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魏岳江
內容摘要:當前,“人工智能(AI)+”的浪潮勢不可擋,逐步滲透到全球各個行業領域,AI采訪機器人走進直播間、電視頻道、會議現場,AI寫稿機器人融入編輯行業、小說家族,軍用機器人列裝部隊、走入戰爭殿堂,無人駕駛汽車、無人工廠、無人商店揭竿而起……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益突破人們的想象力邊界,于是有人預言未來社會就是人工智能社會,未來戰爭就是人工智能條件下局部戰爭,同時也引發全球新一輪AI數字科技競賽,將迎來和諧共生的人機(AI機器人)結合的智能化數字化社會。
人工智能(AI)一詞,自從1956 年在Dartmouth學會上提出以來,研究者們研制發展了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專家系統以及聊天機器人等數字新產品,現正從1.0向2.0邁進。
AI機器人,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制造的機器人,它與一般機器人相比,具有在相當發達的“大腦”中起作用的中央計算機操作控制系統,具備形形色色的內部信息傳感器和外部信息傳感器,能夠理解人類語言、聽懂人類話語,用人類語言同操作者之間進行直接對話與交流,代替人去完成制作任何樣式文本等工作。
科幻電影《我,機器人 I, Robot》 (2004):公元2035年,是人和機器人和諧相處的社會,AI機器人作為最好的生產工具和人類伙伴,逐漸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很多機器人甚至已經成為家庭成員、工作助手、辦公室秘書。
當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逐步滲透到各行業、各領域、各專業,正改變著信息時代以人為主、智能技術為輔的現代生活方式,智能社會、智能工廠、智能產業、智能超市、智能車間等層出不窮。在數字新聞報道領域,AI機器人走進直播間、電視頻道(如新華社和搜狗聯合推出AI男女主持人)、會議現場,寫稿機器人不斷更新迭代,融入編輯行業、小說家族、新聞出版。
一、國外AI采寫機器人運用掀起一陣風,席卷全球傳媒業
2022年11月底,美國一家名為OpenAI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后,這款機器人在全球社交平臺火爆,與人頻繁交流互動。之后還不到4個月,2023年3月15日凌晨,OpenAI又推出GPT-4多模態大語言模型,引發新一輪AI競賽熱潮。據美聯社2023年1月25日報道,美國眾議員杰克·奧金克洛斯決定發表演講討論創建美國-以色列人工智能(AI)中心的法案時,他選擇讓AI來替他撰稿。報道稱,這位民主黨議員25日在眾議院宣讀的兩段講稿是由在線聊天機器人ChatGPT生成的。他的工作人員認為,這是首次由AI捉刀代筆的講稿在美國國會被宣讀。
目前,從國外AI采寫機器人發展運用來看,其雖然看似傻瓜、像個大笨蛋,特別是在深度、人物、采訪等報道方面還無法勝任編輯記者工作。但是,因其屬于批量生產類型、每天可完成百篇稿件、智能抓取自動生成,在稿件數量、工作效率上遠遠超過單兵作戰的記者。2009年,美國西北大學智能信息實驗室研發的StatsMonkey系統就撰寫了一篇關于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季后賽的新聞稿件。此后,《紐約時報》利用Blossomblot系統篩選文章向社交網站等平臺推送;《華盛頓郵報》使用Heliograf程序核實新聞的準確性;《洛杉磯時報》智能系統致力于處理地震等突發新聞;路透社的Open Calais智能解決方案可協助編輯審稿等相關業務工作;《衛報》利用機器人Open001篩選網絡熱文;美國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套用軟件開發的模板、框架和云算法,瞬間撰寫出上百萬篇報道,成為《福布斯》雜志的主客戶;2014年7月,美聯社開始利用美國自動化洞察力公司的寫稿軟件,自動撰寫長度介于150字至300字美國公司業績稿件;美聯社在2016年夏天開始與自動觀點公司合作,使用該公司的“史密斯消息”軟件撰寫財經報道文章。2017年1月31日,蘋果公司發布了創紀錄的一季度財報,美聯社數分鐘之后即發表了題為《蘋果打破華爾街第一季度預期》的新聞報道,但這篇報道不是記者寫的,而是由AI機器人記者或者計算機寫作軟件(人工智能)寫的。
2016年3月,韓國《金融新聞》寫稿機器人僅需0.3秒就快速完成一篇關于股市行情的新聞報道。
日本開發了一個能夠寫小說的AI機器人,能通過學習已逝科幻小說家小松左京的文風和用詞,續寫了后者未寫完的小說。
二、國內AI采寫機器人在全國兩會閃亮登場,數智人主播引發全球媒體圈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全國兩會是各家新媒體競技的大舞臺、AI運用成果的大秀場、數智人閃亮登場的展示會。
2015年,新華社AI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可以完成以前需要安排幾個記者撰寫的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任務。2015年9月,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AI寫作機器人,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
