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導讀
電動汽車(EVs)的快速發展對儲能裝置的能量密度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鋰離子電池(LiB)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長期循環穩定性的優勢,占據了大部分電動汽車可充電電池市場。然而,其緩慢的動力學轉化和嚴重的多硫化鋰(LiPSs)穿梭效應嚴重地阻礙著鋰硫電池的商業化應用 (圖1a-b)。探索促進LiPS轉化反應的有效催化劑是提高活性材料利用率和消除LiPS穿梭效應的有效策略。
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由于其100%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以及可調的結構,而成為電催化領域的一個新的前沿和熱點。這些先進的特性賦予SAC在Li-S電池中的巨大潛力(圖1c)。
圖1.(a)元素S8作為Li-S電池活性材料,電池存在的問題。(b)Li-S電池的理論充放電曲線。(c)SAC對Li-S電池中LiPS的催化作用。@Elsevier
02
成果概述
最近,深圳大學劉劍洪與張黔玲團隊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標題為“Fundamental, application and opportunities of single atom catalysts forLi-S batteries”的綜述型論文,全面深入地介紹了鋰硫電池中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催化機理、結構和催化性能,并對SACs在鋰硫電池不同組分中的實際與潛在應用進行總結,為設計具有高電催化性能的SACs和多原子催化劑提供新思路。
03
文章解讀
1.SAC的工作原理
在充電過程中,SACs活性位點首先吸附Li2S產物,并形成強金屬-硫(M-S)鍵,延長并削弱Li-S鍵,誘導Li+從Li2S中分離,同時新的Li2S分子結合到中間產物鏈中,不斷重復以上脫鋰和結合新Li2S的步驟,以延長S鏈,從而完成Li2S的氧化反應。
而在放電過程中,SACs中的金屬活性位點可有效吸附LiPSs,并通過路易斯酸堿作用形成金屬-硫(M-S)鍵和N-Li鍵,M-S鍵和N-Li鍵協同固定LiPSs,削弱Li-S鍵,從而降低LiPSs的分解能壘并加速其轉化反應。
其次,由電子軌道理論,當活性位點吸附LiPSs時,金屬原子的4d軌道與S原子的p軌道發生d-p軌道雜化,隨著原子序數的減小,填充反鍵軌道的電子減少而M-S鍵增強,表現出更好的催化性能。
圖2.(a)FeSA催化Li2S脫硫反應的機理。(b)TM原子與S之間的d-p軌道雜化理論@ Elsevier
2.SAC的構效關系
(1)尺寸效應
圖3.(a) 不同尺寸的金屬顆粒的表面自由能和每個原子的比活性示意圖。(b)催化劑的比活性是負載/尺寸的函數。(c)納米顆粒、簇和單個原子的幾何和電子結構。(d)LiPS分別在Co-NPs、Co-ACs和Co-SAs表面上的還原反應的能量分布,以及用S物種弛豫后催化劑的平均鍵距示意圖。@Elsevier
將催化劑的尺寸減小到幾納米、原子簇甚至單個原子有幾個優點:(1)提高活性原子的暴露度、表面積和比催化活性;(2) 降低活性原子的配位數;(3) 形成量子尺寸效應;(4) 實現了強大的金屬-載體-材料相互作用。雖然減小尺寸表現出了許多優勢,但同時犧牲了催化劑的穩定性。簇和單原子通常不能單獨穩定,需要錨固在載體材料上。催化劑的比活性隨著尺寸的減小而提高,當它是單個原子時達到最高值,再次強調了SAC的重要性和優勢。此外,當顆粒尺寸減小到量子點(幾納米)和單個原子時,催化劑的電子結構逐漸改變(圖3)。由于電子和幾何結構的差異使得不同尺寸和形狀的催化劑對包括Li-S電池在內的催化體系催化性能有很大影響。
(2)SAC的結構及其對Li-S電池電催化性能的影響
圖4.典型的SAC由載體、中心金屬原子、配位原子、環境原子和客體基團組成。@ Elsevier
SAC通常由五個重要組分組成,它們是:載體,中心金屬原子,配位原子,客體基團和環境原子。
(1)載體是SAC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材料可以用作SAC的載體,包括碳、氧化物、硫化物、MOF、Mxene等。載體應具有高表面積、豐富的錨固位置和高化學穩定性,還應具有高的電子傳導性和可調諧結構,以增強S復合正極的電子傳導性并適應充電/放電產物的體積變化。
