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9 年 Wi-Fi 聯盟成立以來,Wi-Fi 技術不斷進步,以滿足對更快速度和支持更多設備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如今,從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電視和機頂盒等對數據要求極高的設備,到偶爾發送數據更新的物聯網設備(如家用電器和辦公設備),Wi-Fi 已成為各種客戶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連接。
Wi-Fi 設備市場不斷增長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ABI 的數據,支持 Wi-Fi 的設備年出貨量正在持續上升,預計到 2028 年將超過 50 億臺,而未來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預計將來自智能/互聯家居、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細分市場。
如今,Wi-Fi 技術有多種類型和配置,支持數百種復雜程度不同的功能。對于設備制造商來說,選擇符合功能、性能、成本和功耗限制的正確規格可能具有挑戰性。在本文中,我們將分享對確定最佳選擇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參數的見解。
什么是Wi-Fi 6?
它源自 IEEE 802.11ax 標準,是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一代產品。根據 ABI 的數據,2023 年將有近一半的 Wi-Fi 設備采用 WI-FI 6,到 2026 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三分之二。
與WI-FI 5(IEEE 802.11ac)相比,WI-FI 6具有雙倍的最大MIMO配置、雙倍的最大信道帶寬和更高的調制方案。這意味著物理層的最大數據傳輸率提高了 5 倍多。盡管這非常重要,但這并不是 WI-FI 6 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它的滲透率是新一代有史以來最快的。
WI-FI 6 的主要優勢在于更高的網絡效率,特別是在密集區域,更多設備可以連接到相同的接入點,從而以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遲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這種更高的效率主要來自兩大功能:多用戶 MIMO 和多用戶 OFDMA。
多用戶 MIMO (MU-MIMO):
它將接入點(AP)的 MIMO 操作劃分給多個用戶(或站點)。例如,一個 8x8 接入點可同時處理八個 1x1 用戶,每個空間流一個。接入點在空中(下行鏈路)發送一個 8x8 MIMO 數據包,其中包含每個用戶在各自分配的空間流中的數據。每個用戶可同時在各自的空間流上回復(上行鏈路)。Wi-Fi 5 Wave 2 已支持 MU-MIMO 下行鏈路,但不支持 MU-MIMO 上行鏈路。
圖1 Wi-Fi 6 MU-MIMO 功能通過盡可能填充空間流和并行化數據流量,顯著提高網絡效率。
多用戶 OFDMA (MU-OFDMA)
這允許將總可用帶寬在多個用戶之間劃分為所謂的資源單元(RU)。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用戶連接到該 AP。例如,最多 37 個用戶可以同時共享一個 80MHz 信道,每個用戶僅使用 2MHz 帶寬。此外,這種窄帶允許與其他窄帶技術(例如藍牙和802.15.4(即Thread、ZigBee))更好地共存。
圖2 . Wi-Fi 6 MU-OFDMA 功能通過在多個用戶之間共享通道帶寬(此處為卡車),顯箸提高了網絡效率。
MU-MIMO 和 MU-OFDMA 使接入點能夠更好地在用戶之間調度流量,并提供適當的粒度和更好的服務質量控制。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設備可以連接到接入點,而擁塞程度卻很有限。此外,速度較慢的 WI-FI 6 物聯網設備可以與 WI-FI 6 高要求設備無縫共存,而不會影響其吞吐量和延遲。
WI-FI 6 的另一大功能是目標喚醒時間(TWT)。它對低功耗物聯網設備特別有意義:連接到接入點的每個 WI-FI 6 設備都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并在與接入點預先協商好的各自預定時間喚醒。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沖突,并大大降低了功耗。
什么是Wi-Fi 6E?
