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22年12月,美國知名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布研究報告《軟件定義戰術:在競爭時代塑造軍事軟件采辦以達成適應性與優勢》。報告從項目執行官(PEO)的角度出發,探討了軟件的異質性;軟件如何主宰現代殺傷鏈的速度與效應以及軟件工廠的價值所在。報告的核心主題是研究在軟件異質性的范圍與程度不斷擴展與提升的今天,如何實現軟件的可適應性。
圖1 《軟件定義戰術:在競爭時代塑造軍事軟件采辦以達成適應性與優勢》
在當今這個計算與數據無處不在的競爭時代,多樣化的軟件是達成競爭性技術優勢的關鍵。毋庸置疑,軟件定義的世界已經到來。2019年5月3日,國防創新委員會發布《軟件永不完成:為競爭優勢重塑采辦代碼》文件以及一份實施計劃。哈德遜研究所此次研究針對該文件沒有明確探討或者忽略的問題,探索了美國國防部為了主宰軟件時代而必須應對的三大理念:
1、美國防部必須充分認識到軟件的異質性,在軟件定義的戰場空間中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無論是軟件架構還是數據標準都是如此。
2、美國防部必須深刻認識到是軟件,而不是遺留的作戰平臺在主宰現代殺傷鏈和軍事困境的速度與效用。
3、美國防部必須平等看待數字三要素:軟件、數據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
報告從項目執行官(PEO)的角度出發,探討了軟件的異質性;軟件如何主宰現代殺傷鏈的速度與效應以及軟件工廠的價值所在。
1適應性是達成軍事優勢的關鍵所在
1.1 軟件的異質性不斷增強
未來部隊越來越依賴于系統之系統(systems-of-systems)的協同運用,單個承包商或項目辦公室無法完成系統之系統的交付。現代軟件再也不是類似單片電路的東西,隨著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統如git的出現,軟件已經不僅存在于單個庫(repository)中,開發軟件的程序語言也不止一種。軟件的生存環境已轉變為多樣化的、不斷變化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基礎設施即代碼”(infrastructure-as-code)和云原生架構接受的是異構的工具鏈。當今的軟件很少專門為單一類型的硬件設計,往往根據能夠訪問該軟件的硬件資源進行彈性擴展。
1.2 殺傷鏈的適應性越強,優勢就越大
變化是軍事沖突的一個根本屬性,而沒有一種預測或需求能夠完美的涵蓋所有未來的變化。培育一種適應不確定未來的能力能夠帶來軍事優勢。根據DARPA的同“馬賽克戰”概念,殺傷鏈是一個連續的三步驟事件:認知、決策與行動。這種功能分解的方法表明,相比部隊的力量與數量,部隊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更能決定未來沖突的結果。哪一方部署的殺傷鏈最具適應性,哪一方的優勢就更大。
2軟件交付好比數字后勤
2.1 軟件解決方案的架構不是唯一的
軟件交付和后勤相似,都是在適當的時間將軟件(后者是物資)傳送至最需要的地點,以產生最大的效應。與后勤相似的還有,美國防部需要在和平時期為軟件交付奠定基礎,以實現極強的軟件適應性,從而帶來戰略優勢。
正如不能要求后勤采用一種運輸模式,軟件解決方案的架構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比如針對移動電話、平板、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瀏覽器、增強或虛擬現實設備、中間件、嵌入件、固件等不同形態的平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架構。對軟件系統有效的掌控包括協調不同產品形態的能力。
2.2 軟件應采用且只能采用演進式架構
在軟件開發開始之前就全面定義軟件架構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軟件架構是演進式的,在整個軟件應用的生命周期內都富有彈性。項目執行官(PEO)不應該以瀑布開發方式來定義和評審軟件架構,而是應該明確預期想要達成的結果及用戶需求中哪些是最重要的,明確最不確定的未來開發路徑,以及項目中最需要改變的地方有哪些。這些問題的解決再加上初始的開發工作,最初的軟件架構會自然形成。
3現代化軟件采辦——軟件采辦能力目標(ACTS)
報告建議項目執行官和項目經理采用軟件采辦能力目標(ACTS)來管理軟件公司的開發工作。但是,國防部不可能將國防工業等同于商業軟件公司來管理,主要原因是國防需求千差萬別,無法用簡單的利潤等指標來衡量。因此,ACTS應該遵循以下6項原則,以便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適應性交付現代軍事能力:
(1)在構建軟件工廠前先評估現有軟件工場;
(2)與授權官方合作實現持續運行權(cATO);
(5)在服務層面上思考,在章程、合同等中定義服務等級協議(SLA);
(6)在軟件應用的范圍內定義零信任成果。
圖2 ACTS的六項原則
審核編輯 :李倩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63瀏覽量
237587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378瀏覽量
132412 -
軟件定義
+關注
關注
0文章
77瀏覽量
13678
原文標題:哈德遜最新研究:軟件定義戰術
文章出處:【微信號:AI智勝未來,微信公眾號:AI智勝未來】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