(2)中心金屬原子是實際的催化活性位點。選擇合適的中心金屬原子不僅要考慮中心金屬原子的穩定性,還要考慮原子大小、軌道結構、電子結構和配位環境。
(3)中心金屬原子的d電子高度受配位環境的影響。配位原子的引入可以為襯底提供更多的缺陷,從而促進中心金屬原子的錨定能力。配位原子對于穩定中心金屬原子和提高其催化性能也至關重要。此外,配位原子還可以影響中心金屬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幾何構型,從而調節催化劑的性能。在為Li-S電池設計合適的SAC時,應仔細考慮配位原子對中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影響、配位原子與LiPS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配位原子的其他協同效應。
(4)與配位原子類似,客體基團/原子可以通過與中心金屬原子鍵合而引入SAC。Li-S電池中SAC的理想客體基團應為:i)可行地引入并可控,ii)能夠增強催化性能,iii)適當的尺寸和配置,而不影響反應物和活性位點之間的配位。
(5)與客體原子相比,環境原子不與中心金屬原子和配位原子直接鍵合,但它們仍然可以通過長距離離域調節SAC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性能。環境原子通常以雜原子的形式引入到載體中,可以調節電子結構并穩定中心金屬原子。此外,客體基團還通過與中心金屬原子的鍵合或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影響SAC的電子結構。
3.SAC在Li-S電池中的應用
(1)硫復合正極
合適的S復合電極是Li-S電池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長期循環性能的關鍵。具有100%原子暴露和利用率,以及小質量比的SAC,是構建S復合正極的最有潛力和最新的催化劑。具有N配位原子,并由多孔碳材料負載的過渡金屬基SAC作為Li-S電池的電催化劑的應用已被廣泛研究。此外,通過將SAC與其他顆粒型催化劑偶聯,利用了兩種催化劑材料的協同效應的優勢,具有雙催化劑材料的S復合正極和負極來提高Li-S電池的活性材料利用效率和長期循環性能(圖5)。
圖5.(a)帶有雙層催化劑的Li-S電池圖解。(b) 長鏈LiPS的穩定幾何計算。(c) Fe-N@C和Co-N@CSAC上LiPS(Li2S4、Li2S6和Li2S8)的結合能。(d)Fe-N@C, Co-N@CSAC和N@C上 Li2S的分解能壘。(e)具有不同S復合正極分層結構的Li-S電池的循環性能比較。(f)SACo /SA-Zn@N-C/CNTs復合材料的合成示意圖。(g) LiPS在–Co/SA-Zn@N-C/碳納米管,–Co@N-C/碳納米管,–SA-Zn@N-C和–N-C上的氧化還原反應的能量分布,以及(h)它們在0.2C下的循環性能。@ Elsevier
(2)SAC作為隔膜/中間層
Li-S電池中的隔膜不僅作為避免電池短路的絕緣層,而且可以抑制LiPS的遷移。SAC改性的隔膜/夾層由于其高電導率、強的LiPS吸附性能和催化能力而成為尖端。因此,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研究SAC改性的隔膜/夾層,以提高Li-S電池的整體性能。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改進的隔膜不僅可以解決LiPS穿梭效應問題,還可以解決鋰枝晶問題。通過SAC材料修改隔膜或創建夾層是防止LiPS穿梭,并增強Li-S電池電化學性能的有前途的策略(圖6)。
圖6.(a) Janus隔膜結構的示意圖,負極使用Bio-MOF-100材料,正極側使用ZnENC,可有效調節鋰沉積,并防止LiPS穿梭效應。(b)使用Celgard隔膜、ZIF-8/Celgard隔膜和Bio-MOF-100/Celgard隔膜的Li/Li電池的循環性能,面積容量為2 mA h cm–2,電流密度為1 mA cm–2超過4000 h。(c)2.05V下,Li2S8/四甘醇溶液中SP和ZnENC電極的恒電位放電曲線。(e)多功能Janus隔膜的制備示意圖。(f)不同隔膜的Li-S電池的速率性能和(g)長循環性能。@ Elsevier
(3)SACs作為鋰硫電池電解質添加劑
液體電解質的成分對Li-S電池的性能極其重要。電解質添加劑可以進一步優化電解質組分,以調整SEI和CEI的化學/物理性質,從而提高Li-S電池的性能。一系列實驗結果表明,當SAC或其類似物作為多功能電解質添加劑時,可以調節LiPS的溶解度,促進長鏈LiPS轉化為固體產物,并緩解LiPS的穿梭效應(圖7)。