2018年全國兩會,既是主流媒體施展融合報道的競技場,也是積極探索AI機器人報道的試驗場。尤其是新華社推出的智能神器—“媒體大腦”,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全國兩會輿情熱詞,15秒生產發布了史上首條關于兩會內容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列出了“兩高”報告里的高頻詞、新表述等內容,通過海量信息為網民帶來2018年全國兩會觀察。新華社客戶端5.0版正式上線,新增“多媒體類型推送功能”,開始試水新聞智能語音機器人“小新”在語音交互、原生AR、政務服務等戰略性功能。除了傳統的文字彈窗以外,新聞圖片甚至GIF動圖、音頻文件和視頻文件都可以直接推送到用戶手中。
新華社自從2018年全國兩會升級“現場云”、發布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后,又在2019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發布由電腦生成的全新升級的站立式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與新華社現有的AI合成男主播一起報道兩會,再次引發全球媒體圈的高度關注。
2020年全國兩會,新華社媒體大腦支持微信、微博、抖音、頭條號四大平臺的數據,推出“兩會機器人”,提供數十款智能報道模板樣式,快速制作移動端產品。
2021年全國兩會,新華社AI合成主播雅妮通過5G+3D技術,實現跨地域進行線上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
2022年全國兩會,5G+4K、AI、VR甚至是XR等“黑科技”成為兩會報道的助推器,虛擬主播們加入兩會報道矩陣,成為兩會報道的“流量擔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推出首個擁有超自然語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在兩會特別節目《“冠”察兩會》中實現虛擬人主播與真人主播的實時同框互動。央視網策劃推出“沉浸式”融媒體直播節目《兩會C+時刻》,運用動作捕捉、虛擬演播室、XR等智能化技術,在節目中實現數字主播小C與代表委員、專家學者的實時互動。工人日報客戶端上線的“兩會曉曉說”系列節目,科技日報微信視頻號發布的“兩會科技快訊”系列短視頻,均借助AI主播播報兩會,為受眾帶來了更具新鮮感、科技感的體驗。
2023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提交的議案、提案中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等詞高頻出現,更有多名代表委員聚焦“如何發展中國自己的ChatGPT”建言獻策。與之相呼應的是,各大媒體推出的數字虛擬主播,在不斷的自我功能迭代過程中更智能、更真實,同時還可以將新聞生產全流程貫穿其中,進行新聞播報、發展研判、數據收集等。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為原型,中國移動咪咕打造首個全國人大代表比特數智人,用數智融合的技術賦予代表履職新方式,一秒“穿越”到“人民大會堂”。人民日報AI虛擬主播任小融在兩會期間上線,川觀新聞《小觀·阿央兩會下午茶》、湖南日報《小楠·AI兩會》、甘肅廣播電臺《AI播·兩會“網”這看》……細數2023年的兩會報道,數字虛擬主播儼然已成主角。
新華社依托AR和比特數智人制作能力,其客戶端特派報道記者比特數智人弋瑭,在以人民大會堂1:1建模的數智演播室里,給網民制作一頓豐盛的兩會大餐。
在央視頻推出的《“冠”察兩會》中,超仿真虛擬主持人“AI王冠”與王冠本尊再度同臺,隨時隨地交流,開啟全新方式對熱點話題進行報道。在“AI王冠2.0”的新報道模式短視頻先導片中,“AI王冠”說自己對科技創新領域最感興趣,“如果我的算力進一步提升,表現就會超過你”。兩會期間,“AI王冠”的表現可圈可點,其信息表達準確清晰,控制能力強。在深度學習的算法支撐下,“AI王冠”可以不間斷學習,進行自我功能迭代。
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虛擬主播央小新,帶觀眾看未來農業、感受從田間走到舌尖的“新科技”,穿越至2035年,俯瞰未來的中國生態畫卷;通過實時語音分析、大數據、AI算法等技術,對兩會內容與主題進行智能化分析,以詞云圖的形式呈現兩會重點內容,大大提升了報道的精度和效率。
央視網首次采取AIGC與主題主線報道相結合,推出創意微視頻《AI繪意中國》中,通過AI對網絡熱點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對大量圖片作品進行提取、分解、組合,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推出的XR直播節目——《中國神氣局》中,數字虛擬主播小C對話全國人大代表及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等,就科幻與科技、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中國日報》推出特別節目《元曦跑兩會》,數字員工“元曦”與考古專家討論文化探源的重要意義,及用數字技術如何賦能考古工作。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的AI虛擬英文主播——Bridget(小喬)面向海外用戶及時播報兩會信息,解讀兩會當日熱點關鍵詞,向海外用戶交互式闡釋我國兩會精神。《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推出由語音驅動的超寫實虛擬主持人與來自公安系統的代表委員展開“云”對話。浙江廣電在大小屏端推出的《“兩會”全媒+》,使用虛擬演播室、數字前景等虛擬技術對兩會進行圖文并茂式的解說。河南廣電全媒體采用“人物實拍+數字虛擬+裸眼3D”制作三維動畫和實景交互帶來的系列短視頻,讓兩會報道呈現更為新穎的表達。江西日報社,積極探索創作融合視頻、直播、數據新聞、AI主播、VR、AR、XR和流媒體等技術先進的爆款產品。
