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幾年,隨著中美貿易環境的惡化,以及疫情帶來的影響,反而帶動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大批國產半導體企業開始崛起,而5G、IoT、新能源汽車等技術迭代,也大幅增加了對半導體的需求。
有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額為3251億美元,到2020年進口額達到3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89%,這還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到了2021年,進口額達到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8%。而2021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達5559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超過6000億美元。顯然,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據絕對重要的位置,同時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但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自給率仍然不足10%。
背離的半導體市場
當前國內半導體市場仍然處于缺芯的狀態,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以及國際貿易環境影響,導致物流不暢,供應鏈失衡。疊加下游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國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率先掙脫疫情的影響,經濟復蘇,對于半導體芯片的相關需求暴漲。
上游供應減少,下游需求暴增,導致半導體市場一時間一“芯”難求,明顯的是2021年一整年都處于半導體缺芯狀態,也帶給大多數相關從業者一定的紅利。
憑借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下游應用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有利的政策帶動經濟穩步增長,讓中國半導體規模也在不斷提升,從2015年的986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92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8%。
市場的快速增長,也讓更多的玩家涌入到半導體行業當中,這也帶動了半導體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據SEMI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36.5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296.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3.3%。
市場擴大,從業者增加,需求提升,也意味著需要相關元器件產品也在暴增。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集成電路便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21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金額達到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8%,與此同時,出口金額也達到了2026億美元,同比大漲34%。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出口金額增長迅速,但半導體進出口逆差達到2597億美元,增速達到16.82%,并且可預見的是,未來將進一步提升。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需求主要仍依賴于國外進口。同時從2021年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來看,全年月均出口259億個集成電路,單個出口產品均價在3.21元,而月均進口529.58億個集成電路,單個產品進口價格為4.39元。
顯然,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進口產品價值大,而出口產品價值小,表明中國在整個集成電路價值鏈中仍處于弱勢。并且進出口差額不斷擴大,本土集成電路暫時無法做到大規模替代。好在目前在國產替代浪潮的推動下,國內企業也開始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自給率仍處于較低水位,如何破局?
雖然到了2022年,消費類芯片的供需基本達到平衡,從一季度不少手機廠商紛紛砍單便已經看出端倪,終端需求也趨于理性。但新能源汽車芯片仍然在持續緊缺當中,主要因為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需求,單個汽車的芯片需求從數百顆暴增至上千顆。
但另一方面,據第一財經報道,盡管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需求增長達35%,但自給率僅為7%。這意味著國內集成電路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是被國外企業拿去了,國內只是賺了一個“代工費”。
可能會有人疑惑,半導體行業在近幾年才受到市場的重視,同時中國芯片的國產替代也是隨著中美貿易沖突之后,才日漸興起,如果是從零開始,那么如今到了7%也不算慢了。
IC Insights曾在2019年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總價值約為1550億美元,其中存儲芯片占了大約41%。在這1550億美元的芯片產品中,僅有240億美元產品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并且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公司生產。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總產值僅為65億美元,意味著2018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自給率僅為4.2%。
2021年中國有16%的半導體從國內采購,如果排除那些在中國設廠的非大陸公司,如臺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這個數字僅為6%,而汽車芯片的自給率僅為5%。意味著目前我們面臨著需求快速增長,但自給率增長緩慢的困境。
細分來看,如模擬芯片。2021年,全球前十大模擬IC供應商合計占市場銷售額的68%。而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模擬芯片自給率在2017年為6%,而到了2021年依然不足12%,仍有巨大的國產替代空間。
此外如半導體晶圓制造設備上,有數據統計,中國的設備占比不足2%,核心設備尚未實現自主可控。特別是光刻機、檢測設備、離子注入設備等,仍由國外企業處于壟斷地位,且在大部分技術領域采取了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造成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技術壁壘極高。
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我國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約為385.5億元,自給率約為20.4%,若僅考慮集成電路設備,中國大陸自給率僅有5%左右。
