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五接棒雙十一,當星巴克換上紅杯,當電動車焦慮上熱搜,我們就知道:又是一年冬來到。
眼下南國還感受不到多少寒意,但北方可想而知是另一幅畫面。“吉林長春出租車換電難排長隊”的新聞先聲奪人,拉開了《2022屆電動車冬季比慘大賽》的序幕。
新年新賽新氣象,往年不過是稀松平常的充電難續航短,而這次一直被視為大救星的換電也栽了跟頭。據相關報道,由于連日的雨雪天氣,長春不少換電出租車的電池——難以置信卻又合情合理地——和底盤凍在了一起。
原本在PPT中、宣傳片中以及人們想象中分外優雅美好的n分鐘輕松換電,急轉直下演變成了“用吹風機暖風給冰化凍”以至排隊換電要等幾個小時的尷尬。當換電也在寒冬面前敗下陣來,電動車過冬究竟還能靠什么呢?
不過,這倒不是本文的重點。
人民群眾需要,你算老幾
完全沒有苛責換電模式的意思,關于換電的更多優劣本胡之前專門嘮過。現在的東北換電站沒有為寒冬做好準備,也無法推導出換電就不可能適應低溫環境的結論(實在不行咱往換電站里塞吹風機唄)。
電動車vs燃油車這個頂流話題,如果你認同“短時間內電動車無法徹底替代燃油車”,過去乃至今天市面上很流行的邏輯是:電動車太沉重又沒聲浪,沒有樂趣又乏文化,燃油車會像機械表一樣變成工藝品——所以燃油車不會消失。
乍聽下來似乎有理,但仔細想想你會發現華點:如果說燃油車最后的保留地只剩頂級奢侈品,像今天的機械表一樣與99.9%的人無關,那么這和“消失”又有什么區別?話若如此,豈不是變相肯定了“電動車必將迅速替代燃油車”?
畢竟對于大眾人群而言,作為日用品的那個“機械表”,早就墳頭草幾米高了。
別犟,我當然知道千元百元級機械表今天依然有。但很顯然,相對于電子計時器(包括不限于石英表、手機等等)的人群覆蓋率,再回看曾經“計時工具100%屬于機械表”的年代,“作為實用計時工具的機械表”就是已經死得透透的。
而現在,換電出租車困在冰雪里提醒著我們:燃油車不會一時半刻間迅速消失,可不是因為什么變成了奢侈品工藝品被供奉起來,恰恰相反——是因為人民最樸素的廉價自由出行需求,還需要內燃機老鐵再站一班崗。
當能開多遠與錢包厚度掛鉤
從燃油車到純電動車,影響最大的改變是什么?更安靜?更平順?更焦慮?都算不上,是“行駛里程不與購置成本(車價&級別)掛鉤”成了過去時。
在燃油車時代,一輛車滿油能跑多遠、加油需要多久——我們不妨把這兩者整合稱為“行駛/利用自由度”——從來不與“這輛車是什么級別、值多少錢”有任何關系。
當然細微的個體差異肯定有,我也知道SUV能去的地方多、大G能去的地方更多、豪車油耗高98#油不好找、越野車油箱大、有些車很省油……還是那句話,忽略細節,別抬杠。
一個人買了車,無論這輛車多么昂貴還是多么廉價,僅僅在“行駛/利用自由度”這一層面沒什么不同。寶馬也好、寶駿也罷,都是可以去市區幾百座加油站之一花五分鐘加油,都是加一次油跑幾百公里,都是可以應付從每天通勤到回老家過年。
只因為你開的是一輛三萬塊的夏利,他開的是一輛三百萬的賓利,所以你加油就要一小時而人家只要10分鐘,所以你開300km就要拋錨而人家一口氣800km到家,所以你只能鉆商場地下三層找油槍而人家能在地面黃金檔口加油……
——這曾經是不可想象的。
燃油車從不知何謂“行駛/利用自由度”,不論你窮得叮當響,還是身家小目標,碳氫化合物一視同仁。以鋰電池儲能的純電動車則全然不同:單次續航取決于電池容量,充電速度取決于充電功率——都是決定性地與成本(車價)正相關。
表現在現實中,電動車的世界里續航越長、充電越快、“行駛/利用自由度”越高的車必然越貴;要在更低價位實現更高的“行駛/利用自由度”則必然要在其他方面有所犧牲,包括而不限于豪華配置、智能功能、品牌格調等等。
甚至電動車還額外存在著“行駛/利用自由度”的外在變量,即充電基礎設施的差異。自營充電樁所需的成本由車企負擔,那么擁有自營充電體系的品牌車型,必然比無自營充電的同等規格車型承受更大的成本費用壓力——通常情況下車也就越貴。
甚至家用和公共充電網絡也在推波助瀾:雖然不如以上因素掛鉤得更密切,但籠統來講,居住成本越高的住宅區、客群財富越雄厚的商超辦公樓,越是可能擁有更為便利的充電條件。
