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芯片代理商的老板都是一個合格的商人,利潤是他們首要的追求。很多***公司的創始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商人,關注產品和銷售額,而不是利潤,我認為自己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商人。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是時候改變自己的思維了,前幾天朋友圈的一張照片,強烈地沖擊著我的思維。
2023年1月,寫了一篇文章《芯片融資將一年比一年難》,有人說我過于悲觀。當看到上面照片的時候,是我個人判斷過于樂觀了。芯片融資不是一年比一年難,而是很大可能性,現在你拿的投資可能是你自己創業生涯中最后一筆融資,哪怕是天使輪。
有人說忘記科創板,好好去做生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么不要去融資,拿自己的錢或者找三五好友集資去做芯片,賣芯片賺錢,一點點的把雪球滾大。只要你拿了投資人的錢,芯片創業就沒有了選擇,要么上科創板,要么被并購。
國內的資本不太適合投資芯片行業,大部分基金只有3~5年的投資期,基金在投資企業3到5年后,會想方設法退出。做芯片,很可能5年才開始進入狀態,技術積累和競爭力才慢慢凸顯。
做芯片本來就是個慢活,但資本追求的是短期收益、快速回報。漸漸的形成了***的兩個陷阱:從融資走向融資、從紅海走向紅海
1、從融資走向融資
5年內上市是每一個芯片融資BP的標配,否則你拿不到錢。在2年之內可以IPO的項目,在資本市場就會眾星捧月。
每年的銷售業績增長是芯片公司最關鍵的指標,銷售源自產品,產品源自研發,短平快的芯片研發只能是中低端重復,然后在市場上殺價、內卷。
從芯片公司開始創業,到走向科創板,就是一個從融資走向融資的過程。在一級市場投資,在二級市場收益。
如果上市就是成功,上市就是解套,那么芯片創業公司不需要去創新,不需要技術攻關,只要從同行挖到會做產品的研發人員就好,快速出產品,快速出銷售業績。
為了追求快速上市,一些公司產品銷售不需要毛利,通過資本賦能大量堆人,效率低,投入產出比低,都無所謂。如果這條上市路很順,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這條路,主力融資—快速出產品—快速銷售—快速上市。
2、從紅海走向紅海
以后***市場不會再有藍海,只有“你到不了的?!焙汀凹t?!?。
昨天做芯片的研發朋友跟我說,出于職業前途的考慮,他覺得之前的賽道太卷,就換了一個賽道,沒想到從一個紅海走向了另一個紅海。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是因為芯片資本化,如果有一天科創板規定,沒有技術創新和突破,不能盈利的芯片公司不能上市;如果二級市場投資人更看重芯片公司盈利能力或者未來技術和高端芯片產品的研發和投入,***公司就不會再從紅海走向紅海。
如果沒有技術革命,沒有技術創新和突破,從紅海走向紅海,本質上就是為了做銷售額。
理性來看,站在投資人和芯片創始人的角度,從紅海走向紅海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遲早要走出這兩個陷阱,遲早也會走出這兩個陷阱。從紅海走向紅海,是重復浪費;從融資走向融資,是擊鼓傳花。
投資人和芯片創始人都需要放棄過去的認知,2019年剛國產化的時候,大客戶端導入很積極,2021年產能緊缺的時候,客戶比你還著急導入,但過了這個時間點,國內芯片行業又回到以前的狀態,產品導入時間可能很長,除非你的產品能解決客戶痛點,除非你的產品很高端,市場上競爭很少,客戶又很需要。如果產品拉不開距離,競爭者又很多,在市場上必然內卷,誰也跑不快。
***公司成長最快的時間是在2019到2023年之間,這段時間成就了很多的芯片公司成功上市。
時過境遷,快速上市這條路很難走通了。芯片公司要想成功活下來,必須走出***陷阱。盈利,是***公司唯一的出路。
從芯片創業者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來看,融資思維和盈利思維,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很難二合為一。
融資思維會讓芯片創始人多開產品線,多出產品,不太看重投入和產出,不太看重產品競爭力,只要能賣,只要能增加銷售額,目標就實現了。銷售額越大,離科創板就越近,就越容易融資。融資和上市,是芯片公司的核心追求和目標。
盈利思維會讓芯片創始人更專注自己有優勢的地方,發揮自己的長處,非常看重投入和產出,不僅會思考要做什么,更會思考不能做什么。會非常看重團隊的效率和績效,會不斷地去優化流程和提升團隊,去降本增效。會更多去思考產品方向和產品競爭,會去兼顧市場機會和盈利機會,會更關注生意本身并追求利潤最大化,并會把這種意識和思維在團隊中建立起來。
相對來說,融資思維會跑得快,盈利思維會跑得慢,快和慢取決于大環境和時機,選擇哪個思維,或者哪個思維多一點,哪個思維少一點,需要結合芯片公司自身的情況、產業環境和資本市場來做選擇。
個人觀點,2026年之前,***公司最好的選擇,是盈利思維。
審核編輯:劉清
-
芯片設計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001瀏覽量
54811 -
ipo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90瀏覽量
32543
原文標題:走出國產芯片陷阱
文章出處:【微信號:IC學習,微信公眾號:IC學習】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