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各家互聯網大廠裁員的消息滿天飛,大廠人失業的消息也屢屢沖上熱搜。與半導體行業的火熱“招生”不同,從2021年開始,互聯網行業便已經迎來了寒冬,而這背后反映的是整個行業對未來增長的悲觀預期,以及互聯網大廠硬科技轉型之路。
逐漸缺乏創新的互聯網
從近期的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情況來看,如阿里在今年3月份便已經傳出了裁員的消息。主要由于阿里傳統平臺盈利下降,各項新業務仍在持續投入當中。京東的情況也類似,核心業務承受巨大壓力,導致近期也不得不讓許多員工提前“畢業”。
騰訊則是在近日宣布對PCG旗下的騰訊體育業務進行調整,目前已知籃球運營中心、足球運營中心及大項目運營中心在內的6個小組整組被裁。
據網信中國數據顯示,從2021年7月至今年3月,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美團、字節跳動、拼多多等在內的12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共離職了21.68萬人。
不但是在職人員被迫“畢業”,同時也有許多校招生,即便已經簽署了相關的OFFER,也無法通過試用期。
而互聯網企業在業務上進行收緊,來源于對整個行業的不看好。以騰訊為例,2021年騰訊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的凈利潤為1237.88億元,同比增長1%,這也是近十年來騰訊凈利潤增幅最低的一年。
而增幅的不斷下降,甚至趨近于零,也意味著行業的天花板已經到來。從互聯網招聘平臺“拉勾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有超過276萬用戶處于待業狀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這些人大多分布在消費生活、游戲、人工智能這三個行業。
而行業觸及天花板,原因在于人口紅利的結束,整個互聯網市場從過去的增量進入到了存量市場的時代,這也意味著,如果想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不是不可能,而是需要投入比過去多得多的資本。
對于許多企業而言,也意味著過去許多的成功戰略,在如今的時代可能面臨失效的困境,更嚴重的影響是,隨著這些互聯網大企業的不斷裁員,縮減業務線,將極大地損害互聯網創新。而沒有了創新,等同于沒有了新業務的拓展,又會導致企業無法獲得更多的創收,拉動更多的就業,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芯片廠與互聯網造芯
大企業的轉型從來都是困難的,歷史上也鮮少有可以成功轉型的案例,IBM或許是其中一個特例。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是IBM,但不妨礙許多企業想要做IBM。互聯網行業同樣如此,隨著人口紅利堅定,行業增速減緩,許多互聯網企業都開始謀求轉型,而近幾年爆火的半導體行業便是這些互聯網企業的首選。
有趣的是,由于大多數互聯網企業擅長的領域在軟件上,因此即便是進入到芯片設計領域,也會優先選擇與軟件結合更緊密的產品,比如AI芯片。軟件上的人工智能算法一直在飛速進步,但限制他們發揮的主要在于底層算力,比如L4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需要的計算力超過100TOPS,而L5則需要1000TOPS,但如今的計算芯片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具備軟件優勢的互聯網公司,在能夠創造更高算法的同時,如果還能自己獨立設計芯片,就能掌握更多的自主權。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芯片行業分工也已經非常明確,隨之而來也讓芯片設計的進入門檻變低了。
比如百度昆侖芯片,便是一款無人駕駛芯片,只需要找到相關人才進行設計,同時具備相應的商業化應用場景,再掏出流片的費用,找到相應的代工廠就好。顯然,百度并不缺應用場景,更不缺人才與資金,芯片自然也容易造得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公司造芯與傳統芯片公司有明顯的區別,一個在于目標客戶不同?;ヂ摼W公司的芯片客戶大多是自己,基本數據自產自銷,因此芯片的指標和路線規劃上會較為明確。比如阿里的倚天系列芯片,大多數都是給自己的服務器使用。
