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寧遠)實現精密的運動控制是機器人、汽車等各種和電機相關的應用里非常重要的環節,不斷采集控制數據的高度自動化的精密運控設備在現如今的工廠也越來越常見。這些電機系統需要有著精準的實時運動控制,才能保證設備的平穩運行以及實現其他多樣的功能。
想要實現精密的運動控制或者實時控制,涉及三個基礎的子系統,感應、處理和驅動。這三個高性能系統的緊密配合,電機設備才能準確無誤的精準運行,還能大大縮短系統的響應時間。
精密運控的前提——感應
對設備的運動進行控制那就必須對設備的位置和速度有著精確的感應,在控制過程中還要不斷收集其數據。在任何對運動控制有高性能要求的系統里,對位置傳感、速度傳感的需求幾乎都是無處不在的,位置和速度感應技術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運控系統的性能上限,準確、快速和可靠的位置測量是實現實時精準控制的前提。
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感應元件,編碼器具有不可否認的高精度,同時集成到控制電子裝置里也很方便,是伺服系統感應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不論是增量式還是絕對式編碼器,都有不少的應用,二者如何選擇還是取決于應用場合和運動類型。
增量式編碼器在很多高精度的閉環應用中性價比優勢明顯,絕對值編碼器檢測精度和準確性更高,成本也更高。霍爾位置傳感在自動化設備運控應用里是很常見的一類選擇,尤其是3D霍爾的應用,檢測出的絕對位置信息相比傳統霍爾精度更高,結果更可靠,任何3D運動絕對位置檢測都可以通過這種感應器件實現。
此外還有各種磁阻傳感、旋變的應用,這些感應手段為精準的運控提供了必要的位置和速度數據。雖然目前也有很多無傳感器的精準控制方案,但在絕大多數對運控有高要求的系統里,優秀的感應技術還是對于優化算法和提高控制性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直接影響控制性能的處理能力
在精密運動控制系統中執行運動控制配置文件和算法需要具有高計算能力的處理器,處理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信號鏈從收集到電流、電壓、位置和速度測量結果到更新控制輸出的時間。處理能力跟不上算法需求,運動精度下降也是自然的。
用于精密運控的主控芯片,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國內品牌到國外品牌,從DSP到MCU到FPGA,可以選擇的產品數不勝數。因為運控算法嚴重依賴各種數學函數運算,所以高計算能力自然是首先要考量的地方。
更多復雜的控制算法,如多電機同步、參數辨識、SVC(Senseless Vector Control)、諧波注入等也需要高性能的處理能力作為前提。優秀的處理能力帶來的更快的指令響應時間、更優異的高頻擾動抑制表現,最終體現在運控效果上就是更高的控制精度、更高的控制效率、更低的噪聲和電機抖動。
當然,控制外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訊接口、ADC、PWM等等匹配的外設也是高性能運動控制系統的助力。
向高集成度發展的驅動
驅動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驅動器對電機的調速控制通常利用PWM,目前基本上驅動的PWM頻率都能做得很高,附加功能開始成為亮點。對電機驅動控制專用芯片來說,單顆芯片如果有更高的功能集成度,那么在應用時就能大幅簡化外圍器件與電路,大大提高運控硬件設計的緊湊程度,比如現在的驅動上會集成電流檢測和電源模塊。
有些廠商還會在驅動上集成精密自動死區時間補償技術,通過該技術補償電流失真,極大程度上優化電機的聲學性能,又或者是集成不同的梯形控制技術來降低噪聲。有些驅動還能主動消磁,以此來減少驅動的功率損耗。
功率器件是另一個可以升級的地方,應用寬帶隙功率器件快速開關速度和低開關損耗優勢可以進一步提升環路控制,在性能和穩定性上都會有不少提升。
小結
目前各類自動化設備終端市場都對運控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僅需要電機能夠做到高效率和多功能控制,還需要在追求高轉速的同時實現低噪音低振動的控制效果。想要實現這種高性能的精密運控,感應、處理和驅動三個高性能子系統缺一不可。
想要實現精密的運動控制或者實時控制,涉及三個基礎的子系統,感應、處理和驅動。這三個高性能系統的緊密配合,電機設備才能準確無誤的精準運行,還能大大縮短系統的響應時間。
精密運控的前提——感應
對設備的運動進行控制那就必須對設備的位置和速度有著精確的感應,在控制過程中還要不斷收集其數據。在任何對運動控制有高性能要求的系統里,對位置傳感、速度傳感的需求幾乎都是無處不在的,位置和速度感應技術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運控系統的性能上限,準確、快速和可靠的位置測量是實現實時精準控制的前提。
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感應元件,編碼器具有不可否認的高精度,同時集成到控制電子裝置里也很方便,是伺服系統感應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不論是增量式還是絕對式編碼器,都有不少的應用,二者如何選擇還是取決于應用場合和運動類型。
增量式編碼器在很多高精度的閉環應用中性價比優勢明顯,絕對值編碼器檢測精度和準確性更高,成本也更高。霍爾位置傳感在自動化設備運控應用里是很常見的一類選擇,尤其是3D霍爾的應用,檢測出的絕對位置信息相比傳統霍爾精度更高,結果更可靠,任何3D運動絕對位置檢測都可以通過這種感應器件實現。
