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開始使用 UVM RAL 時,我無法理解 UVM 基類庫對更新所需值和鏡像值寄存器的值有什么看法。我還認為,所使用的術語沒有準確反映其意圖。花了一些時間后,我想出了一個表,幫助我了解寄存器模型 API 的行為,以及如何最好地調用它們。
在介紹該表之前,讓我們看一下創建寄存器模型的過程:
創建寄存器格式規范
將規范轉換為 UVM 寄存器模型
使用寄存器模型
創建寄存器格式規范:有許多寄存器格式可用于描述設計人員的寄存器規范。您可能熟悉廣泛使用的 Synopsys RALF 格式。下圖說明了使用 Synopsys Ralgen 工具將 RALF 格式轉換為寄存器模型的流程。虛線表示您可以為不同的方法生成寄存器模型:
使用寄存器模型:寄存器模型具有一組用于所需寄存器值和鏡像寄存器值的變量。該文檔使用術語“所需”和“鏡像”,但為了避免混淆,我在下面將它們稱為“主”和“鏡像”。鏡像變量的目的是始終保存或表示 RTL 的值,以便它可以用作記分板。有一堆 API 可用于對這些變量進行操作。這里的目的是闡明在模擬期間調用任何這些 API 時主變量和鏡像變量會發生什么情況。
讓我們看一下可用的 API。我將它們分為三類:主動、被動和間接。
積極:物理事務在總線上執行讀取和寫入操作。Read()、write()、update() 和 mirror() 是使用物理接口在 DUT 上運行的活動 API。您可以選擇使用后門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它不會消耗模擬周期。您可以期待與使用前門訪問時發生的相同的 RTL 寄存器行為.
被動:僅使用寄存器模型運行。set()、get() 和 predict() 是直接在模型上運行的被動 API。我也稱 peek() 為被動,因為這不會在讀取過程中更改寄存器值。例如,讀取以清除寄存器 – 在執行 peek() 時不會被清除。
間接:有一組API間接地在DUT上運行,它們是peek()和poke()。請注意,peek() 和 poke() API 只是后門訪問。雖然 poke 可以更新 RTL 寄存器,但它無法模擬物理讀取期間可能發生的實際寄存器行為。例如,寫一個要清除。
讓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廣泛使用的 API 定義。您可以在 UVM 類參考指南中找到更多詳細信息。
讀取():使用前門或后門訪問從 DUT 寄存器讀取值。
寫():使用前門或后門訪問更新 DUT 寄存器。
更新():如果使用 set() 更改了主寄存器變量中的任何值,則可以使用此方法(批量更新)在 DUT 中寫入所有這些寄存器。您可以調用單獨的 write() 方法來獲得相同的結果。
鏡像(): 鏡像維護 DUT 寄存器值的副本。Mirror() 方法讀取寄存器,如果啟用了檢查,則可以選擇將讀回值與當前鏡像值進行比較。 鏡像可以使用物理接口(前門)或 peek()(后門)機制執行。
躲貓貓():使用后門訪問機制從 DUT 寄存器讀取值。
Poke():使用后門訪問機制將 DUT 寄存器寫入指定值。
預測(): 可以使用此方法將鏡像變量值更改為預期值。
我運行了一些實驗,下表顯示了從測試臺執行任何這些 API 時寄存器模型和 DUT 中會發生什么。
縮寫
UMV – 更新主變量, UMrV – 更新鏡像變量, AP – 自動預測
RDR – 讀取 DUT 寄存器, UDR – 更新 DUT 寄存器, RMV – 讀取主變量
FD – 前門, BD – 后門, * – 檢查是否使用了UVM_CHEK, NA – 不適用
要記住的幾點
我沒想到 peek() 和 poke() 方法會無條件更新鏡像值。在查看了 UVM 源代碼后,我發現 do_predit() 方法在 peek() 和 poke() 方法中被無條件調用。我還注意到,使用后門機制的 write() 和 read() 方法會在調用 do_predict() 時更新鏡像寄存器,而無需檢查此 get_auto_predict() 方法的輸出。我看到唯一有條件調用的地方是具有前門訪問權限的 write () 和 read() 方法。
在與專家討論后,我了解到預期功能是確保鏡像變量具有最新的寄存器值。類似地,使用后門訪問的read()/write()更新鏡像寄存器 — 這也是有意為之的。由于使用了后門程序,因此物理接口上不會觀察到(當自動預測關閉時)來更新寄存器模型。因此,在所有情況下都必須對其進行更新。
審核編輯:郭婷
-
寄存器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325瀏覽量
120032 -
API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87瀏覽量
61821 -
UVM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1瀏覽量
1914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