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源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不接外部電源、不帶電池的物聯網。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無源“,不是網絡無源,而是聯網的終端節點無源,既不帶電源線,也不內置電池。
看到這,顯然會認為“無源”有悖于常理,畢竟芯片要靠電驅動,而能量不能憑空產生?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是“終端節點無源”是指通過其他形式來獲取能源。
舉個例子
按壓式發電:通過動能轉化為電能,如手搖式發電機
光伏發電:太陽能路燈將收集到的光能轉換成電能
摩擦力發電:含有動力回收系統的電動車,將減速時的摩擦力積蓄的動能轉換成電能
......
那么,這些和物聯網有什么關系呢?
除了常見的使用太陽能、動能、熱能等方式獲得電能,還能通過無線電波能量轉換獲得能量。其原理是通過采集周圍環境中的RFID、NFC、藍牙、4G,5G、WiFi等無線電波能量,并將其轉換成電能。
這也是無源物聯網最受關注的方式,因為一個正常工作的物聯網設備要正常運作,除獲取工作能量之外,還需將數據通過無線電信號進行傳輸。借助這種方式,無源物聯網終端既可以獲取能量,也可以傳輸信號,同時成本、尺寸等都可做到很低,一舉多得。
那么這方面有什么應用呢?
最主流的當屬基于RFID的無源物聯網,即RFID技術,俗稱“電子標簽NFC”,是我們最為熟悉、應用最廣泛的無源物聯網技術。
其原理非常簡單,當RFID標簽靠近閱讀器后,接收閱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產生感應電流,獲得能量。通過收集的這點能量,標簽發送信息,實現與閱讀器的通信。
目前,基于RFID的無源物聯網產品NFC,幾乎成了智能手機的標配。
然而,無線通信技術有多種,為什么常見的只有RFID應用,為啥極少見到基于藍牙、Wi-Fi等無源物聯網應用呢?
主要是因為,距離越遠,電磁能量的密度越低,獲取能量的難度越大。
NFC之所以能普及,很大的一點在于標簽和閱讀器的距離很近,通過感應耦合就能實現電池傳送。而Ble、Wi-Fi、4G/5G的工作距離遠大于RFID,若是采用天線技術完成電磁能量的傳送,難度極大。
而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對終端設備體積性能更優體積更小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科技趨勢的預判,所以人類對遠距離通信技術的能量捕獲和使用從未停止,所以還有這些無源物聯網應用
基于藍牙的無源物聯網
無源藍牙低功耗傳感器標簽無需供電,也可完成感知、存儲和通信,該標簽通過收集周圍的無線射頻能量來為其供電,并借助這些能量發送標簽唯一標識碼的數據以及傳感器讀數。
基于WiFi的無源物聯網
該方案的原理是利用射頻信號的后向反射通信技術,當附近WiFi路由器發射功率相對較高的射頻信號后,無源物聯網節點吸收射頻信號并調制天線反射系數,將傳感器信息傳遞出去。
基于LoRa的無源物聯網
201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采用線性擴頻技術,提升無源標簽回傳能力,并與商用的LoRa設備兼容,形成基于LoRa的反射調制系統。在測試中,研究人員成功地從射頻源和接收器之間相隔475米的任何位置可以實現無源節點反射調制,成功回傳傳感器信息;將無源節點與射頻源位于同一位置時,接收器最遠可達2.8公里。
基于5G的無源物聯網
通過5G蜂窩網絡支持無源物聯,一個難點是無源終端節點如何獲取能量,另一個難點在于如何實現長距離回傳,尤其是后者的難度更大。因為無源終端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的能量是非常微弱的,回傳路徑過長,信號會快速衰減。
目前在實驗室階段最先進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在180米的范圍內,收集特定頻段的5G射頻能量,采集到約6μW的電力。
事實上,現在對無源物聯網技術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受制于無源物聯網自身缺陷,如節點能源獲取存在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導致能量變化非靜態性,甚至是存在信號斷斷續續,使得這種技術目前還無法很好的賦能工業場景。
究其原因,工業物聯網應用場景,通常具備分布式特點,需求穩定可靠的運行。因此無源物聯網在工業領域應用并不多,網關一般也采用電池進行供電,以保證設備數據實時傳輸,7*24小時的自動采集數據和遠程運維,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設備停工損失。這對企業而言,可以收獲的好處便利遠比節約能源成本來的重要。
機智云智能云網關,智能選擇通信方式,支持Wi-Fi/Ethernet/4G全網通等,免開發快速接入機智云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實現設備可視化動態運維和管理,廣泛適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農業、工業物聯網、冷鏈追蹤等行業,方便企業進行工業智能化升級改造。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3文章
44296瀏覽量
3713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