以上這所有所有的一切,在燃油時代都是從不存在的。這一切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電動車極大地放大了私家車高低價格/層級之間的車輛基本效用差異。
窮則加油,達才超充
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機動車的最基本效用始終并將永遠是“把人送到另一個地方”。樣樣精通卻無法提供這一基本效用的東西,不能叫智能汽車,頂多算智能家居。
越是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在從車型價目表上從高向低妥協時,最終的底線越是傾向于保住車輛最基本效用。對于燃油車這是自然而然的:從豪車降格到八手夏利,舍棄了性能、豪華、功能、科技乃至舒適,“從A點到B點”的基本功用幾乎沒打折扣。
而同樣預算有限但只能選擇純電的消費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同一價位,以同樣程度的“性能……舒適”舍棄程度,獲得沒有大打折扣的車輛基本效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行駛/利用自由度”。
因為電動車的基本效用受制于單次續航、補能速度、基礎設施等等,更低預算下既不可能做到更昂貴(增加預算)車型的水平,也不再可能看齊同價位燃油車的程度,因為后者與所有燃油車一樣不打折扣可以視為滿分。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電動車滲透率隨價位分布的不對稱、不線性。
數據除純電還包含了插混,但可作為總體參考
中產人群的預算和時間相對較自由,家庭有兩輛及以上私家車的比例也更大,于是他們對電動車補能問題的解決能力、容忍和敏感度皆天然更高。很自然的,20萬元及更高價位是電動車最容易攻克的市場。也確實,對于這類型的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劣勢不那么容易體現。
很多KOL、大V們就集中在這個區域,他們自由職業、不趕高峰、沒有領導、說走就走。星期一上午十點都能隨便跑去商場錯峰充電,住著月租金12K的小區表示樓下滿是帶樁車位沒人用,然后跟你說充電比加油更方便(那可不是更方便嘛)。
但在20萬元以下價位——占整個市場銷量的七成以上,這里大多家庭只有1~2輛私家車,總體時間寬容度更低,獲取充電資源的條件更差。盡管燃油車的使用成本更高,但行駛/用車自由度才是他們購置私家車的決定性需要——光看成本的話買什么車都不如打車。
至于5萬元以下市場滲透率奇高不難理解。
燃油車或者說搭載有燃油機的汽車,并不是因為什么情懷魅力變成了工藝品奢侈品,才不會迅速消失。變成了如今天機械表一般的玩物,丟掉了作為“實用計時工具”和“實用出行工具”的身份,其實等同于事實消亡。
法拉利和百達翡麗才是同類,和兩田一眾BBA們已經不屬同一物種。
與情懷享樂全然無關,燃油車或者說燃油機在今天依然無法被拋棄,因為對于廣大預算和時間雙重有限的平民群體,它們仍舊是(綜合了購置與使用)總體上最經濟的,能提供高度自由運載能力的動力源。
電動車技術也許日后會攻破這一點,也許不會;混動尤其是插電混動會在兩種極端之間進行取舍彌合,直到二者足夠在20萬元以下的質樸價位帶來改變。
燃油車的終局不是虛無縹緲的豪車超跑,是街坊市井的買菜拉活兒。
審核編輯 :李倩
-
電動車
+關注
關注
73文章
2995瀏覽量
113923 -
燃油車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1瀏覽量
8836
原文標題:燃油車的終局,由庶民決定
文章出處:【微信號:autocarweekly,微信公眾號:autocarweekly】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