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怎樣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成為大眾關注的重點,根據Gartner的調研,明年可能全球絕大部分的CEO都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可能會有一個衰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Gartner發布了其2023年戰略技術趨勢,十大趨勢主要圍繞優化、擴展和開拓三大主題展開,能夠幫助企業優化韌性、運營或可信度,擴展垂直解決方案和產品交付,以及開拓新的互動形式、更加快速的響應或機會。
以下為十大技術趨勢:
元宇宙(Metaverse)
一個通過虛擬技術構建的物理和數字現實融合的集體虛擬共享空間,具有持久性特征,能提供增強沉浸式體驗。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超過40%的大型企業機構將在基于元宇宙的項目中使用Web3、增強現實(AR)云和數字孿生的組合來增加收入。
Gartner對元宇宙的定義
超級應用(Superapps)
一個集應用、平臺和生態系統功能于一身的應用程序,它不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還能為第三方提供開發和發布微應用軟件的平臺。
自適應AI(Adaptive AI)
通過不斷反復訓練模型,在運行和開發環境中使用新的數據進行學習,來迅速適應最初開發過程中無法預見或獲得的現實世界情況變化。自適應AI能根據實時反饋動態調整學習和目標,適合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運營,或者企業目標不斷變化而需要優化響應速度的運營。
數字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
76%負責數字產品的團隊需要對營收負責,企業需要一個能在實現高商業價值的同時,降低風險和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方法,數字免疫系統能滿足這一要求。
數字免疫系統通過結合數據驅動的運營洞察、自動化和極限測試、自動化事件解決、IT運營中的軟件工程以 及應用供應鏈中的安全性來提高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
Gartner預測,到2025年,投資建設數字免疫系統的企業機構將能夠減少多達80%的系統宕機時間,所減少的損失將直接轉化為更高的收入。
數字免疫系統
應用可觀測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在任何相關方采取任何類型的行動時,都會產生包含了數字化特征的可觀測數據,如日志、痕跡、API調用、停留時間、下載和文件傳輸等。應用可觀測性以一種高度統籌和整合的方式將這些可觀測的特征數據進行反饋,創造出一個決策循環,從而提高組織決策的有效性。
可觀測行應用使企業機構能夠利用他們的數據特征來獲得競爭優勢。它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提高正確數據的戰略重要性,以便根據確認的相關方行動而不是意圖采取快速行動,因此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如果能夠在戰略中予以規劃并成功執行,可觀測性應用將成為數據驅動型決策的最強大來源。
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Gartner調查顯示,41%的企業機構曾經歷過AI隱私泄露或安全事件。與未積極管理這些功能的企業機構的AI項目相比,在這些企業機構中有更多的AI項目能夠從概念驗證階段進入到生產階段并實現更大的業務價值。
企業機構必須使用新的功能來保證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安全性和數據保護。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iSM)需要來自不同業務部門的參與者共同實施新的措施。
行業云平臺(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行業云平臺通過組合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支持行業應用場景的行業模塊化能力。企業可以將行業云平臺的打包功能作為基礎模塊,組合成獨特、差異化的數字業務項目,在提高敏捷性、推動創新和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同時避免單一廠商鎖定。
Gartner預測,到2027年,超過50%的企業將使用行業云平臺來加速他們的業務項目。
平臺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平臺工程是一套用來構建和運營支持軟件交付和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助式內部開發者平臺的機制和架構。平臺工程的目標是優化開發者體驗并加快產品團隊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速度。
Gartner預測,到2026年,80%的軟件工程組織將建立平臺團隊,其中75%將包含開發者自助服務門戶。
無線價值實現(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由于沒有一項技術能夠占據主導地位,企業將使用一系列無線解決方案來滿足辦公室Wi-Fi、移動設備服務、低功耗服務以及無線電連接等所有場景的需求。Gartner預測,到2025年,60%的企業將同時使用五種以上的無線技術。
網絡的功能將不再僅限于純粹的連接,它們將使用內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統將直接從網絡中獲取能量。這意味著網絡將直接產生商業價值。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可持續性貫穿2023年的所有戰略技術趨勢。企業機構需要新的可持續技術框架來提高IT服務的能源和材料效率,通過可追溯性、分析、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AI)等技術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部署幫助客戶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的IT解決方案。
十大趨勢發布后,Gartner就展開會議就趨勢做解讀,36氪等媒體也與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高挺(Arnold Gao)進行了討論:
以下是訪談部分(經36氪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記者:去年Gartner的報告有提到,“生成式AI”的數據到2025年會達整體數據規模的10%。今年大家已經對“生成式AI”的理念已經非常認可。Gartner如何看待這一變化?對于此前的預測有進一步的修正嗎?
高挺:“生成式AI”依然很重要,它沒有出現在我們今年的《報告》里,是因為我們的《報告》會有意在每年給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內容,但不代表說今年沒有出現在我們的《報告》里,我們就覺得“生成式AI”不重要。它的重要性依然還在,我們對它的預測至少在我們的官方報告里面沒有發生什么樣的改變。
記者:關于應用可觀測性,您如何看待AIOps發展。在元宇宙方面,您覺得應用層面的突破會表現在哪個領域?