圖7.(a) CoPcCl結構及其與Li2S相互作用的DFT模擬。金屬鋰浸泡在含(b) CoPcCl及(c) CoPc電解液中的圖片。(d) 使用標準DOL-DME電解質(STD)、STD- CoPc和STD- CoPcCl電解質的鋰硫電池的循環性能和(e) 倍率性能。(f) S8和LiPSs吸附在TiPc和NiPc上的電荷密度差異。(g) S8/LiPSs在TiPc和H2Pc上轉換反應的自由能譜圖。@ Elsevier
(4)SAC用作Li負極
鋰金屬由于其低質量密度、高比容量和最低還原電勢,是鋰電池的一種有前景的負極材料。然而,鋰的高化學反應性使其易于與電解質反應并產生不穩定的SEI層。此外,在電池循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無法控制的鋰枝晶問題。近年來,將SAC用作沉積基底或工程層顯示了調節鋰電鍍/剝離行為,以提高鋰負極穩定性和電池循環壽命的潛力。而SACs由于其特殊的電子結構,表現出良好的局部電子密度調節能力,可作為鋰沉積基底,并提供大量的成核位點,有效優化成核條件,實現鋰離子的均勻沉積,緩解鋰枝晶的生長,從而顯著提高鋰金屬的穩定性和電池的循環壽命(圖8)。
圖8.(a)裸鋰表面和鋅原子負載石墨烯表面的鋰沉積過程示意圖。(b) graphene、ZnSAs和N-graphene的電子密度差和表面結合能。(c) ZnSAs上的Li遷移路徑和能壘。(d)電流密度為0.5mAcm?2時ZnSAs和KB電極上鍍/脫鋰的電壓分布。(e)電流密度為1mAcm-2時Li/ZnSAs和Li/KB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和庫侖效率。(f)鋰對稱電池和Li@ZnSAs對稱電池的電壓曲線。(g)雙功能Zn1-HNC納米反應器的合成工藝示意圖。(h) Zn1-HNC和SP襯底上Li原子結合能的比較。(i) Li原子吸附在Zn1-HNC上的電荷密度差異。(j)在電流密度為3 mA cm-2、容量為3 mAh cm-2時,Zn1-HNC-Li、HCN-Li、SP-Li和Cu-Li電極對稱電池的長循環性能。@ Elsevier
04總結與展望
圖9.Li-S電池SAC的前景。@ Elsevier
SACs材料的合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能量。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和商業應用。為了促進Li-S電池SAC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繼續優化和深入研究:
(1)通過數學建模篩選具有高催化性能的SAC的結構并評估它們對Li-S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然后開發合成策略以獲得所需的SAC。
(2) 開發簡單和通用的合成策略,以獲得具有良好穩定性和可控金屬原子負載的理想SAC。
(3) 為Li-S電池開發DAC或多原子催化劑。
(4) 探索Li-S電池中原子催化劑的催化機理。特別是,對電池運行過程中S物種以及SAC的瞬時變化進行原位研究。
(5) 拓寬SAC的應用領域、降低SAC的成本并促進其商業應用。因此,應該開發一種簡單且大量生產的合成技術。
此外,實驗室研究的大多數電池都有過量的電解質和鋰負極,這掩蓋了商用電池的實際問題,并導致許多不準確的結論。簡單地擴大低S負載電池的配置并不能保證高性能工業電池。開發高效的合成方法來制備具有可調結構的SACs材料,該材料適合于特定條件,以滿足長期循環壽命、高速率、高S質量負載和低E/S比的要求,這是Li-S電池工業化的開始。
05
成果啟示
SAC已應用于Li-S電池的各種組件中。SAC的結構對催化性能至關重要。SAC的每個組成部分,包括支撐材料、中心金屬原子、配位原子、客體基團和環境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對SAC系統的電子結構、軌道雜化和幾何構型產生巨大影響。盡管在將SAC應用于Li-S電池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然而,用于Li-S電池的SAC的開發仍處于初始階段,仍然需要解決許多挑戰。我們需要在現有基礎上精確地制備具有期望結構的SAC來提升Li-S電池性能。
審核編輯 :李倩
-
鋰硫電池
+關注
關注
7文章
96瀏覽量
13608 -
能量密度
+關注
關注
6文章
287瀏覽量
16460
原文標題:EnSM:鋰硫電池單原子催化劑的基礎、應用和機遇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