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學奠基人、著名學者王大珩先生有個著名的論斷:傳感器是工業的基石、性能的關鍵和發展的瓶頸。中國制造大而不強,主要瓶頸實際上是傳感器。
本文來自對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的專訪,主要闡述了制造業的重要性及其與傳感器產業的關系,文中提到一比較尖銳的問題,譬如重大項目需要用到高溫壓力傳感器,你用國產的,出了問題,你要擔當責任,買國外的出了問題沒事。
文末,尤政院士建議傳感器應上升到國家戰略,認為靠市場規律中國傳感器產業很難發展起來:
1.傳感器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因為傳感器不是靠市場規律就可以做的,需要國家行為和市場行為結合起來,這是傳感器行業的特點。2.把重點突破和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相結合,既需要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店,同時為提高我國整體傳感器的水平,也需要有若干專精特小企業共同支撐。3.進行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在國內若干地區建立若干基 地,進行人才培養等。傳感器不好做,需要聯合。
詳細觀點見下文。
專家檔案
尤政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機械電子專家。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迎九
1 我國制造業的特點
1.1 中國制造的新環境和新使命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我國非常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從***總書記到李克強總理的很多論述中,講了工業化的重要性,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以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李克強總理也講了打造實體經濟的這一根本基礎。
1.2 我國制造業的三個歷史階段
我國制造業曾經歷過三個發展階段(如圖1),第一階段是從建國初期到 1978 年,即改革開放前,我們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形成了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體系。
這還是很重要的,因近年來東歐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我國有一套獨立完整的體系, 例如從材料、加工一直到裝備是齊全的,我們什么都不缺,而東歐一些國家當時受前蘇聯影響,只能生產某個中間部分,因此經濟受到制約,所以當時老一輩革命家還是非常英明的,我們才發展到今天。
1978 年改革開放以后到 1990 年,我們告別了工業產品短缺時代, 即買東西再不需要券了,而俄羅斯有些地方至今還是憑券供應。
第三是 1990 年以后到 2010 年,此時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1.3 目前制造業大而不強,不可持續發展
2010 年以后,我國在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占第一位,成為工業制造的第一大國。但我們還要看到,我們的制造業大而不強、不可持續發展這一問題。
原因之一是我們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比較薄弱。尤政院士是搞衛星的,曾聽總裝部長介紹,我們衛星 85%實現了國產化,但是還有 15%沒有國產化的部分,花費了 80%的錢。
第二,我們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去年尤政院士陪院長去了鄭州富士康,鄭州富士康有 30 萬人,一年生產 1.5 億部手機,但利潤只占到 整個利潤價值的 5%多一點,可見幾十萬人創造的利潤很低。
第三是生產經營效率不高。2011 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只有 21.5%, 而世界發達國家往往在 35%以上,可見差距比較大。
