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3 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恢復向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積極成效。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產物,是實現工業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形成了與制造業發展階段相匹配,鞏固、提升、創新相并行的中國方案,在工業互聯網賦能下, 企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提質、降本和增效作用不斷顯現,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本文從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典型場景展開論述,分析當前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局限和不足,并對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01
引言
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通過對人、機和物的全面連接,不斷改變傳統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2022 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增加值規模達到1.30 萬億元,名義增速達到10.95%,如下圖所示,帶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型升級、融通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正呈現空前活躍的狀態,應用主體、行業和場景由點及面快速擴大,行業應用逐步拓展至45 個國家經濟大類,推動了一批新模式新業態孕育興起, 并形成了平臺化設計、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個性化定制和數字化管理六大典型模式。同時,“5G+ 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深化和水平不斷提高,在10 大重點行業形成20 大典型場景,5G 全連接工廠建設穩步推進, 一半以上的種子項目中工業設備5G 連接率超過60%。可以說,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正處于提質增效的加速期,通過工業互聯網落地應用方案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探索更多的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場景,推動更多的制造企業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
02
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為
數字化轉型賦能典型場景
2.1 面向工業現場的生產全流程優化
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采集和匯聚設備運行、工藝參數、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等工業現場生產全流程數據, 采用行業機理模型和機器學習算法等數據清洗和分析手段,提出生產過程最優的參數組合,以及排產、進度、物料和人員等方面的合理規劃,實現生產全流程優化, 提升產品質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實現提質降本減存。
在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鋼鐵企業需持續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通過對鋼鐵生產環節分析發現,轉爐煉鋼是最大的單一降本環節,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邊緣一體機采集煉鋼廠實時生產數據,結合專家知識及爐長操作經驗,構建供氧、造渣、廢鋼、終點預測、氧槍位置規劃和成本優化等智能模型,實現轉爐煉鋼全流程控制尋優,以煉鋼自動化促進生產操作規范化和標準化, 降低物料消耗,提高了煉鋼生產率、金屬收得率和鋼品質, 解決了轉爐煉鋼黑箱問題和鋼鐵企業體制降本增效難題。在生產環節,平臺智能推薦加入輔料的類型、時間和重量等信息,節省了物料和能源消耗,實現了降本降碳;平臺拓展靈活,可與投彈系統、煙氣分析系統和爐口火焰探測系統等配套使用,實現鋼鐵企業智能化生產;在全流程控制方面,平臺采用算法推薦的智能控制策略, 預防人員操作失誤,減少經濟損失;平臺通過生產執行結果數據不斷迭代優化模型,實現數據驅動下成本和質量的持續改善。平臺投入使用后,煉鋼終點雙命中率提高至80%,輔料損耗減少3%,氧氣消耗減少10%,冶煉周期縮短5%,鋼鐵原料減少5kg/t。
2.2 面向產業集群的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
工業互聯網通過跨部門、跨層級和跨企業的數據互通和業務互聯,可以實現企業間客戶需求、創新資源和生產能力的全面連接,推動供應鏈上企業設計、生產、經營和服務等各類信息共享,實現供需高效對接、供應鏈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有效集成產業集群內設計企業、生產企業和服務商等業務系統,可以實現產業集群內的協同設計、生產和服務,大幅降低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隨著有色金屬產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有色金屬企業面臨低能耗高利用率等挑戰,有色金屬行業是流程性生產模式,各個生產環節環環相扣、彼此制約,生產穩定性直接決定了企業效益,部分有色金屬企業存在物料管理混亂、供應鏈失衡和物料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佛山南海區有色金屬產業集群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實現物料、供應商、需求、采購、倉儲和財務結算等供應鏈全業務流程統一線上管理,實現無紙化辦公、移動化辦公,業務溝通、執行成本及單據工作量減少80%,重復于問題數據量減少70%,倉管人員工作效率提升80%,財務結算效率提高60% 以上。同時,針對有色金屬企業工藝技術落后、亟需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打造了銅冶煉智能工廠,部署自動化生產機組,實施銅電解智慧生產解決方案,改變始極片剝片、鈦母板打磨等關鍵生產環節的模式轉變,實現無人化生產;通過設備畫像工業APP 實現動態感知現場設備狀態, 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設備異常損失;實時采集工廠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與生產決策,實現數據驅動下的智能化生產。