其他的還有如計算機系統中用到的CPU、MPU、通用電子系統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裝備中嵌入式MPU與DSP、存儲設備中DRAM與NAND Flash、顯示系統中的顯示驅動等,這些領域中國產芯片自給率幾乎都在5%以下。
對于這一現狀,清華大學教授、國家“01”專項總師魏少軍認為,我國半導體發展模式以代工為主,靠做“苦力活”賺錢。他表示,如果要改變這一現狀,不能再以加工為中心,而要以產品為中心,這意味著整個產業模式要轉變。
同時,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還存在高端產品少、中低端居多,芯片產品缺乏差異化競爭,以及搶奪人才資源現象常態化等問題,需著深層次應對。
而想要向高端產品發展,并進行相關研發,就需要大量人才。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提供的數據,2022年大陸地區從事集成電路產業人員為54.1萬人,預計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缺口超過20萬。
但國內目前在集成電路人才供給上面臨結構性失衡、人才流失、產教融合待提高三大短板,彌補幾十萬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之事。當下為了解決芯片產能問題,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為了攻克“卡脖子”難題,也需要創新型人才。并且有數據顯示,2020年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規模在21萬人左右,其中只有13.77%選擇進入本行業從業。
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重視創新型人才和原創性成果,加強知識產權建設,讓人才有利可圖,才能促進技術的發展,提升國產半導體自給率。
寫在最后
中國十四五規劃要求國產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但從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來看,如果以銷售額計算的話,國產芯片很難達到這一目標。但如果是從半導體可供應的70%種類來算,2025年是有可能實現的。
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很難短期內就實現技術的升級。這些時間需要花費在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自研創新等方面,并且在芯片產品上,從商業角度來看,其他企業有新能更好、價格更優的產品,為何要購買國產芯片。如果國產半導體沒有進入到市場,那么就無法實現技術迭代,產業升級,這顯然是惡性循環,因此需要國家扶持。
目前的半導體自給率仍然較低,但至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并且當前正處于國產替代的浪潮,尤其在汽車芯片上,眾多國產廠商也有機會進入到整車廠供應鏈中,這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一個難得的窗口期。固然自給率仍處于低位,但就像是芯片的產能爬坡一樣,前期總是緩慢的。需要改變的是對國產半導體的偏見,以及加強對市場知識產權的重視。
有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額為3251億美元,到2020年進口額達到3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89%,這還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到了2021年,進口額達到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8%。而2021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達5559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超過6000億美元。顯然,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據絕對重要的位置,同時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但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自給率仍然不足10%。
背離的半導體市場
當前國內半導體市場仍然處于缺芯的狀態,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以及國際貿易環境影響,導致物流不暢,供應鏈失衡。疊加下游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國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率先掙脫疫情的影響,經濟復蘇,對于半導體芯片的相關需求暴漲。
上游供應減少,下游需求暴增,導致半導體市場一時間一“芯”難求,明顯的是2021年一整年都處于半導體缺芯狀態,也帶給大多數相關從業者一定的紅利。
憑借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下游應用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有利的政策帶動經濟穩步增長,讓中國半導體規模也在不斷提升,從2015年的986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92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8%。
市場的快速增長,也讓更多的玩家涌入到半導體行業當中,這也帶動了半導體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據SEMI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36.5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296.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3.3%。
市場擴大,從業者增加,需求提升,也意味著需要相關元器件產品也在暴增。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集成電路便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21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金額達到4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8%,與此同時,出口金額也達到了2026億美元,同比大漲34%。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出口金額增長迅速,但半導體進出口逆差達到2597億美元,增速達到16.82%,并且可預見的是,未來將進一步提升。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需求主要仍依賴于國外進口。同時從2021年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來看,全年月均出口259億個集成電路,單個出口產品均價在3.21元,而月均進口529.58億個集成電路,單個產品進口價格為4.39元。
顯然,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進口產品價值大,而出口產品價值小,表明中國在整個集成電路價值鏈中仍處于弱勢。并且進出口差額不斷擴大,本土集成電路暫時無法做到大規模替代。好在目前在國產替代浪潮的推動下,國內企業也開始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自給率仍處于較低水位,如何破局?
