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渝高溫限電,再到臺風“梅花”來襲,對電網運維的考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今,電網公司在電力物聯網、數據中臺等信息化基礎建設、數字化底層部署已較為完善,系統側的數字化水平已然較高,但執行側仍然是較為傳統的狀態:
1 數據割裂,無法實現智能化作業
設備在作業現場,海量數據信息在辦公室、在電腦、在手機上,二者割裂關系導致現場作業人員完成一項運維任務可能需要切換多個數據系統,多次聯系多個不同領域的協作人員,且在現場與辦公區域之間來回奔波,在手機、電腦等辦公工具間來回切換,工作效率低。
2 “老師傅”經驗難以傳承,價值無法釋放
在電力運維人才培訓上,因為設備復雜,培訓手段落后等原因導致其本身培訓效率低,新人上手本就非常難。而在作業現場,經驗豐厚的“老師傅”擁有寶貴的操作經驗,但他們的實操過程作為一手培訓資料又難以被采集記錄,導致業務能力傳承容易出現斷層。
在執行側,如何高效匹配資源,高效協調前后端業務流程,最大程度降低故障損失?
提升運維數字化程度,才是當前需要解決的急難重問題!
近年來,亮風臺推動AR與電力行業的深度結合,實現AR的規模化應用,基于全自主的AR核心技術與強大的HiAR Space平臺能力,推出端云一體、軟硬結合的電網智能運維系統,打通現場執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亮風臺電網智能運維系統能夠高效聯動前后端作業人員,聯動設備管理系統,為現場運維提供智能輔助,實現現場設備信息可視化、精準故障診斷與檢修,作業過程全記錄,建立作業知識庫等功能,有利于相關經驗與運維能力的快速具象化,提質增效,節能減碳,建立智能化運維體系,實現傳統運維方式升級。
把數據/知識搬到現場
怎么把云端的數據搬到執行側,實時解決現場問題?亮風臺電網智能運維系統可以實現數字孿生效果,直接把設備數據與信息、標準作業指導、專家知識與經驗搬到現場,形成“現場云”。
現場作業人員借助AR設備,就仿若擁有一雙“透視眼”,設備掃一掃就能看見疊加于設備之上的設備環境數據、設備說明信息、作業參考與指導信息、歷史操作信息等,實現信息高效保存傳遞、人因錯誤規避、安全保障提高,運維效率提升。
國核自儀:現場設備信息可視化
高效的AR遠程通訊協作
過去,一旦設備出現復雜的臨時性故障,現場人員借助電話等傳統通訊方式指導也無法處置,運維專家又難以及時抵達現場,電力企業則會面臨嚴重的停機損失。
現在,現場工人佩戴AR眼鏡即可將現場情況實時輸送給后端多方專家,借助AR遠程通訊與協作系統HiLeia的實時打點、畫箭頭、自由畫筆等AR空間標注工具,專家不必親赴現場,就能實時遠程指導排故,實現如臨現場般的支持效果,大大釋放了專家效能,保障了供電設備安全,實現前后端協同效率提升。
國家電網:AR遠程指導變電站事故處理
現場數據沉淀,方便追根溯源
系統支持日常運維巡檢過程與內容的全程記錄與監管,支持遠程協作過程的全程記錄。除了能夠實現現場實操經驗沉淀與業務能力傳承,管理者還可輕松查看作業記錄視頻畫面,便于對過程進行回溯追蹤與優化、對外協單位進行盡職監督,實現管理方式的升級優化。
回顧近期,亮風臺參與國網推介會,輸出“配網預制裝配基礎AR培訓”標準化課程,通過AR設備和技術,生動形象的展示了配電網工程土建預制件形態以及相關施工流程;致力于推進電網相關標準的制定,包括智能電網相關的安全標準、技術標準、通信標準、設計標準等等。
亮風臺參與國網推介會現場圖
綜合電力行業實踐落地反饋,借助亮風臺AR技術實現的電力運維:
現場作業效率 提升45% | |
數字知識利用率 提高150% |
一次性故障排除率 提高50% | |
故障診斷時間成本 下降20% |
新手出錯率 降低50% |
截止目前,亮風臺已服務超過20+電力能源企業,覆蓋火電、核電、水電、風電等多種電力能源類型。在場景拓展上,覆蓋了AR安全監管、AR遠程協作、AR操作培訓、AR作業指導、AR設備檢修、AR無人機智能巡線、AR設備可視化、AR應急演練、AR智能倉儲、AR測溫等廣泛應用場景。
-
電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2023瀏覽量
590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