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險下到 200 米深的礦井……
1978 年
他在一間石棉瓦蓋的庫房里
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
光纖風壓計
這間庫房和只有3人的研究小組
如今已逐步擴建成為
全國最大規模的國家級創新平臺
他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戰略性轉變
其成果被譽為
“監測領域里的一場革命”
48年間
他對教學科研育人事必躬行
年近六旬
冒著危險下到200米深的礦井
蹲騎“猴車”
到掘進作業現場開展研究
他幾十年如一日為本科生做專題講座
培育3人成長為院士
十余人入選國家杰青等
73歲仍前往西藏
在海拔3650米的講臺上
分享科研、育人的初心與感悟
他,就是74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
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姜德生
資料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 攝
守護大國重器
做不懈追光者
1978年,國門初開,高樓崛起
我國缺乏高層建筑風荷載國家標準
姜德生敏銳地捕捉到
利用光纖抗電磁干擾的優勢
不僅能預測臺風的來臨
還可能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
他把一間石棉瓦蓋的庫房
當成自己的實驗室
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
光纖風壓計
并在1981年廣州白云賓館測試成功
成為全國首個
光纖風壓傳感技術的成功案例
為我國高層建筑的設計標準提供依據
油庫火災一直是姜德生的一塊心病
他帶領團隊經過幾百個日夜的攻關
在全國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
并投入國家油庫工程使用
2006年6月
秦嶺終南山隧道火災報警工程
進行國際招標
姜德生的火災報警裝置
解決了20公里長距離無中繼的世界難題
每公里的建設成本
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該系統裝備了
我國兩萬公里隧道、90%的油庫
火災安全監測
近年來,姜德生開展
新一代大容量
光纖傳感網絡核心技術攻關
在國際上首次工業化生產出
單纖超過十萬個光柵傳感器的產品
形成的光柵陣列光纖傳感網絡系統
已在機場智能跑道、智慧地鐵、
智能高速公路等
多個國家戰略任務和重大工程中
實現首次示范應用
為多個行業高質量發展
提供關鍵智能化平臺和核心數據支撐
將科研融入教學
做走在前列的教育者
光纖傳感技術
是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
是一項不斷迭代、快速發展高新技術
姜德生專門開設了碩博士課程
《光纖傳感技術》《光電子電路》
當時沒有現成的最新教材
他就把最前沿的技術理念、
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
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編成講義
帶上三尺講臺
他還編著《智能材料 器件 結構與應用》
在國內率先系統性地論述了
光纖智能材料與器件的理論及應用
該教材
被列入“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他堅持多年為一屆屆學生授課
范典博士回憶說
當時聽了姜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
第一時間
了解到光纖傳感最前沿的知識
一個個生動的應用案例引人入勝
聽得熱血沸騰
資料圖
除了第一課堂育人
姜老師還經常親自帶著學生
深入隧道、橋梁、港口、水電等
世界級首創工程一線
開展實踐教學
在解決煤礦安全監測的項目中
他多次下礦井到工作面實地指導實驗
有一次,他乘升降罐籠
下到200米深礦井
再蹲騎“猴車”
乘纜索下行至巷道
徒步行走近2公里才到達工作面
行走途中
不時能聽到煤巖斷裂的聲音
還能看得見瓦斯氣體涌起的水泡
該礦負責人說
經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進行技術研究
但通常都只是科研助手和研究生們
下到作業現場
姜院士
是第一個到掘進作業現場的院士
姜德生將學校對其成果轉化的獎勵資金
用于建設光纖傳感領域
唯一國家級創新平臺
這個上萬平方米的平臺
成為該領域最大的人才培養基地
每年培養碩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心懷“國之大者”
做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姜德生如今雖年過七旬
仍堅守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一線
“亦師亦友”“大師風范”
“一個純粹的老師”
是學生們對他的評價
光纖傳感學科交叉突出
姜德生主動與材料、信息、機電、
土木、交通、安全應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
帶動相關學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其中,材料學科成為“雙一流”學科
大飛機制造是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姜德生受邀參加
“大飛機先進材料創新聯盟”
他主動謀劃布局
組織材料學科開展復合智能材料的研究
組織信息學科開展復合材料智能檢測的研究
帶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引薦了一批青年人才
當選院士十幾年來
姜德生培養多位院士和高層次人才:
張聯盟和傅正義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校畢業生彭壽研究員
成為中國建材玻璃行業現在唯一一位院士
十幾位學科發展帶頭人入選國家杰青或長江學者
內部的技術研討
及外部的技術交流、方案評審、項目驗收
他事必躬親
但是在成果和榮譽面前
他退居幕后
讓年輕一代的學者
做首席專家、項目負責人
很多項目找上門尋求合作
他都推薦給了團隊的年輕老師
在推動帶領一批學科和人才快速成長的同時
姜德生還致力于傳播科學精神——
幾十年如一日為本科新生做專題講座
每次座位“秒光”
倡議學校附小成立
“少年科學院”課外實踐活動基地
親自擔任科技校外輔導員
與孩子們開展“大手拉小手”交流活動
小學生們也走進了院士辦公室
73歲,到學校對口支援的西藏大學
在海拔3650米的講臺上
分享對人生之路、
科研之路、育人之路的初心與感悟
……
姜德生是不懈的追光者
追逐的是光纖傳感技術突破
也是溫暖的發光者
照亮的是
學子們的前進方向與強國夢想
審核編輯 黃宇
-
光纖傳感器
+關注
關注
16文章
309瀏覽量
34685 -
光纖
+關注
關注
19文章
3865瀏覽量
7294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