第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們基本上是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 型企業,而技術密集型和服務密集型的企業太少了。最近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波音公司的產值中,服務型制造業的產值占實體型制造業的產值比例約為 6:4,可見波音服務型比例很高,超過實體制造經濟。
第五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中國制造和低質量可能是劃等號的。所以習總書記講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量轉變很重要,其他國家可能不存在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國家制造業的的戰線拉得比較長,從 20 世紀的 50 年 代到 21 世紀初都有。一位領導人曾說,外國人到中國來訪問,去看什么經濟,看你到什么地方,到了好地方,像歐洲;差的地方像非洲。這說明我國地域差距特別大,很難用“工業 4.0”還是“工業 3.0”,就能把中國的經濟全部能夠拖動,這還是要跟中國的國情來結合。
1.4 面臨三個新的國際問題
第一是發達國家的高端制造業回歸本土。去年美國公布了美國制造業振興的計劃,很多高新技術的研究機構不再像以前公布規劃了,實際上我們很多的研究以前是跟蹤型,現在美國在前面走著卻把燈關了, 就等于我們前面看不到美國在干什么,所以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摸 索、探索新技術。
第二,發展中國家低端制造業成本競爭的優勢特別明顯。所以近來在東莞的很多企業,設備剛到就封上了門,又轉移到越南和印度去了。因為以前這些高端制造業對于勞動力的依賴性還是比較強的,我國是中等水平的制造業者特別多,因為我們的大學畢業生特別多,而之前的制造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在中國社會比較適合,而現在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對人的依賴性在下降,那么更低一點層次的人也可以從事制造業。因此有些制造業往東南亞/越南轉移,相當于釜底抽薪。
另外我們國家的發展最后還要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以前發 達國家的重要發展期里,也是以資源和環境作為代價的,但是在現在 的條件下,中國要發展是不可能去走這樣的路的,這也是面臨的新問題。所以我國制造面臨著內憂外患。
1.5 中國經濟的利好因素
但是我們也非常有信心中國的經濟能夠發展好,主要也有三條理由。
第一,第三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機會窗口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動力革命,第二次革命是電子革命,這兩次革命中國都處在很貧困的時期,是一個看客,我們在慢慢跟。
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而且盡管中國的機械制造業還是比較落后的,但是我們的信息業比較發達,所以信息化和工業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中國客觀上還是完全有成為強國的機遇。
第二,我們的城鎮化為消費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們現在有 2 億城市人口與 2 億城鎮之間的人口,其他就是農民了,城鎮人/城市人和農民最大的區別在于消費結構,農民主要是消費自留地,稍微有一點點消費就夠了;而城鎮/城市人要消費工業品。
預計到 2020 年, 我們的城鎮人口可能會翻一倍,將來達到 8 億,因此比現在的市場要 翻一倍。這么巨大的市場為我們工業的發展會帶來重要機遇。
例如,在上一次經濟危機時,德國之所以能挺過去,主要是通過汽車工業救了德國經濟,所以很多國家和中國形成戰略合作,看中的是中國巨大 的市場,如果我國巨大的市場對我國的經濟沒有推動,我們就失敗了。
所以內在發展是我們把握機會的一個重要砝碼,馬凱副總理聽取尤政院士的“中國制造 2025”匯報時指出,你們有那么多指標,我最關心的一個指標是到 2025 年時,中國的汽車制造業能不能用上中國 60%的機床?因我們現在的機床對我國的最大制造業——汽車業貢獻率不到 5%。
為什么?就是我們的車床無故障工作時間是 700~800 小時,國外是 9000 小時,所以別人的車床一年修一次,我們的每個月都得修。假設一分鐘一輛車的過程是不太可能的,從經濟角度不可能用你的。
那么, 為什么中國的機床只有 800 小時?因為關鍵的核心基礎件——電機、軸 承等是別人的,別人的技術數據我們沒有,你怎么有信任呢?所以這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市場的角度來帶動我們的實體經濟,包括物聯網等。
