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量產上車,早已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人們所熟知的蔚來、小鵬、理想也好,飛凡、埃安、阿維塔也罷,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激光雷達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智能駕駛方案。
盡管不少人認為,相對于特斯拉的純視覺感知方案,以激光雷達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成本更高不劃算,但必須承認的一點在于,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確實能夠獲取更清晰、更豐富的場景數據,“四舍五入”也就更安全。
哪怕是現在,激光雷達上車與否,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逐漸明朗之處在于,當更多車企想要走“重感知、輕地圖”的單體智能駕駛路線之時,激光雷達的重要程度,再次被隱隱拔高了。
其實,激光雷達的作用很簡單,主要用于解決前向長距探測問題。而為了覆蓋到更廣的感知區域,車企在設計激光雷達位置時,要么放在車頂,“一覽眾山小”;要么放在車頭兩則,通過2個激光雷達的復合感知,獲取更廣、更合適的縱橫視角。
只不過,世上沒有萬全之策,無論是將激光雷達放置在車頂還是車頭兩側,都會存在一定的感知盲區。這就意味著,若遭遇近場低矮物體、橫穿的小動物、路牙等障礙物,激光雷達的能力再強大,同樣的“鞭長莫及”。
方法終歸是有的,在彌補盲區感知的“戰役”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委以大任,而且成本方面也能夠得到很大的控制。蔚小理也好、特斯拉也罷,它們現階段的成熟方案,都是如此。
但廣大的激光雷達供應商們,好像并不滿足如今的情形。亦或者說,它們想要尋找另一條賺錢的路子——補盲激光雷達。
01 補盲激光雷達,多余還是必須?
最近的激光雷達行業尤為熱鬧,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2個“資深玩家”,竟然如同說好了一般,先后發布了自家的補盲激光雷達。
按照他們的想法,補盲激光雷達可以分別配置在車身的前、后、左、右4個方位,以實現感知冗余,保證安全。當然,如此邏輯也確實說得通,只不過總有一股子“韭菜味”。
與速騰聚創相比,禾賽科技發布的補盲激光雷達FT120,還要早上幾天。如上圖所示,便是FT120與禾賽科技前向激光雷達AT128融合之后的點云成像。其中,綠色的部分,則是補盲激光雷達所呈現出來的結果。
在禾賽科技看來,定位于側向補盲激光雷達的FT120,能夠用較低的成本,實現車身周圍更全面的點云覆蓋。至于“較低”的參照物,當然是指AT128這樣的前向激光雷達。
而且禾賽科技CEO李一帆自己也承認,與攝像頭相比,FT120的成本會更高一些。
總得來說,這并不妨礙補盲激光雷達的商業邏輯。至少在應對各式各樣Corner case的時候,補盲激光雷達能夠更準確、更快地感知到。換句話說,汽車安全再高的冗余也不會有錯,只要有人買單,其邏輯就講得通。
可能也是看到了這一點,速騰聚創緊隨禾賽科技其后,發布了自家的補盲激光雷達——E1。
E1與FT120的產品參數大差不差,獨家技術雖然有些差異,但卻都歸屬于Flash技術路線下的純固態補盲激光雷達。兩者的宣傳亮點都是圍繞自研芯片、內部沒有運動部件、集成化高等幾個方面展開。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2位業界“老炮”之前,已經有一家名叫亮道智能的激光雷達系統供應商,率先發布了補盲激光雷達——LDSatellite。
但相對于亮道智能的先發優勢,禾賽科技并沒有放在心上,其CEO李一帆這樣說道:“雖然不是第一個發布,但可能是第一個量產。”
顯而易見,補盲激光雷達想要獲得市場的認可,除了需要解決其與攝像頭的“成本之爭”之外,還需要應對量產之后的定點問題。
換言之,能夠造出來補盲激光雷達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其規模化裝到車上。這個角度出發,亮道智能雖然有先發優勢,但在與車企之間的溝通上,并沒有另外兩家有優勢。而且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都有自家的前向激光雷達量產上車,搭配打包售賣,更具備商業優勢。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把補盲激光雷達的成本打下來?
02 成本難降,巨頭合并求生
最近自動駕駛領域的大事頻發,先是大眾和福特聯合支持的Argo AI關停,再就是圖森未來CEO“被”離職,然后小馬智行曝出大批量裁員……
與之強關聯的激光雷達市場,必然受到影響。而形成連鎖反應的表現,或許就是激光雷達鼻祖德國Ibeo宣告破產、激光雷達上市公司Velodyne與另一家激光雷達上市公司Ouster合并。其實事情發生的原因很簡單——都沒錢了。
Ibeo因為沒能融到足夠的錢,走向了破產;Velodyne與Ouster的合并,雖然原因復雜了些,但最后的指向也是為了降低成本、謀求規模化商業落地。
據了解,兩家公司自上市之后,股價已經下跌超過了75%,而合并后的新公司,市值也不過才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億元)。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Velodyne與Ouster合并之后,能夠結合各自的客戶群、合作伙伴、分銷渠道等,進一步降低激光雷達的成本。
誰能想到,正當國內激光雷達再掀一波補盲激光雷達競爭的時候,國外的兩家上市的激光雷達公司,竟然需要依靠合并的方式,求活求生存。
今年8月,Yole Intelligence發布的《2022年汽車與工業領域激光雷達應用報告》顯示,全球車載激光雷達領域,禾賽科技總營收第一,速騰聚創排名第二,其次是Velodyne和Outster。
從這個排名上來看,依靠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廣闊,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確實已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優勢。但這其實并不能保證,國外的寒風吹不進來;更不能保證,眼前的補盲激光雷達,就能通過市場的檢驗。
關于補盲激光雷達的成本問題,亮道智能CEO劇學銘表示,一個是要通過量產,規模化之后可以削減成本;另一個就是依靠制造工藝、成熟的集成化技術,減少元件,也能實現對成本的控制。
繞過來,繞過去,補盲激光雷達也好,前向激光雷達也罷,第一個要解決的是成本問題,緊接著第二個就是如何量產裝車的問題。
然而兩者又相輔相成,性價比足夠高,才有更大概率獲得定點客戶;能夠量產裝車之后,就會進一步促進成本下降,形成正反饋閉環。
但另一方面,其實早在2021年的時候,國內的激光雷達市場已經出現了分流,以MEMS和轉鏡方案為主流的激光雷達定點戰場,已經被瓜分完畢。
速騰聚創綁定主機廠,獲得了多家車企的戰略投資,比如上汽、比亞迪、吉利、北汽、長城等,進而收獲了近50個車型的定點。
禾賽科技不落人后,獲得了理想、長安、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多家車企多款車型總計數百萬臺的量產定點。
圖達通有蔚來的支持,也算獲得滋潤。華為、大疆等,更是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市場就是這樣,馬太效應之下,強者恒強。而且這里的江湖同樣不是打打殺殺,更多的還是人情世故。
既然頭部激光雷達廠商們,要產品有產品,要朋友也有朋友,大家一起做大做強,用補盲激光雷達的概念,造造聲勢,割割韭菜,也沒啥大不了的。
都是為了激光雷達行業發展,不是嗎?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7文章
3943瀏覽量
18962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