2.3 面向產業鏈的“一站式”數字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具備跨行業、跨領域和跨平臺的強大異構數據連接的作用,通過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核心數據鏈, 基于數據的廣泛匯聚、集成優化和價值挖掘,優化、創新產業鏈上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售后服務等業務活動,實現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等協同能力,在此過程中匯聚的行業數據,構建起行業模型反饋給產業鏈,提升鏈上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從而實現產業鏈整體數字化轉型。
安化黑茶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面向國家推向世界的一張重要名片。安化千兩茶和益陽茯苓磚茶的加工工藝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然而近幾年安化黑茶的發展速度逐漸趨緩, 產業亟待轉型升級。安化黑茶工業互聯網平臺聚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資源與服務,構建一套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了黑茶產業鏈從種植、生產、倉儲、管理、銷售、服務和人才等端到端的解決能力,使得黑茶產業更趨向于產品創新和生產智能,實現了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茶廠是利用5G、物聯網技術實現工廠智能化管理,通過自動化、常態化采集生產數據,合理編排生產計劃和進度;智能茶倉基于AGV 與RFID 技術,通過對物料流程優化與效益管控,實現庫存成本的最低化;黑茶產業電商實現了從原材料到成品出售的數據透明化,提供了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應用軟件商城通過上架標準化和定制化的應用軟件,為安化中小型黑茶企業提供簡單便利數字化服務;協同創新平臺整合了黑茶企業、政府機構和湖南省內外優質數字化服務商,挖掘平臺上匯聚的服務中小微企業數據,形成具有安華黑茶產業特色的中小企業服務產品,面向黑茶產業鏈上企業提供標準化、模塊化的數字化服務,實現跨區域的資源開放共享、數據高效利用,促進黑茶產業鏈整體數字化轉型。
03
當前數字化轉型的局限和不足
3.1 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困難重重
一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缺乏持續穩定的數據源,企業開放共享數據的意愿不強。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實效需要大量的企業數據構建行業模型,部分企業信息化程度不足,沒有穩定持續的企業數據資源獲取渠道,平臺數據匯聚難、數據量不足,無法支撐形成動態數據分析能力, 無法直接解決企業實際轉型問題。
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定位不清晰、需求頻繁變化, 大量人力投入到梳理和分析中但在原地打轉。企業轉型目標為提質、增效、降本和減存等可見利益,但部分企業缺乏將該目標轉變為明確轉型需求的能力,往往在轉型過程中需求反復變化,消耗大量成本,平臺建設應用浮于表面。
三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數據價值呈現不充分,對數據挖掘能力不足。平臺缺乏與實際生產運營管理活動結合的數據分析能力,尚未全面體現實際業務活動,展示效果多為數據“羅列”,缺乏能夠直接指導生產運營管理的數據分析結論和具體舉措,數據價值有待深入挖掘, 平臺尚未形成面向全鏈條的分析服務能力。
3.2 傳統產業整體數字化轉型難
一是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低的傳統產業單點數字化轉型容易,整體轉型困難。以珠寶加工產業為例, 我國珠寶產業多為國內外珠寶品牌的代工,訂單對外依存度高,企業間同質化競爭嚴重,缺乏數字化轉型的資本和動力,也局限了產業規模化發展,缺少行業龍頭企業引領。
二是傳統產業的市場需求偏向多樣化和個性化,新技術難以快速實現廣泛應用。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例,產線設備改造僅能實現“單一”款式、“固定”動作,進行“定制改造”成本過高,而隨著我國人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逐漸提高,部分企業正在向東南亞遷移, 現已對產業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三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壁壘高筑,復合型人才少、轉型陣痛期長,以及缺乏數字化建設經驗。數字化轉型是系統性工程,現有后補貼政策未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問題,中小企業轉型進度慢,難以在短期帶來直接收益,企業缺乏穩定資金支持其轉型進程。
3.3 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能力不足
一是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不足,關鍵領域受制于人。自主創新、安全可靠的基礎通用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和非對稱技術的創新研究不足難以支撐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需求,工業互聯網核心能力仍有短板,例如研發設計類軟件、高端工業傳感器的大部分市場均被國外企業壟斷。
二是應用場景規模與我國產業規模不匹配,細分領域的應用分類不細致。工業互聯網應用行業已逐步覆蓋45 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但在行業中類、小類尚缺乏工業互聯網應用模式、場景和案例,仍存在部分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滯后問題,需要細化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類型,鼓勵各行業在工業互聯網應用方面齊頭并進、協調發展。
三是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機制不暢,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工業互聯網是集成的系統性工程,既要有制造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又要有工業APP 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不能“單打獨斗”, 需要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實現共同研發,打破“技術孤島”,強化高效協同能力。
