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學家們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如何通過模仿太陽的氫核聚變過程來產生能量。
如果攻克了這個最大的難題,人類將有可能史上首次獲取海量無碳清潔能源,徹底改變未來的能源路線圖。
也就是說,到了那時,就不再有煤和石油燃燒產生的溫室氣體,不再有危險、長效的放射性廢物——人類將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能源]。
而現在看起來,這個難題的第一步已經被解決了。
“可控核聚變”首次實現突破
在太陽中,存在巨大的引力,而這種引力所產生的極端壓力,正為核聚變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在太陽內部,氫原子被加熱到等離子體狀態,電子不再圍繞質子旋轉,然后釋放的原子核聚變形成氦原子和中子,釋放出巨大能量。
然而,太陽中有著能夠誘發核聚變的巨大引力,我們人類卻沒有這樣的自然條件。
12月5日,美國國家實驗室的一次實驗卻打破了這一局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從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中實現了[凈能量增益],讓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多于這一過程中消耗的能量。
研究團隊輸入的能量為2.05兆焦耳(MJ),核聚變反應后的輸出能量約為3.15兆焦耳,實現了150%的能量增益。
為了實現聚變,原子核需要在超過1000萬攝氏度的極高溫度下相互碰撞,以使它們能夠克服相互間的電排斥力。
一旦原子核克服了這種排斥力,并進入彼此非常接近的范圍,它們之間的核力吸引力將超過電排斥力,從而使它們能夠實現聚變。
要做到這一點,眾多原子核必須被約束在一個小空間內,以增加碰撞的機會。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整個實驗設施耗資35億美元,用近200臺激光器組成陣列,陣列有三個足球場那么大。
實驗過程涉及用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轟擊一小粒氫等離子體,基本上以每秒50次的速度產生一系列極快的重復爆炸,以啟動核聚變反應。
研究人員采用了慣性約束核聚變(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技術實現了這一成就。
所謂[慣性],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增溫和增壓來提高等離子體的溫度和壓力,利用原子核的慣性來阻止它們四散擴散,完成融合。
托卡馬克裝置的工作原理是,將氫同位素等離子體加熱到超過1億攝氏度,它們會碰撞并產生聚變反應。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可控核聚變,這一成果被稱為[點火]。
核聚變點火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關鍵步驟,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前提和基礎。
所謂的點火,指的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等于或超過輸入能量的時刻。
該實驗室采用了一種名為慣性約束聚變的方法,簡單來說是使用激光照射引發核聚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從2.05兆焦耳到3.15兆焦耳的結果看,該實驗的確實現了凈能量增益。
但要算上電能損耗等問題,此次實驗投入的總能量實際上達到了400兆焦耳以上,遠遠高于輸出3.15兆焦耳。
背后的真正意義與商業可行性
在聚變發生后,合成物的質量會比最初制造它們的部分更輕,丟失的質量會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E=MC2,這是太陽等恒星中一直發生的反應。
如果核聚變技術能夠大規模應用,它將提供一種沒有污染和溫室氣體的能源,也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
這是通往清潔能源可能性之路的絕佳方法,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對核聚變有了理論上的了解,但從了解到實踐的過程可能是漫長而艱巨的。
無論馬斯克看不看好,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落地,意義依然是巨大的。
要明確一下,可控核聚變商業化不太可能是安裝在車輛本身的小型反應堆裝置,技術上難度巨大,也不符合汽車本身消費品的屬性。
真正的意義在于,可控核聚變使電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本極低,而且完全0碳0排放。
始終被兩大技術難題困擾
第一大技術難題,是讓聚變反應爐中的溫度,要長時間、穩定地超過核聚變的臨界溫度。
科學家們計算,為了啟動并且維持核聚變反應,需要反應爐內部能夠長時間維持在大約2億攝氏度的高溫。
磁約束核聚變的辦法是,利用磁場構建出了一個肉眼看不到的、能耐受2億攝氏度高溫的反應爐。
然而這種方式,磁場不穩定,且裝置的內部會不斷受到高溫帶電粒子的沖擊,無法長期穩定運行。
至于這次美國人用的慣性約束核聚變,由于本質上相當于一場小型氫彈爆炸,倒是不愁溫度達不到2億攝氏度。
既然做不到[連續引爆],自然沒辦法長時間、穩定地維持超高溫度。
第二大技術難題,是核聚變裝置在實現[點火]之后,整體的能量效率大于1。
現實就是這么無奈,雖然核聚變能釋放大量的能量,但人類為了啟動核聚變,耗費的能量更多。
以磁約束核聚變為例,為了讓裝置內部達到2億攝氏度的高溫,就需要使用大概上千萬瓦的微波設備對圓環的中心進行加熱,但是這一項,就足以讓能量[入不敷出]了。
2013 年 10 月,LLNL公布的聚變反應產生能量僅有14千焦,激光耗能達到了1.8兆焦,凈能量增益僅有0.77%。
如今,只用2.05兆焦能量,就將釋放能量提高到3.15兆焦,增長了200倍,背后,肯定積累了不少工程經驗。
至少科學家們摸索出了,讓國家點火裝置 (NIF)穩定產生高能量輸出的經驗。
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研究。
這一技術成果有三大里程碑式突破:
①首次證明了慣性聚變能 (IFE) 的基礎科學能力;
②美國正朝著核聚變發電廠建造,以及無限、零碳能源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③有望應對世界能源價格高企和迅速減少化石燃料燃燒的需求。
中美已在該領域展開技術競爭
過去這一年,中美等全球資本向這一領域投資也已接近200億元,較上一年比增長了139%。
從歷史上看,核聚變能源領域的研究一直是由政府主導、大型公共資助的實驗室完成,比如牛津大學的歐洲聯合環狀反應爐、美國LLNL實驗室等。
但近年來,隨著硬科技投資趨勢熱潮來臨,以及中國對新能源的高度重視,一批商業資本、風險投資開始涌入了核聚變能源的民營公司。
今年10月,中國[人造太陽]裝置的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新紀錄。
今年2月,探索可商業化聚變能源技術企業[能量奇點]宣布完成近4億元人民幣的首輪融資,米哈游和蔚來資本領投,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和藍馳創投跟投。
今年6月,僅成立一年的商業聚變能研發公司[星環聚能]宣布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中科創星等10家知名機構參與投資。
結尾:
實際上,相較于核裂變,核聚變雖有眾多優點,但目前仍處于研究第一階段。
要提高產能,擴大商業化、普及化,多數專家認為,最快恐怕得等到2050年。
總之,可控核聚變被認為是一種終極的能源形式,一旦掌握,便可以幾近實現能源自由,這對于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那么在未來,究竟是磁約束核聚變能先拔頭籌,還是激光約束核聚變能一馬當先,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部分資料參考:差評:《美國的可控核聚變有重大突破?》,鈦媒體:《中美“激戰”核聚變》,ZAKER:《可控的核聚變 不可控的未來》
編輯:黃飛
-
核聚變
+關注
關注
1文章
49瀏覽量
14494
原文標題:熱點丨可控核聚變實現突破,35億美元燒開20壺水
文章出處:【微信號:World_2078,微信公眾號:AI芯天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