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近20年的時間里,我國制造業連續突破,2004年超越德國,2006年超越日本,2009年超越美國,隨后一直占據全球制造業榜首的位置。
疫情期間,我國制造業遇到了非常大的沖擊,以汽車制造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業更是一度陷入局部停擺的狀態。隨著疫情的放開,目前我國制造業正在迎來全面的復蘇。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繼續回升至52.6%,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并創下2012年5月以來新高。
制造業高PMI背后
所謂的PMI,實際上是通過對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指數,能夠反映經濟的變化趨勢。一般而言,PMI在50(又稱50%)被認為是該行業的榮枯線。在2022年7月-12月,我國制造業PMI曾連續低于50,行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疫情放開之后,恢復我國制造業行業景氣度是一個重點任務。在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高層指出,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在解讀2月份制造業PMI數據時指出,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8個行業位于擴展區間,比2023年1月增加了7個。目前,生產和需求端同時處于擴大區間,其中制造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6.7%和54.1%,供需都開始活躍起來;材料價格有所上升,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升至54.4%,其中鋼鐵及相關下游行業漲幅更為明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行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均高于60.0%;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3.7%、52.0%和51.2%,均高于50%這個臨界點,全部處于擴張區間;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高耗能行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54.5%、53.6%、51.6%和51.3%,這些重點行業恢復勢頭明顯;農副食品加工、紡織、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等10個行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氣區間,市場預期明顯改觀。
當然,在這些積極的數據背后,也有制造業和物流行業分析師看出了一些問題。比如,目前依然有約一半的調查企業反應原材料價格高且市場需求未達預期。這兩項數據表明,目前仍然有不少制造型企業遇到挑戰,存在一定的經營困難。
接下來,我國制造業將從四個方向入手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景氣度。首先是房地產行業復蘇,這一點不展開解讀了。其次是拉動內需,《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主動選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進行制造業結構升級,提升供給質量是拉動內需的重要抓手之一。
第三點是外貿業務復蘇。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半年多下跌超80%,港口集裝箱堆積,春季外貿下跌40%。專家認為,目前外貿行業大幅下滑和疫情初期過渡供給有關,導致部分商品在外貿市場嚴重過剩,目前處于去庫存階段。目前,不僅我國外貿數據下滑,新型制造國家越南在相同時間里也下滑了25%,這是結構型和季節性的調整。后續,為了實現外貿復蘇,高質量商品是重點,對我國制造業提出了新要求。
最后一點是汽車。此前我們已經反復提到,目前消費電子領域已經見頂,關聯制造產業也達到了瓶頸期,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汽車產業升級是新機遇、新挑戰。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6%。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已建立完善產業生態,正在走向全球市場。
邁向制造業強國
在兩會期間高層還提到,目前,我國制造業門類、品種齊全,下一步要努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實現全面提升。國家將大力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也明顯提到,“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是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 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不斷增強。
目前,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從細分產業來看,目前我國在航天、高速鐵路和新能源汽車以及配套產業鏈方面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央視網“十年·答卷”系列節目中,中國中車高鐵研制工程師朱彥表示,我國最新一代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的時速已經達到了350公里,擁有CTCS-3級列控系統、牽引電傳動系統等核心技術。此外中車應用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還有物聯網等最新技術,實現了高鐵WIFI覆蓋、北斗衛星導航、旅客智能點餐,包括溫度和燈光自動調節等功能,旅客乘坐列車,可以獲得全新的智能化體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空間站總裝班組組長姜旭在節目中說到,“這十年來,每次總裝新的航天器都能感受到中國制造的進步。每一個航天器成功的背后都是大量關鍵核心技術被攻克,我們的元器件和設備越來越可靠,越來越先進。”
新能源汽車則是公眾感受最明顯的一個行業,我們在上面也提到了,汽車產業是繼續改善我國制造業景氣度的途徑之一,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也值得肯定。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多項關鍵技術實現有效突破。具體來看,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方面,我國涌現出寧德時代、比亞迪、大洋電機和方正電機等優質核心零部件企業。其中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曾于2022年11月份首次突破四成市占比,穩居首位。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電芯安全技術、電解液補充技術、電池組熱管理技術、CTP高效成組技術、高電壓技術和高鎳技術等方面建立了很高的技術壁壘。
不過,就以新能源汽車來看,我國在汽車芯片自給率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口。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數據,截止到2021年,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對于智能汽車而言,缺少一顆芯片都會影響產品量產,因此我國汽車產業還存在很多潛在被卡脖子的風險環節。
我們自己也意識到了我國制造業在很多核心技術方面的缺失。在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特別強調,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基礎研究,應給予更多支持、“寬容失敗”、“寬容坐冷板凳”,并對基于研究人員參與研究的方式和研究生態給予更好的針對性、適應性的安排。
2022年中,工信部發布的相關數據指出,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因此,我們制造大國的地位是顯著的。不過,“中興事件”和“華為事件”也都說明,我們離制造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后記
當前,全球制造業的格局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美國積極倡導的本土制造,越南和印度高調宣揚的人口紅利,這些都對我國制造業地位造起了很大的沖擊。核心問題在于,我國很多制造型企業處于供應鏈的末端或者接近末端的地方,只擁有組裝優勢,未掌握核心技術。因此,這些企業只能扮演追隨者,而不是布局者。
疫情放開后,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漸恢復,在著力打好內需、外貿、房產和汽車四張牌的同時,也需要對基礎研究領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它們才是增強我國制造業實力的主要手段。
-
PMI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瀏覽量
922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