬信號傳遞給ADC,轉換成數字信號后再發往數字處理器,如今這類方案已經可以實現極低的功耗。
傳統架構與AML100架構的對比 / Aspinity
但在Aspinity看來,這種結構需要模擬和數字系統均保持實時在線,ADC對傳感器輸出的數據“來者不拒”,因此數字處理器承擔了對所有數字信號的處理工作,如此一來功耗基本都在3000-5000μA的水平。而AML100的可配置模擬核心支持直接對模擬數據進行特定的信號處理,比如頻譜分析、神經網絡特征提取等,最終輸出真正有用的傳感器數據,最后再傳給數字處理器。如此一來數字處理器不需要時刻處于喚醒狀態,只需要在檢測到必要數據時喚醒即可,而AML100組成的模擬系統功耗可以做到100μA以下。據Aspinity的說法,AML100可見電池壽命延長20倍。
模型帶來的困擾
光靠AI芯片自然是不足以支撐起整個邊緣AI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模型是AI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邊緣側的定義已經注定了跑不起那些大規模的AI模型,所以只能跑那些規模較小,并隨算力擴展的機器學習模型,比如TinyML等,所以邊緣端的軟件棧同樣挑戰不小。此外,為不同的硬件調整AI模型也是邊緣端部署AI的一大痛點。如此一來,雖然不少邊緣AI芯片已經做到了足夠的優異的性能,在軟件生態尚未成熟之下,應用場景依然少之又少。因此,邊緣AI的優化往往以縮小開銷優化模型為主,使其適應邊緣端這一應用場景,在低功耗也能實現絕對的優勢。
最近又一家美國AI初創公司浮出水面,并獲得了來自高通創投和FoothillVenture等公司的1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其初創團隊包括深鑒科技(被賽靈思收購)聯合創始人兼Deep Compression技術開發者韓松、前FacebookAI的技術主管Di Wu等。從幾位創始人的履歷來看,都在AI和深度學習上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都是清華電子工程出身的,考慮到FoothillVenture也就是改名前的清源創投,倒是不稀奇了。
OmniML的創始人 / OmniML
團隊上就不過多展開講了,畢竟陣容再豪華的初創公司也得拿實力說話,OmniML的王牌又是什么呢?單看幾位創始人過去的成果,確實很擅長減少模型的壓縮優化,尤其是他們也活躍于TinyML的開發社區。在OmniML官網的描述中指出,OmniML提供的軟件方案可優化AI/ML模型,將它們輕易部署在邊緣設備中,又不會損失性能和精度,與此同時,OmniML提供一種硬件感知的神經架構搜索,只需訓練模型一次,就可以部署在任何硬件中,無論是GPU、AI芯片還是低功耗的MCU,即便是老的硬件設備也能在OmniML的助力下獲得強大的AI/ML能力。
根據高通的說法,OmniML的神經架構搜索并不是單純的壓縮模型來做到優化,而是從一開始就創建一個高效的新模型,對于邊緣硬件的客戶來說,不僅可以降低時間和資金成本,還能有效提升精度。OmniML聲稱他們這種神經架構搜索已經用于亞馬遜的AutoML和Meta的PyTorch深度學習框架中。
考慮到開發團隊有著深厚的機器視覺背景,OmniML也首先面向自動駕駛和智能攝像頭,他們展示了6車載攝像頭傳感器融合的3D檢測方案、以及基于CortexM7 MCU的人體檢測和人臉/口罩檢測。
邊緣AI的需求不算小眾
在呈現的無盡潛力面前,邊緣AI還是常常被人“邊緣化”,但如果我們直接看應用市場的話,就會發現邊緣AI的需求巨大。無論是TWS耳機的主動降噪,服務機器人的語音識別還是汽車的自動駕駛,邊緣AI的發展必將為這些場景帶來更大的功耗優勢,節省成本的同時加快落地速度。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146瀏覽量
26841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67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859瀏覽量
3491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