三、AI機器人目前是編輯記者的助手,但我們也要有憂患意識,學會理性看待AI將來會帶來的變革
AI機器人將是數字新聞報道行業的重要成員、編輯記者的得力助手,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減輕編輯記者工作負荷。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AI機器人思維還比較簡單,主要是發揮大數據在描述、判斷、預測、信息定制、多向發布等算法功能,運用云計算、智能搜集、抓取、數據分析、智能處理等先進技術,對信息價值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重新排列組合,在第一時間用自然語言進行表達,最終生成一篇新聞稿件,具有快速、高效、可生成多個稿件版本、多種新聞體裁等優點,可以為用戶定制私人大餐,并且可根據每位用戶的需求采取不同寫法、算法,僅需幾秒鐘內就能送達到用戶眼前,滿足讀者閱讀體驗。從第一財經DT稿王、鳳凰網“賢二”、騰訊Dreamwriter到2017年全國兩會的人民日報“小融”、新華社“愛思”、光明日報“小明”、浙江廣電“小聰”、廣州日報“阿同”和“阿樂”、南都寫稿機器人“小南”,AI機器人閃亮登臺,還不能像人類思維一樣完全取代記者編輯的崗位和職責,具有程序化、簡單化等特點。
此外,有的主流媒體把AI機器人引入演播室,實現人機互動、實景虛擬切換,增加播報時尚感,歸根結底是靠人工進行預先程序控制的。如:浙江廣電AI機器人“小聰”可以與主持人互動主持節目,回答主持人有關全國兩會熱議的話題;河南廣電直播間啟用了首臺VR智能機器人進行互動對話,名字叫“飛象V仔”;湖北廣電AI機器人“云朵”,與參會代表委員進行簡短對話,實現人機互動交流;深圳特區報AI機器人“讀特”采訪人大代表,具有人機互動的功能。所有上述AI機器人既然通過預先輸入系統的程序控制來行動,那就必須受制于人,當然就沒有更多的靈活性、自主權,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短板,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升級、培訓AI機器人。
AI機器人的出現,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就AI機器人而言,其是在新媒體技術發展母體里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新媒體技術中消極過失的東西,又保留了新媒體技術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并在新媒體技術基礎上添加了新的內容。這兩方面也就是AI機器人在本質上優越于以往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除谷歌之外,IBM、微軟、臉書、雅虎、亞馬遜等國外巨頭,以及國內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平臺,紛紛投資AI機器人產業,AI寫作機器人在不少媒體和資訊網站上也加速布局,AI采寫機器人已融入數字新聞報道行業領域,各種新媒體直播神器如VR、AV、H5技術突飛猛進,AI寫作機器人搭乘大數據+云計算的云報道快車鳴笛啟動,正深刻地改變著融媒體以人為主體的編輯記者采訪報道方式,開啟人與機(編輯記者與AI采寫機器人)結合數字新聞報道新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
無論新媒體數智技術如何發展、人工智能如何高智能化,編輯記者在數字新聞報道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地位沒有變,只不過編輯記者對AI機器人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對人的數字科技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國外有的主流媒體都開始使用聊天機器人與用戶接觸,進行人機對話,收集來自用戶的各類新聞線索、相關數據、制作各種文本,增強與用戶的親和力、感召力。
當務之急,所有媒體人要有憂患意識,應學會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給傳媒業帶來那些變革?5G、VR、AR等新技術如何更好地賦能行業發展?如何應對挑戰,化危為機?還有哪些需要完善、改進?重中之重,就是學習掌握運用新媒體領域中的前沿技能,提高數智素質,做好自己工作,聆聽向人機(AI機器人)結合數字報道新時代邁進鏗鏘有力的步伐。
審核編輯 :李倩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72瀏覽量
237605 -
vr
+關注
關注
34文章
9634瀏覽量
150066 -
AI機器人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瀏覽量
3756
原文標題:國內外AI機器人從1.0向2.0邁進中運用測試情況述評
文章出處:【微信號:AI智勝未來,微信公眾號:AI智勝未來】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