所以在傳感器行業,傳感器的同仁要團結起來,把中國制造的傳感器搞上去,才能真正借助于物聯網的成功,使我們的市場走到世界的前列。
第三,我們經濟體制的改革也加速了我們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例如清華在一些政策出臺后的 2016 年 1 月到 8 月間,技術轉移的收入大有 6 億元,而以前高校的技術和工業界沒法合作,因為不能賣,不能有產權,因此互相都是提防著,現在已經可以技術出售和競價了,老師可以拿 70%(筆者注:最近一些政策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 70% 可劃歸個人),所以大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以前偷偷出去辦公司的老師發現自己的公司上不了市,現在又回來拿錢把專利買回來了。
因此有序的機制轉移促進了經濟發展。諸多國家的改革政策都會為我們的經濟護駕保航,所以現在中國制造業擔負著最新的使命,也是我們偉大中華復興夢一個具體的體現,我們要成為制造業大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我們的強國夢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1.6 各國制造業的發展動態
當然不光是中國,美國也在強調制造業回歸,德國、日本也有計 劃(如表 1)。美國人已經明確表態,2017 年要奪回制造大國和強國的 地位。所以我們面臨的環境還是很惡劣的。
2015 年 3 月 25 日,我們頒 布了《中國制造 2025》行動綱領,實際上中國的整個工業從“工業 2.0” 補課,“工業 3.0”普及,到“工業 4.0”的示范已經全面地鋪開(如 表 2)。
2 傳感器內涵及特點
中國制造是和傳感器緊密相關。例如智能制造里有傳感器九條龍, 諸如軌道交通傳感器一條龍,新能源汽車傳感器一條龍等。傳感器屬于基礎零部件的一部分,傳感器非常重要,王大珩先生有個著名的論斷:傳感器是工業的基石、性能的關鍵和發展的瓶頸。
我們由大變強的主要瓶頸實際上是傳感器,它本身也有些特點,例如量大面廣,我們產值很高,但是面很寬,具體到每家企業來說并不是特別大。
第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下游產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是三化程度高,適于專業化大批量生產,這給通用化、標準 化、系列化生產提供了前提。
傳感器也兼有材料密集型、勞動密集型 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但低端基礎件耗材、耗能、技術含量較低,競爭激烈;而高端基礎件則是技術密集型。例如普通的水表電表可能更多的時候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另外,在世界上也有個趨勢,發達國家的 低附加值零部件產業逐漸往外轉移,實行全球采購,例如我國的水表電表是世界第一大國,約占世界產量 70%~80%以上。
我國的傳感器產業和我國制造業的狀況幾乎是一樣的特點:
1.產業規模進入了世界前列。我們有很多是世界排在第一的,但大都是中低端產品。
2.我們的產業布局基本形成,什么傳感器都有。
3.中低檔 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通過合資和自己研制,基本能滿足國內需求, 嚴格地說還存在供給過剩的問題。
4.通過多年的研發,我們的研發能 力顯著進步,有一些高端傳感器已經做到了樣機階段。
當然我們面臨的問題也一樣。
首先,產業集中度低,中低檔產能過剩,原因是我們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沒有在產品聚集、地區聚集上 做好,產品很分散,提到一個產品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是在國外, 很可能一類傳感器相對集中在一座城市或者一家大公司里,就比較容 易形成規模效應。
其次,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們的很多傳感器是買國外的傳感器元件,拿來組成一個系統,并沒有自己去研發傳感部分。
第三是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缺位。在國外甚至現在的美國也有一些高端戰略技術是國家出錢研究的,有國家研究院和一些公共的實驗條件是國家承擔的,我們國家以前也有,不過在 1995 年以后基本上由于體制改革,這些企業都不承擔國家的責任,跑到市場經濟的前沿去了, 這對我國傳感器行業的進步還是影響很大的,特別是高端傳感器,比如高溫壓力傳感器,你用國產的,出了問題,你要擔當責任,買國外的出了問題沒事。