04
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4.1 以企業診斷評估找準企業數字化轉型“軟骨病”
一是制定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評估標準。中小企業具有穩鏈、固鏈、補鏈和強鏈的重要作用,以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評估,實現數據源頭標準化和規范化,有效解決數據效能釋放的制約難題,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和價值挖掘。
二是開展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評估工作。統籌各地企業評估散亂現象,構建標準化企業診斷評估的工作方案、管理機制、評估流程和操作規范,明確投入和產出, 建設平臺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診斷評估服務, 分批次、分區域并分層次(普診- 標診- 深診)開展評估服務,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評估樣本。
三是構建國家企業大數據資源體系。通過對企業把脈問診,匯聚企業多維度能力數據,依托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打通政務、金融和交易等各領域數據, 通過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繪制精準的企業畫像,構建“一企一卡”的企業檔案池,持續更新數據,跟蹤企業現狀, 有效甄別企業風險。
4.2 以工業互聯網服務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器”
一是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資源目錄。梳理資金、科技和人才等資源,形成可查、可找和可用的資源目錄, 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加速聚集,重點培育一批技術實力雄厚、服務能力優秀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單位,涵蓋信息基礎設施、數字產品及設備、數字技術應用、數據要素、系統集成與平臺和解決方案及咨詢等全方位數字化轉型服務。
二是打通企業需求與服務資源壁壘。基于企業診斷評估,智能分析和挖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痛點和問題, 構建“一企一策”,實現企業實際需求與各類服務資源“點穴式”精確匹配。對評估后有意愿投入的企業,以供需對接會、服務商上門服務等形式,落地數字化轉型項目, 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三是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服務生態。聯合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和頭部數字化廠商等組建創新生態體, 以數字化轉型為導向,以互聯網為流量入口,為企業提供精準供需對接、數字供應鏈金融和云化ERP 等輕量級數字化轉型產品等,助力制造業企業實現低成本、易操作的數字化轉型。
4.3 以產業鏈協同能力激活產業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一是構建全產業鏈協調能力。基于企業數據資源, 全景式、可視化描繪全國產業鏈全景圖,實現對產業和企業數據的可視、可查和可分析,為剖析區域產業現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行動指引。通過找準有望突破形成優勢的重點環節、影響發展需要壯大的薄弱環節,以及制約發展急需引進的缺失環節,監測重點數據指標、區域差異和動態演變,提升對產業鏈運行情況的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
二是開展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和強鏈。統籌全國產業資源,全面梳理人才、技術、企業和項目等事項清單,圍繞區域產業建延補強鏈需求,提供智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服務,分門別類地引進一批高關聯配套企業、下游企業、服務企業和重大項目,助力區域加快構造完整的產業鏈條。
三是加速培育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強化區域產業鏈供需關系,放大產業協作效應,推動產業集群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卡位”“補位”。基于對區域產業鏈運行狀態的監測,立足當地資源特點和產業基礎進行差異化定位,支撐地方政府開展政策精準投放、資源扶持和宏觀調控,引導地方企業在主導產業上深耕細作,推進產業集群培育壯大。
05
結束語
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2 萬億元。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應用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產業組織模式和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已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工業互聯網既是新型基礎設施, 也是新型工業生態,既連接了全要素、全產業鏈的資源, 也加速了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因此,積極探尋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評估為切入,以工業互聯網應用為依托,以建設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610瀏覽量
61640 -
產業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350瀏覽量
25661 -
碳中和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1瀏覽量
13676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299瀏覽量
94050
原文標題:【主題策劃】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CADCAM_beijing,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I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