此外還有各種磁阻傳感、旋變的應用,這些感應手段為精準的運控提供了必要的位置和速度數據。雖然目前也有很多無傳感器的精準控制方案,但在絕大多數對運控有高要求的系統里,優秀的感應技術還是對于優化算法和提高控制性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直接影響控制性能的處理能力
在精密運動控制系統中執行運動控制配置文件和算法需要具有高計算能力的處理器,處理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信號鏈從收集到電流、電壓、位置和速度測量結果到更新控制輸出的時間。處理能力跟不上算法需求,運動精度下降也是自然的。
用于精密運控的主控芯片,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從國內品牌到國外品牌,從DSP到MCU到FPGA,可以選擇的產品數不勝數。因為運控算法嚴重依賴各種數學函數運算,所以高計算能力自然是首先要考量的地方。
更多復雜的控制算法,如多電機同步、參數辨識、SVC(Senseless Vector Control)、諧波注入等也需要高性能的處理能力作為前提。優秀的處理能力帶來的更快的指令響應時間、更優異的高頻擾動抑制表現,最終體現在運控效果上就是更高的控制精度、更高的控制效率、更低的噪聲和電機抖動。
當然,控制外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訊接口、ADC、PWM等等匹配的外設也是高性能運動控制系統的助力。
向高集成度發展的驅動
驅動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驅動器對電機的調速控制通常利用PWM,目前基本上驅動的PWM頻率都能做得很高,附加功能開始成為亮點。對電機驅動控制專用芯片來說,單顆芯片如果有更高的功能集成度,那么在應用時就能大幅簡化外圍器件與電路,大大提高運控硬件設計的緊湊程度,比如現在的驅動上會集成電流檢測和電源模塊。
有些廠商還會在驅動上集成精密自動死區時間補償技術,通過該技術補償電流失真,極大程度上優化電機的聲學性能,又或者是集成不同的梯形控制技術來降低噪聲。有些驅動還能主動消磁,以此來減少驅動的功率損耗。
功率器件是另一個可以升級的地方,應用寬帶隙功率器件快速開關速度和低開關損耗優勢可以進一步提升環路控制,在性能和穩定性上都會有不少提升。
小結
目前各類自動化設備終端市場都對運控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僅需要電機能夠做到高效率和多功能控制,還需要在追求高轉速的同時實現低噪音低振動的控制效果。想要實現這種高性能的精密運控,感應、處理和驅動三個高性能子系統缺一不可。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XD08M3232紅外感應單片機擁有哪些配置實現高性能處理能力
的內存有助于在處理多任務或者處理大量數據時,避免出現存儲不足導致的性能下降問題,從而保障高性能的處理能力。
三、內置電路方面
自帶恒流驅動電路 :這一特性可能間接提升了其
發表于 11-23 15:08
XD08M3232紅外感應單片機擁有哪些配置實現高性能處理能力
關于XD08M3232單片機采用哪些配置實現高性能處理能力并沒有直接搜索結果提及。如下:
一、內核方面
增強型1T8051內核**** :XD08M3232是一款8位高性能Flash的接近感應單片機
發表于 11-07 14:04
Ref3140基準+運放配合做電源使用,需要注意運放的那些參數,這樣才能抑制關鍵電路噪聲?
在設計中,系統中電源為+5V,為了有效抑制電源噪聲,對關鍵信號電源打算做如下處理,通過基準產生一個電壓,例如REF3140產生4.096V電壓,然后通過運放做射極跟隨器或者同相放大,運放輸出的電壓
發表于 09-26 07:26
如何選擇精密運放?
精密運放通常具有較低的功耗和較高的性能,能夠在不消耗過多能量的情況下提供穩定的放大功能。因此,在選擇精密運放時,需要考慮其功耗和性能的平衡,以確保系統能夠正常工作。
如何處理運放或比較器多余的引腳?
在實際應用中,運放的同一個封裝里面有雙運放或四運放(如下圖),但有時候我們只需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多余的引腳怎么處理呢?
發表于 03-18 10:50
?2823次閱讀
人體感應器什么原理 人體感應器用東西擋住還可以感應嗎
人體感應器是一種通過感應人體紅外輻射,實現對人體活動監測的裝置。它主要包括溫度傳感器、紅外感應模塊、信號處理電路和輸出接口等組件。當有人體活
配電監控+水質監測,助力農村污水處理站實現無人值守與高效運維
配電監控和水質監測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將助力農村污水處理站實現無人值守與高效運維,讓我們的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首先登場的是配電監控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個聰明的“電管家”,負責監測污水處理
精密整流電路是怎么分析的?
請問在精密整流電路中輸出電壓怎么鉗位到輸入電壓的,這個過程是怎么樣的?假設開始運放正向輸入端加一個小信號,輸出立馬飽和到正電源,經過一個二極管的壓降也遠遠高于輸入端的電壓,也不能夠實現輸出跟隨輸入
發表于 01-08 19:0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