雖然到了2022年,消費類芯片的供需基本達到平衡,從一季度不少手機廠商紛紛砍單便已經看出端倪,終端需求也趨于理性。但新能源汽車芯片仍然在持續緊缺當中,主要因為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需求,單個汽車的芯片需求從數百顆暴增至上千顆。
但另一方面,據第一財經報道,盡管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需求增長達35%,但自給率僅為7%。這意味著國內集成電路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是被國外企業拿去了,國內只是賺了一個“代工費”。
可能會有人疑惑,半導體行業在近幾年才受到市場的重視,同時中國芯片的國產替代也是隨著中美貿易沖突之后,才日漸興起,如果是從零開始,那么如今到了7%也不算慢了。
IC Insights曾在2019年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總價值約為1550億美元,其中存儲芯片占了大約41%。在這1550億美元的芯片產品中,僅有240億美元產品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并且其中大部分是海外公司生產。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總產值僅為65億美元,意味著2018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自給率僅為4.2%。
2021年中國有16%的半導體從國內采購,如果排除那些在中國設廠的非大陸公司,如臺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這個數字僅為6%,而汽車芯片的自給率僅為5%。意味著目前我們面臨著需求快速增長,但自給率增長緩慢的困境。
細分來看,如模擬芯片。2021年,全球前十大模擬IC供應商合計占市場銷售額的68%。而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模擬芯片自給率在2017年為6%,而到了2021年依然不足12%,仍有巨大的國產替代空間。
此外如半導體晶圓制造設備上,有數據統計,中國的設備占比不足2%,核心設備尚未實現自主可控。特別是光刻機、檢測設備、離子注入設備等,仍由國外企業處于壟斷地位,且在大部分技術領域采取了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造成半導體設備行業的技術壁壘極高。
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我國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約為385.5億元,自給率約為20.4%,若僅考慮集成電路設備,中國大陸自給率僅有5%左右。
其他的還有如計算機系統中用到的CPU、MPU、通用電子系統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裝備中嵌入式MPU與DSP、存儲設備中DRAM與NAND Flash、顯示系統中的顯示驅動等,這些領域中國產芯片自給率幾乎都在5%以下。
對于這一現狀,清華大學教授、國家“01”專項總師魏少軍認為,我國半導體發展模式以代工為主,靠做“苦力活”賺錢。他表示,如果要改變這一現狀,不能再以加工為中心,而要以產品為中心,這意味著整個產業模式要轉變。
同時,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還存在高端產品少、中低端居多,芯片產品缺乏差異化競爭,以及搶奪人才資源現象常態化等問題,需著深層次應對。
而想要向高端產品發展,并進行相關研發,就需要大量人才。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提供的數據,2022年大陸地區從事集成電路產業人員為54.1萬人,預計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缺口超過20萬。
但國內目前在集成電路人才供給上面臨結構性失衡、人才流失、產教融合待提高三大短板,彌補幾十萬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之事。當下為了解決芯片產能問題,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為了攻克“卡脖子”難題,也需要創新型人才。并且有數據顯示,2020年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畢業生規模在21萬人左右,其中只有13.77%選擇進入本行業從業。
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重視創新型人才和原創性成果,加強知識產權建設,讓人才有利可圖,才能促進技術的發展,提升國產半導體自給率。
寫在最后
中國十四五規劃要求國產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但從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來看,如果以銷售額計算的話,國產芯片很難達到這一目標。但如果是從半導體可供應的70%種類來算,2025年是有可能實現的。
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很難短期內就實現技術的升級。這些時間需要花費在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自研創新等方面,并且在芯片產品上,從商業角度來看,其他企業有新能更好、價格更優的產品,為何要購買國產芯片。如果國產半導體沒有進入到市場,那么就無法實現技術迭代,產業升級,這顯然是惡性循環,因此需要國家扶持。
目前的半導體自給率仍然較低,但至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并且當前正處于國產替代的浪潮,尤其在汽車芯片上,眾多國產廠商也有機會進入到整車廠供應鏈中,這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是一個難得的窗口期。固然自給率仍處于低位,但就像是芯片的產能爬坡一樣,前期總是緩慢的。需要改變的是對國產半導體的偏見,以及加強對市場知識產權的重視。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4文章
50460瀏覽量
421973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063瀏覽量
21649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機構:2024年中國大陸芯片出口額將達950億美元
根據DIGITIMES的最新研究報告,隨著智能手機需求的回升、生成式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以及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2024年中國大陸的芯片(IC)進出口金額預計將分別比2023年增
中國大陸芯片制造設備支出躍居全球前列,國產設備廠商業績亮眼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芯片制造設備領域的投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在相關設備上的支出已超越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及美國三地的總和,彰顯了其作為全球最大
中國大陸成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銷售核心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全球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據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協會(SEAJ)發布的最新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
中國大陸8家半導體大廠被調查!