客戶群體不同,也會導致做芯片的目標不同。傳統芯片公司的設計會偏向保守,因為需要與客戶長期合作,因此優先保證的是芯片各指標在沒有重大缺陷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然后再根據市場的反饋在一兩個指標上做優化,同時還需要考慮到成本。這就導致傳統芯片廠商即便將產品進行優化,性能大概也就在20%上下浮動。
而互聯網公司則會考慮較為激進的芯片架構,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同時,由于更多是為自己的需求做定制化芯片,因此往往為了解決硬件瓶頸,因而對于性能的提升要求是跨越式的。
這里并非說哪種更為優劣,總體來看,傳統芯片廠商更偏重于市場的通用性,而互聯網造芯更多只考慮到與自己需求的匹配度上。
從軟件走向硬件
如今,互聯網行業已經到達天花板,而各大企業固然在互聯網領域開始收縮業務范圍,但另一邊也在積極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許多互聯網大廠選擇的領域便是集成電路,甚至已經有部分大廠推出了自己的芯片。
如騰訊方面推出了三個系列的自研芯片,分別為滄海(視頻處理)、紫霄(AI)、玄靈(云主機加速),可以發現,這些芯片基本與騰訊原有的業務密切相關。
同時在騰訊近期發布的2022財年Q1季度財報顯示,盡管在互聯網行業上進行結構性調整,但Q研發投入同比增長為36%,達到153.83億元,研發費用連續五個季度同比超過25%。
騰訊方面也表示,過去3年,在研發投入上已經累計超過1366億元,建立起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芯片、SaaS等在內的自研體系。
人才招聘上,更是包含多個芯片研發崗位,如芯片架構師、芯片驗證工程師、芯片設計工程師等,在這一領域中,騰訊不但沒有裁員,反而求賢若渴。
百度更是從2018年便發布了中國首個自研云端AI芯片,即百度昆侖1,隨后在2021年又發布了百度昆侖2。通過在2010年便布局的FPGA AI加速項目,實現了短時間內推出多款自研芯片的成就。
目前百度昆侖芯片主要應用在服務器、無人駕駛領域,此外,百度還推出了鴻鵠系列芯片,主要應用在車載語音交互、智能家居等場景中。
近期,百度昆侖更是在謀求新一輪的融資,預計將融資人民幣20億元,可見百度對于芯片產業的信心。
阿里平頭哥更是已經成為業內知名的芯片公司,其推出的玄鐵910(AIoT)、含光800(圖像搜索引擎)、倚天710(服務器)等芯片更是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近期在全球芯片聯盟會議上,阿里平頭哥宣布基于RISC-V的玄鐵C910不僅成功兼容了安卓12.0系統,還成功運行了TensorFlow Lite,首次實現了RISC-V在安卓新系統上的AI支持。
國際權威機構MLPerf公布了最新一期處理器推理性能榜單,阿里RISC-V處理器不僅拿下了數據中心、邊緣計算、物聯網領域的多項第一,在圖像處理上,阿里處理器的性能甚至是其他廠商的20倍以上。
可見,阿里不僅是從軟件轉向了硬件,更是已經在芯片領域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更有意思的是,近期市場中涌現的十幾家CPU公司,如靈芯、西芯、鴻鈞微、此芯、遇賢微等,其核心技術人員基本來自平頭哥。意味著平頭哥不僅在芯片領域中進行大量投入,也為國內芯片市場培養了眾多的人才。
小結
互聯網行業見頂的局面下,半導體成為眾多互聯網大廠尋求突破的重點,不僅是在于政策的扶持,還在于國內半導體正處于高速發展的紅利期,國產替代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據IC Insights的數據,2021年中國IC產量占全國市場的16.7%,為312億美元,但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生產了123億美元(占中國市場的39.4%),僅占本國市場的6.6%。一方面,意味著中國IC產業仍在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表明市場中具備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互聯網公司所看重的。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83瀏覽量
33003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08瀏覽量
103019 -
軟件公司
+關注
關注
0文章
9瀏覽量
619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