高挺:我對于AIOps實際上了解的不是很多。我的理解:如果說和AIOps相關的,它里面會有一些AI技術。特斯拉實際上把AI技術用數據采集下來以后建模,然后優化決策模型。這個決策模型會給每一個人打的安全分,這個“安全分”越高、你的保險費用就越低。
記者:在“元宇宙”方面,您覺得在應用層面的突破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高挺:我覺得“數字人、工業元宇宙”是比較能夠賺到錢的有商業價值的一些案例,有一些更遠的方向,可能時機還沒有成熟。包括NFT這些東西,泡沫的成份會比較大一點,而且不太適合我們國家的監管環境。
記者:您剛才提到“工業元宇宙”相對容易產生商業價值。“工業元宇宙”在落地過程中主要的痛點是什么?“工業元宇宙”中率先能跑通落地的場景和市場空間,您有什么看法?
高挺:不能說是“痛點”,應該說是挑戰。“工業元宇宙”的商業邏輯是很合理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行業化的問題。比如企業或技術公司想推“工業元宇宙”,工業里有很多細分的領域,要從哪個細分領域做這件事情?
剛才西門子和英偉達的合作,它的一家客戶是汽車制造廠商。汽車制造廠商肯定是西門子去觸碰的這個“點”,但是如果跨度大一點,它在工業領域的BOM數量可能就沒有那么大。比家電企業,BOM可能只有幾百,如果想跨行業,就會面臨一個“隔行如隔山”。你在跨行業里面是沒有經驗,就算有一定行業基礎、有一定算力,跨行業時也很難把攤子鋪開率先能夠跑通落地的場景和市場空間。
記者:目前無論是數字貨幣還是部分NFT,都面臨連番過度炒作到泡沫破滅的過程。您認為“過度炒作”是否會放緩NFT這類“元宇宙”產品的迭代進程?在中國這個相對嚴控的市場,數字貨幣和NFT會是怎樣的發展路線?
高挺:我一直不太看好“數量貨幣”和NFT,我認為“數字貨幣”是區塊鏈趨勢下的一個泡沫,NFT是“元宇宙”趨勢下的泡沫,本質上兩者都是一樣的東西。“數字貨幣”里有一個問題,就是貨幣是不是可以由非國家主權以外的機構發行?在大多數的主流經濟體當中,這都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一級私人機構去發數字貨幣,會對一個國家的主權、對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挑戰。數字貨幣目前基本屬于一個比較邊緣的情況。
NFT也是類似的情況,它所謂的“獨一無二性”我覺得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說我真的是有一件藝術品收藏,這個藝術品、這幅畫掛在我家里就掛不到別人家里去,這個的確是有稀缺性的。但是NFT的稀缺性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我覺得NFT根本的邏輯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它也面臨著一些可能會制造一些金融泡沫的風險。
雖然現在國家沒有特別明令禁止NFT,但我們會看到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做的一些數字產品陸陸續續的也就偃旗息鼓了,實際上有點像觸監管邊緣的灰色地帶。這些灰色地帶的東西更類似于“灰產”,這些“灰產”可能不會完全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但是它也不會進入到一個主流的金融體系里面去。
記者:從2021年Facebook改名Meta、元宇宙”的熱開始到今天,差不多一年過去了,目前我們對“什么是元宇宙”的問題形成了哪些共識?我們如何想像“元宇宙”?Meta的實踐是否就是“元宇宙”的所有內涵?
高挺:Gartner的確對“元宇宙”有一個定義。Gartner定義“元宇宙”是一個“虛擬共享空間”,這個“虛擬共享空間”是有五個不同的維度(五個屬性):(1)Persistent(持久性)。(2)Immersive(沉浸式)。(3)Device-independent,實際上是和設備無關的,現在看到的AR/VR眼鏡只是早期“元宇宙”進入的一個端口。(4)Not beowned by a singlvendor。不會被某一家廠商所壟斷的。(5)Virtual economy。就是有一個虛擬經濟體的,它不只單純的是一個游戲,它更多的是一個有點像跟我們平行世界一樣的,跟物理世界平行的這樣一個商業的數字世界。
Meta的實踐肯定不是“元宇宙”所有的內涵,Meta走的技術路線更像是VR路線。而我們將來講的“元宇宙”應該是一個“虛實結合”的路線。
其實Gartner有三個“T”——Transform、Transport、Transact。Transport是一個人傳送到數字世界里;Transform是把數字世界拉到物理世界,類似于AI路徑;Transact是說在“元宇宙”里面,它不是一個更高級的游戲,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記者:AI技術向前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哪些新興職業?
高挺:這個事情我只能暢想一下,我說的未必是對的。我們覺得未來AI高度發達以后,許多人的工作會被機器、AI所替代。我們未來的人不能說有新興職業出來,而是許多物理人需要做的事情會被機器所替代。
將來的人會分為兩類:第一類人,不需要工作的人。因為到時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極大提高以后,不需要所有都工作,這些人每天可以做一些比較低消費的娛樂。
真正需要工作的人,是對自己比較有追求、想改變世界、想讓自己獲得自我價值實現的人。我認為未來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世界,絕大多數的比較低端或中端工作,由機器人、AI來替代。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146瀏覽量
268418 -
元宇宙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388瀏覽量
1133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