來源:芯智迅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9月4日消息,據臺媒報道,近日,中國臺灣當局指控8家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違反當地法律,非法從臺廠挖走工程師,并獲取專有技術,以提高其半導體生產能
中國大陸芯片設備支出領跑全球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在芯片制造設備領域的支出高達250億美元(約合1779.4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歷史記錄,更超越了韓國、中國
中國大陸AMOLED DDIC將于2024年迎來前所未有的需求高峰
在全球顯示技術的浪潮中,OLED顯示驅動芯片(DDIC)市場正步入一個需求井噴的新階段,尤以智能手機領域的AMOLED DDIC市場為甚,預計其將于2024年迎來前所未有的需求高峰。這一趨勢中,
萬年芯解讀臺積電與ASML報告,中國大陸半導體需求強勁
近期,半導體行業兩大巨頭——臺積電與荷蘭ASML公司相繼發布了其最新財報及市場分析報告。萬年芯解讀認為,兩份報告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大陸市場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的
喜報 | 江西薩瑞微榮獲中國大陸半導體功率器件企業第32名
熱烈慶祝江西薩瑞微電子榮獲中國大陸半導體功率器件企業第32名近日,在備受矚目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功率器件企業年度評選中,江西薩瑞微電子有限公司憑借卓越的技術創新和市場表現,榮登榜單,位列第
SEMI:中國大陸依然是全球晶圓廠產能增加最多的地區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報告稱,隨著全球眾多新建晶圓廠的產能持續開出,以及半導體市場的回暖,今年一季度全球晶圓廠產能增長1.2%,預計二季度將繼續增長1.4%。其中,
美國蘋果公司將增加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WitDisplay消息,美國蘋果公司將增加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蘋果中國12日宣布,擴大在中國大陸的應用研究實驗室,以支援產品的制造。
中國大陸封測廠進軍AI芯片封裝市場
這標志著中國大陸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不僅在半導體晶圓制造等成熟工藝中占有一席之地,還在先進封裝領域有相當的競爭實力,與外資企業如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爭奪AI芯片必不可少的先進
蘋果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公布:中國大陸iPhone銷售額未達預期?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雖然對于iPhone6%的收入增長頗為滿意,但在除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增長率則達到了兩位數,顯示非常強勁。針對中國大陸市場競爭激烈的現狀,庫克還指
全球半導體初創融資創新高,中國大陸企業融資占比60%
這家機構指出,自2022年開始,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都計劃加大對半導體的投入,用數百億美元推動本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升級。這項趨勢主要源于半導體在各個領域如消費品、汽車和工業互聯網中
中國大陸制程產能預計將達39%,中芯國際等積極擴產
該報告并指出,中國大陸企業中,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和合肥晶合集成積極擴產,主要集中于驅動芯片、CIS/ISP與功率半導體分立器件特殊工藝方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