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近段時間,國際科技巨頭的掌門人密集訪華,包括蘋果CEO庫克、輝瑞CEO艾伯樂、高通總裁安蒙等,當然也包括英特爾全球CEO帕特·基辛格和AMD CEO蘇姿豐。
值得注意的是,蘇姿豐來到中國的第一站去了聯想,業界猜測可能聯想YOGA 2023新品中將會有很多基于AMD銳龍7000平臺的產品。
就在科技巨頭CEO密集來華之際,標準普爾在分析企業去中化深度報告中指出,在當前的市場格局下,去中化代價大。
蘇姿豐訪華的目的
從目前的行程透露來看,蘇姿豐訪華的目的大概有兩個:一個是體現對中國市場和國內產業鏈的重視;另一個是推介自己的AMD銳龍7000平臺。
時光回溯到2018年,國外某知名科技網站發布了一篇深度報道,介紹了AMD在中國市場上的一些努力以及取得的回報。文章中指出,2017年AMD在中國大陸市場和中國臺灣市場的發展非常迅猛,市場增速高達58%,遠超競爭對手英特爾的20%增速。并且,中國大陸市場和中國臺灣市場在該年度為AMD帶來了17.47億美元的合計營收,也遠遠超過了第二名美國市場的13.64億美元,和第三名日本市場的12.42億美元。
根據獨立分析機構Canalys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大陸市場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的PC市場,2022年出貨量為4850萬臺;另外中國也是重要的服務器市場,根據IDC 發布的《2022年中國服務器市場跟蹤報告》,2022年中國服務器市場規模為273.4億美元(約合1888.3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1%。
而從AMD 2022年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出,該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就是數據中心市場和PC市場。另外,中國代工產業鏈在PC和服務器市場也很有影響力。因此,蘇姿豐訪華是為了展示出AMD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重視。
另外,蘇姿豐訪華第二個目的無疑是想在下行的PC市場中繼續蠶食英特爾的市場份額,以取得更好的業務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AMD數據中心業務表現非常優異,不過消費者業務卻出現了很大的下滑,兩項抵消該季度AMD盈利和去年同期基本是持平的。
2月17日,聯想集團正式發布了2022/23財年第三財季(2022年10-12月)業績報告,聯想保持了PC市場的領導地位,個人電腦業務蟬聯全球冠軍,市場份額達到23.1%,運營利潤率也保持在7.3%的高水準。
作為PC行業的龍頭,如果聯想采用更多的AMD芯片,那么即便是市場下行周期內,AMD也有望走出上揚曲線。同時,AMD對自己的銳龍7000平臺也是很有信心。
北京時間8月30日,AMD舉行了線上直播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采用全新5nm工藝Zen4架構的銳龍7000系列臺式機處理器,根據發布會上展示的測試數據,最新的6款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都超越了當前第12代酷睿旗艦Core i9 12900K
并且,銳龍7000系列還擁有7040HS系列,滿足輕薄筆記本在高性能方面的需求。據悉,首發的銳龍7840HS處理器最高擁有8核16線程的的規格,24MB的緩存容量。
擁有這些性能出色的處理器,AMD定然想在PC市場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大佬密集訪華背后是去中化的高代價
近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科技巨頭和汽車產業巨頭的CEO密集來華,就連特斯拉公司CEO馬斯克都被爆出可能會在4月份來華。這將會是馬斯克第十次來華。據稱,為了給這次來華做鋪墊,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簽約儀式率先落地。4月9日,剛剛升任特斯拉汽車業務高級副總裁的朱曉彤出席并見證了簽約儀式。
而在中國高層舉辦的經濟復蘇論壇上,大約有上百位外企高管出席了相關活動。在美國宣揚對華脫鉤的大背景下,這些行業巨頭卻并不想錯過中國經濟復蘇的紅利,有美國媒體將這種行為定義為“叛變”。
不過,除了市場因素,日前標準普爾在最新報告中給出了深度解讀。
在報告中,標普追蹤了三星和臺積電去美國建廠的行為,以及戴爾集團的去中化戰略等一些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到外地的行為。
針對戴爾等公司的行為,標普指出科技公司把產能移出中國大陸的同時,可能會失去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部分機會!估計到2025年,中國大陸在全球筆記本電腦生產中的占比將從2021年逾80%,下降至少10~20個百分點;手機生產占比則將縮減15個百分點。
此前,戴爾公司緊隨華盛頓當局,宣布禁用中國芯片。根據臺媒的報道,戴爾去中化戰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優先排除中國芯片業者在中國晶圓廠投片生產產品;第二步,在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與周邊產品的供應鏈上“去中國化”,以美國市場為主,在大陸以外晶圓廠生產產品,在2027年前完成美國內銷品100%“去中國化”。
不過,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戴爾去中化戰略的代價并不小。數據顯示,戴爾每年出貨量約5000萬臺PC,而其在中國的工廠及合作伙伴,為其供應了65%的產品。不僅要付出轉移供應鏈的成本,戴爾也會在輿論聲中失去中國市場。數據顯示,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戴爾一直占據中國PC市場前三名的位置,而在2022年第四季度,該公司在中國區的出貨量暴跌46.5%,近乎腰斬。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戴爾去中化戰略的執行,未來該公司不僅會讓出中國PC市場top3的位置,出貨量甚至有可能趨于零。
標普在報告中指出,各廠商正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其他市場,這些移動將對業者的經營效率造成壓力,并可能在未來3到5年內,消耗大量管理團隊的精力。對于戴爾而言,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僅為11%,所以付出高昂代價去迎合歐美客戶需求也是可以理解。不過,對于車企和一些在華業務占比高的科技公司而言,“去中國化”是一個并不理智的選擇。
就以芯片代工產業來看,由于立場問題,標普并沒有提到去中化背后的美國芯片本土制造戰略。目前來看,正如臺媒引用臺積電內部人士言論所講到的,至少在未來3-5年,芯片代工產業鏈轉至美國需要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考慮歐盟、日本和印度都在有意扶持本土化產業鏈,美國構建芯片到終端產品的供應鏈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無法構建這樣的中間環節。那么“美國芯片美國造”將在高生產成本之外附加高產業鏈成本,進一步加大終端產品廠商的運營壓力。
此前有報道稱,去中化已經從電子產業蔓延到汽車產業,有汽車結構件供應商在東南亞和歐洲尋找建廠的機會,以響應客戶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顯然,國內政府層面也注意到了這些聲音,并為此做出了動作。
后續如果還有公司明目張膽的實行自己的去中化戰略,大概率將率先失去中國市場,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對等制裁,戴爾快速失去中國市場,以及美光被針對性調查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后記
知名企業大佬密集來華是一個主動的信號,從公司個體上表示了對中國市場和中國產業鏈的重視,從這些公司總體效應上也增強了中國市場復蘇的信心。當然,戴爾可能不會是最后一個出于市場考慮宣布去中化戰略的公司,但更多的公司會選擇溫和的多元化布局。對于中國產業鏈上的企業而言,這是挑戰,當然也是走出去的機遇。
-
國產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76瀏覽量
7726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0瀏覽量
256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