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科學報》刊登了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吳漢明的署名文章《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需產教融合》。原文如下: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全面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
1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我所從事的集成電路研究是當前熱點之一。該領域既是國家經濟競爭的重要砝碼,也是國際化競爭最激烈、全球資源流動和配置最徹底的產業之一。近年來,中國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該產業在設計、制造、封測等各個環節均取得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較強的產業競爭力。
與此同時,我國集成電路在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裝備和材料具備部分支撐能力,為建立相對自主可控的國產化制造體系奠定了基礎。我國集成電路領域人才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和壯大。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10年來,我國集成電路遭遇了各種挑戰,各種風險接踵而至,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面向未來,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們需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爭做科技報國的踐行者和示范者,以及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者。
***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和載體,將在未來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擔負重要角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我國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累計培養了7700多萬名高素質專業人才,有力支撐了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由此可見,高校已經成為集科技、教育和人才三大重任于一體的載體,是我國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筑科技公共大平臺,堅持走產教融合、科教協同的發展道路,集聚力量進行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級集成電路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堅持面向全球的開放政策,提高本土自主創新能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未來10年是芯片發展極為關鍵的歷史窗口期,當前需要超常規的支持和發展。我們應以最緊迫的問題為導向進行科技攻關,建立以產業技術為導向的工程科技文化,盡早突破關鍵技術。同時,我們必須有底線思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確保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實現發展目標。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人才作為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當前,培養本土高端集成電路人才迫在眉睫。但是,集成電路是一個工程和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尤其是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其涉及的材料和實驗設備昂貴,國內院校有產業經驗的師資又極為稀缺,導致無法形成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也遠遠跟不上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因此,盡快建設科教協調、產教融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協同創新公共平臺尤為重要和緊迫。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3文章
50387瀏覽量
42178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