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傷口只是一種小麻煩,無需太多有意識的努力就能自行愈合。然而,對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免疫系統受損(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甚至具有營養不良和衰老等常見系統性病理/生理狀態的人來說,急性傷口更容易發展為慢性傷口。事實上,慢性傷口的高患病率已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約占發達國家醫療保健總支出的1%~3%,并且隨著人口中位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并給患者帶來了切實的痛苦。因此,迫切需要可以促進這些患者群體更快康復的策略。傷口的愈合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連續而且相互重疊的階段:止血、炎癥、生長和成熟。這些并發階段涉及許多細胞類型(按通常的出現順序列示):活化的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樹突狀細胞、T細胞、內皮細胞、周細胞、造血干細胞、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黑色素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在傷口愈合過程中,這些類型的細胞會被募集和遷移到傷口部位,無論它們是靠近傷口部位還是必須通過循環系統進行長距離移動。
化學梯度、機械梯度和電梯度(即分別被稱為趨化性、趨觸性/趨硬性和趨電性的過程)都有助于將上述細胞募集或引導至傷口。值得注意的是,趨電性是指細胞在電場(EF)作用下遷移的能力。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都被證明是具有趨電性的。有趣的是,當皮膚的上皮層破裂時,傷口周圍會自然形成小的電場。這種自然形成的(即內源性)電場的強度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這取決于患者的系統性特質(例如年齡、患病情況)。結合大多數皮膚細胞表現出趨電性這一事實,傷口周圍這些內源性電場的發現引發了這樣的假設,即電信號對于傷口愈合中的細胞遷移過程至關重要。
角質形成細胞是皮膚中最普遍的細胞類型,其密集堆積在任何給定的側向層內,并且也緊密排列在垂直層(即分層)中。在垂直層中,越靠近最外層的頂端層,角質形成細胞就越分化。在皮膚以及融合培養的細胞層中,角質形成細胞作為一個整體遷移。以往關于皮膚細胞趨電性的體外研究通常集中在單個細胞上,因此忽略了實際皮膚中細胞的復雜組織結構對遷移行為的影響。然而,集體細胞遷移更能代表角質形成細胞等細胞類型的體內細胞動力學。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近期,德國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呂勒奧理工大學(Lul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以及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于Lab on Chip期刊共同發表了題為“Bioelectronic microfluidic wound healing: a platform for investigating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injured cell collectives”的論文。該工作旨在實現以下三重研究目標:(a)探索電引導信號(電場分布)對傷口愈合率的影響;(b)演示在沒有通常需要的鹽橋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非金屬直流(DC)刺激電極材料的穩定性和細胞安全性;(c)建立糖尿病傷口模型以檢驗電刺激究竟是可以改善還是會惡化傷口的愈合動力學。
為了實現以上的研究目標,研究人員利用微流控平臺開展了“經典”劃痕實驗,以探索電場刺激加速傷口修復的參數空間。該研究分析了多種微流控模型,以確定能夠最好地模擬標準劃痕實驗,同時具有微流控平臺提供的優越實驗控制的設計。直流兼容電極材料是體外電場刺激的關鍵要素,并且對臨床轉化至關重要。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制備了基于激光誘導石墨烯(LIG)和PEDOT:PSS水凝膠的電極,并將其集成在微流控平臺內,該電極能夠實現持續數小時的直流刺激。利用這種芯片上的傷口環境,該研究可以利用健康細胞以及模擬糖尿病角質形成細胞的培養模型,實現對電刺激加速傷口愈合概念的探索。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電場刺激可有效加速健康細胞的傷口愈合,并且可以恢復受損的糖尿病樣細胞的活動能力。
圖1 傷口周圍有不同電場(EF)分布的微流控平臺
為了可重復地產生趨電性行為,使趨電效應與其他可能的干擾解耦是必要的。例如,電極-電解質界面的法拉第反應可以誘導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導致陽極的pH值降低(即H+增加)和陰極的pH值上升(即H+減少)。由于之前的研究明確指出pH值是趨電性的決定因素,并且由于微流控腔室內的密閉環境導致系統對這種變化更加敏感,因此,該研究明確驗證了直流刺激下微流控平臺內pH值的穩定性。此外,通過液阻(即微通道)施加直流電流的另一種可能的干擾是焦耳加熱效應可以增加細胞的新陳代謝,并使得細胞更快地遷移。因此,研究人員對該影響因素也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該微流控平臺上利用直流電流對細胞進行12小時的電刺激,細胞不會受到電化學誘導的法拉第反應和熱誘導的細胞凋亡的影響。
圖2 測量由于直流(DC)電流刺激引起的pH值變化
接著,研究人員比較了電刺激傷口邊緣的一端(即單向電場)是否與交替極化傷口邊緣的兩端(即偽收斂電場)一樣可以有效實現傷口的愈合。研究結果發現,與未受電刺激的對照組相比,單向電引導信號將健康和糖尿病樣角質形成細胞群的傷口愈合率提高了近三倍,從而在群體角質形成細胞愈合動力學方面具有優勢。此外,在單向電刺激下,活動抑制和糖尿病樣角質形成細胞的傷口愈合率(從1.0%/h增加到2.8%/h)恢復到了與健康的未受電刺激的角質形成細胞(3.5%/h)相當的水平。因此,該研究結果證明,以可控方式進行的電刺激可能是加速傷口修復的可行途徑,也為其他研究人員開發最優的用于體內直流刺激的電極提供了參考。
圖3 健康角質形成細胞的生物電子傷口愈合實驗表明刺激后傷口可以更快愈合
圖4 抑制角質形成細胞活性會減緩細胞遷移,而直流電刺激有助于恢復這種失去的活動能力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39/D2LC01045C
審核編輯 :李倩
-
模型
+關注
關注
1文章
3173瀏覽量
48715 -
微流控
+關注
關注
16文章
511瀏覽量
18863
原文標題:生物電子微流控平臺,用于直流電刺激下受傷細胞群傷口愈合機制研究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