WI-FI 6 在 2.4 GHz 和 5 GHz 頻段上運行。2.4 GHz 頻段因藍牙、Zigbee 和 Thread 等其他無線技術而擁擠不堪。5 GHz 頻段是避免這種擁擠的快速通道。
盡管如此,對數據帶寬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現在有更多的視頻流服務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視頻。在城市世界的許多地方,光纖到戶正在推廣,提供了超高速互聯網的潛力,然后需要在家庭/辦公室內提供服務。
這樣就連WI-FI 6的5GHz高速公路的容量也正在捉襟見肘。因此,WI-FI 6E(仍然源自IEEE 802.11ax標準)被發布,以使用6GHz頻段(更準確地說,從5.925GHz到7.125GHz)擴展容量。
這個額外的 1.2 GHz 帶寬最多可增加 7 個 160 MHz 帶寬通道(而 5 GHz 頻段上只有 2 個這樣寬的通道),或者最多 14 個 80 MHz 帶寬通道(5 GHz 頻段上只有 5 個可用) 。
盡管 6 GHz 頻譜在地理位置上存在挑戰(如 Wi-Fi 聯盟網站所述,并非所有 6 GHz 帶寬都可在全球范圍內使用),但 WI-FI 6E 已被證明非常受歡迎,為人們對數據帶寬的不懈追求創造了一些急需的喘息空間。
這個額外的 6 GHz 頻段擁塞程度較低,因此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和更低的延遲。這對于游戲和 AR/VR 耳機應用尤其重要。不過,它的范圍比較有限,穿墻和穿頂能力較弱。
什么是Wi-Fi 7?
雖然 WI-FI 7 仍將在 2024 年晚些時候獲得批準,但我們已經開始在市場上發現 “pre” WI-FI 7 芯片和設備。
WI-FI 7 源自 IEEE 802.11be 規范,將擁有更強大的功能。其中包括
高達 320 MHz 的信道帶寬,而 WI-FI 6/6E (802.11ax) 為 160 MHz。這僅適用于 6 GHz 頻段。
多達 16x16 MIMO 配置,而 WI-FI 6/6E (802.11ax) 為 8x8
最大 4K QAM 調制,而 WI-FI 6/6E (802.11ax) 為 1K QAM
WI-FI 7 比 WI-FI 6/6E 快近 5 倍。但這并不是 WI-FI 7 突然受到追捧的唯一原因。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促使人們關注新一代 WI-FI:多鏈路操作(MLO)和多資源單元(MRU)。
多鏈路操作 (MLO)
這樣就能將相同或不同頻段的兩個信道聚合在一起,以提高吞吐量、繞過干擾并減少延遲。例如,由于干擾因素,在 6 GHz 頻段的 3 個可用信道中,要獲得一個 320 MHz 的空閑信道可能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為了克服這種情況,借助 MLO,WI-FI 7(802.11be)連接可以從 7 個可用信道中,在 6 GHz 頻段上匯集兩個互不相連的 160 MHz 信道,或者將 6 GHz 頻段上的一個信道與 5 GHz 頻段上的另一個信道匯集在一起。理論上,任何組合都是可能的,例如在 5/6 GHz 頻段上聚合 160 MHz + 80 MHz 信道。
圖3 . Wi-Fi 7 多鏈路操作 (MLO) 功能允許聚合兩個鏈路(或通道)以提高總體吞吐量。這里聚合了兩個 160 MHz 帶寬通道。
MLO 還可以用于負載平衡,通過在通道之間快速、無縫地切換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爭用/重試。這也意味著延遲的減少。
多資源單元 (MRU)
當用戶的吞吐量要求需要一個 "大 "資源單元時,整個信道帶寬中可能沒有空閑的大帶寬。因此,與 MLO 概念類似,但在同一信道上,可為單個用戶聚合兩個連續或不連續的資源單元,以滿足吞吐量要求。