如果我們有國家的機構,能夠去按照客觀的測試辦法來進行測試,由測試機構來擔當使用的責任,那么我們的大企業就會愿意去用,這樣才能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
最后是政策缺位。我們國家的建設重點主要是在整機上面,補貼整機較多,對元器件的補貼很少。因為有首臺戰略,但沒有首個傳感器戰略。建議傳感器方面,如果你要去購買國外的,你要拿出 1/3 的價格建立傳感器基金,如果你的產品能夠替代國外產品,那么用戶買一件國貨國家可補貼 1/3,所以兩個 1/3 可從經濟和市場角度能起很大的作用。
2.1 傳感器技術發展趨勢
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也有幾條。
第一,產品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相互融合的水平相結合,數據的處理、無線信號的傳輸、自校準技術已經很普遍了。
另外,傳感器變成模塊化、組合化、集成化得到高度重視。以前一個傳感器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多個傳感器的模塊化組合可以來解決了。過去我們看一個物體的特性是靠單一化的指標,現在通過多指標來確認你的環境特征。
第三,高性能和環保成為行業的主題,因為我們是后來者,不可能按照以前的老路再走一遍,所以我們要重視性能和環保問題。
最后,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是傳感器革命性的進步。比較典型的是 MEMS 傳感器,如果用硅來做,通常做到 400~600℃就到極限了, 但是碳化硅把性能可提高到 1200~1800℃,因此隨著材料技術的進步, 對我們行業技術的發展可能是顛覆性的。
傳感器的智能化、無線化等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微型化 MEMS 技術集成化怎么去做產量的融合?最后還有多樣化等等,需要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的使用。
所以從傳感器的發展技術路線圖看,從分立式的傳感器到機械式的集成傳感器、MEMS 傳感器,將來可以做到單片集成傳感器、無線傳感器,一直到最后的 iSensor(智能傳感器)。
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維度——信息技術的維度看(圖 3),摩爾定律預言集成電路(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 每 18 個月就翻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接近特征尺寸的極限,在進行 “超越摩爾定律”的探索,即從系統的角度走,把傳感器、電源、信 號傳輸等等一起集成,我們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增長的速度會很高, 這可能是行業很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
所以從需求和信息獲取的技術 進步來看,傳感器和微系統技術都是革命性的和顛覆性的技術。
2.2 MEMS 傳感器
MEMS 傳感器和 IC 芯片最大的區別,MEMS 是可動結構,利用微納加工技術同時加工出機械結構和電路系統。
我們最早做 MEMS 時,總以 為 MEMS 結構像制造業是由零件組成的,實際上不是,它是通過工藝很復雜的轉動和平動,都是用一個零件,所以與以往是根本不同的。
當然我們還有自校準等工藝和設計是不一樣的,所以從 MEMS 技術出現 了以后,整個世界都在小型化,從微能源到生物、射頻等領域都在 MEMS 化、小型化的改造。
例如 1995 年時聽說智能灰塵,大家覺得這個不太可以,但是到了前年(2014 年),美國已經應用了智能灰塵,只有 5 毫克重,1.2 立方毫米,上面有厚膜電池、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陀螺儀、紅外傳感器、振動傳感器,還有激光通訊等,這么小小一個東 西,有這么多功能,反映了微系統或傳感器發展的未來前景很大。
當然 MEMS 傳感器技術的特點也有幾條。
首先是微型化、低成本、 功耗低、高可靠。像我們現在做的 MEMS 陀螺儀,最高可以做到每小時 1°,稍微差一點的,每小時 10°,成本大概不到一千元。
但是我們現在有的國內廠子在做,每小時 30°的陀螺儀現在還賣到五萬元一支, 一年也就生產兩三百只,所以一個硅圓片上的 MEMS 產品數量就接近該企業一年的產量。這是顛覆性技術的特點。
第二點是高精度。陀螺儀現在國外可以做到每小時 0.01°,如果它能夠實現的話,基本上光纖陀螺也沒了,如果現在的加速器可以做 到 3×10-8g,這不僅僅是高精度。
另外還有芯片級原子鐘,現在歐洲已經可以買了,一千歐元就可以買到 1 小時內阿倫方差 10-13 的芯片 原子鐘,使 GPS 的導航精度大大提高。我們現在的時鐘大概是 10-6、 10-9 到 10-13,半年校準一次,也有每周校準一次的。
另外是高集成。國外有 2 公斤的衛星就可以把姿態回歸軌道全部解決,還有相控陣雷達的陣列可以做到導彈里。所以 MEMS 技術精準度可以很高。
MEMS 還有一個技術特點——高性能,例如微硅慣性器件(陀螺/加 速度計)可以承受 20 萬 g 的過載,而我們有些武器系統能打得很遠, 但是過載很大,10 萬 g 時傳感器不能用了,但 MEMS 傳感器可以用,
為什么?從物理上,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m(物體質量)變小了,所以它的破壞力變小了。
另外,硅的機械常數等特性要比鐵、鋼高得多, 也會提升性能。最近一家美國公司介紹其智能片,使所有的發動機片廠都有傳感 和無線信號的布局,所以發動機一開,所有發動機的參數都可以傳出來,它可以抗惡劣環境,溫度最高耐 1800℃,壓力超過 300 個標準大 氣壓,沖擊接近 5 萬 g 都能工作,反映了現在傳感器和智能化的水平之高超。
在武器裝備方面,美國稱 90%的 MEMS 器件可對武器制造改進,最新資料顯示火箭彈已經可以改造了,每小時 5°的陀螺儀可以做進去了; 世界上最小的導彈——長矛已經出現,只有 771 克,長 42.7 厘米,直 徑 40 毫米,射程 2 公里,殺傷半徑 10 米,放在槍上就可以射擊,把復雜的導彈已經微縮到變成槍流彈的水平。
當然更多打法還是在制導子彈,子彈可以轉彎了。這些都源于傳感器,特別是 MEMS 技術帶來的進步。
在汽車行業,需要約三百多個傳感器,高檔車約有 80%可以用 MEMS 技 術來做。物聯網更是依賴于傳感器,物聯網最底層的技術就是信息傳感采集技術,比如智能停車場,生產的智能管理,還有環境的監測,醫療資源的調配等,這些都是和 MEMS 相關。
MEMS 傳感器應用非常廣泛,醫療方面,從拍攝、便攜式、可穿戴 式到植入式大概有 45 億美元的市場,治療糖尿病需要測眼壓,可以做在博士倫等隱形眼鏡上,像美國的智能鞋可以掃雷,走過之后地雷就出來了,還有很多編織物,例如衣服可以傳感人的信息,還有各種各樣的可穿戴電池、能發電的鞋子、腦信號/腦控服務機械設備,還有芯 片上的器官/肺/腎等會出現。
最新穎的是通過電腦陣列可以讀人—— 把這個人的存儲器讀了。另外是消費電子,消費電子大概有 30 億美元 的市場規模,各種各樣。
2.3 我國傳感器發展
傳感器的發展還是從兩個維度解決:技術的推動和市場的需求。國內的 MEMS 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表 3),真正完全的單片層的 MEMS 傳感器技術中國還沒有。原因是這涉及到一系列的研究突破。
好在最近我們還是有所進步,我們已有一批中試線、生產線、代工線和 產業公司(表 4)。
經過 20 年的奮斗,我們的 MEMS 傳感器已處于曙光階段。尤政院士也是淄博高新區 MEMS 研究院院長,介紹了在淄博投資 3 億元建立的 6 英寸與 8 英寸兼容的生產線,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產品已下線。
微納制造、器件與系統協同創新中心是由教育部的清華、北大、上交大、東南大學等六所高校,以及航空、航天、兵器等部委的 研究所共同在淄博開展項目的研發。
3 對“核心傳感器技術”上升為國家“制造強國”、“工業強基”戰 略的建議
1.傳感器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因為傳感器不是靠市場規律就可以做的,需要國家行為和市場行為結合起來,這是傳感器行業的特點。
2.把重點突破和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相結合,既需要世界知名的百年老店,同時為提高我國整體傳感器的水平,也需要有若干專精特小企業 共同支撐。
3.進行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在國內若干地區建立若干基 地,進行人才培養等。傳感器不好做,需要聯合。
歐洲有歐盟 MEMS 系統聯盟,提供微系 統加工一站式服務,設計、加工、工藝、測試、應用是一體的。歐洲是分布式的,不是一家獨干的。
歐盟有很多小國可以做好,咱們社會 主義制度,也一定能做好。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48文章
50740瀏覽量
7521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