得益于 MLO 和 MRU,WI-FI 7 (802.11be) 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要求高吞吐量、低延遲和高鏈路可靠性的應用中。如何聚合、何時聚合以及聚合哪些信道是 WI-FI 7 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差異所在。
其他設計配置參數
了解每一代技術帶來的好處,什么是最適合我的應用的?除了生成和相關功能集之外,還需要考慮支持的最大配置參數。讓我們逐一看看。
支持的無線電頻段
默認為 2.4 GHz,支持所有類型。由于 2.4 GHz 頻譜很擁擠,許多技術(Wi-Fi、藍牙、Zigbee 和其他專有技術)都在爭奪這一頻段,因此支持 5 GHz 頻段甚至 6 GHz 頻段(在 WI-FI 6E 和 WI-FI 7 上)也很有意義。
這雖然會增加成本--增加 5/6 GHz 無線芯片的芯片尺寸--但由于擁塞更少、重傳更少,因此有助于實現更高的吞吐量和更短的延遲。
最大信號帶寬
信號帶寬可以為 20 MHz、40 MHz、80 MHz(從 Wi-Fi 5 / 802.11ac 開始)、160 MHz(從 WI-FI 6 / 802.11ax 開始)或 320 MHz(從 WI-FI 7 / 802.11be 開始)僅 6 GHz 頻段)。
信號帶寬越大,數據吞吐量越高。如果高吞吐量不是一個重要參數,那么支持更大的帶寬仍然是有益的。對于給定的吞吐量,更大的帶寬會導致空中花費的時間更短,從而降低功耗。
此外,在空中花費的時間更少,可以為其他人留下更多的空閑空間,因此更多的設備可以共存。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低功耗物聯網設備支持高達 40 MHz 的帶寬,而不是僅 20 MHz,即使它需要少量的額外成本。
最大 MIMO 配置
Wi-Fi 系統可以具有單個收發器鏈(SISO,又名單輸入單輸出)或多個收發器鏈(MIMO,又名多輸入多輸出)。實際上,發射鏈和接收鏈的數量可以任意組合,最多可達標準授權的最大數量。例如,使用 WI-FI 6 時高達 8x8,使用 WI-FI 7 時高達 16x16。1x1 是指 SISO 配置,而 2x2 是具有 2 個發射鏈和 2 個接收鏈的 MIMO 系統。
還存在不對稱配置,例如具有 2 個發送鏈和 3 個接收鏈的 2x3。更多的鏈意味著更高的吞吐量。這就像有幾根平行的管道。例如,2x2 比 1x1 快兩倍。但有時增加鏈的數量并不是為了增加吞吐量,而是為了通過額外的多樣性來達到更高的靈敏度。
例如,2x3 配置可能僅在接收側支持 2 個(而不是 3 個)空間流,第三條鏈用于獲得額外的信號分集,從而獲得更高 dB 的靈敏度。總而言之,更多的鏈意味著更高的吞吐量或更高的靈敏度,但由于無線電鏈的重復而帶來了額外的芯片尺寸和成本。
最大調制編碼方案 (MCS)
收發器鏈上可實現的最大吞吐量還取決于支持的最高調制編碼方案 (MCS)。但更高的 MCS 會導致調制解調器中的信號處理更復雜,并對模擬/無線電架構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這意味著更大的芯片尺寸和更高的功耗。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WI-FI 6低功耗物聯網解決方案為了節省成本和功耗僅支持MCS8/9(256QAM),而WI-FI 6標準最高可支持MCS10/11(1024QAM)。
多無線電/多鏈路配置
當設備支持多個頻段(2.4 GHz、5 GHz,有時是 6 GHz)時,可以通過 Wi-Fi 系統的單個實例或多個實例來處理各個頻段上的鏈接:
·單個實例化允許同時處理每個頻段,但需要分時處理。從用戶/應用程序的角度來看,這是透明的,只是總吞吐量在每個頻段之間共享。無論如何,單個實例化都可以支持 Wi-Fi 7 多鏈路單無線電 (MLSR) 功能,該功能允許立即從一個通道切換到另一個通道,以獲得更高的可靠性和更短的延遲。
·多個實例化使其能夠完全同時支持多個頻段,從而支持更高的聚合吞吐量。由于芯片尺寸較大,因此成本較高,但可以通過其帶來的附加價值來補償。
如何為您的應用選擇最佳選擇
那么,最適合您的應用程序的版本和配置是什么?選擇最新最好的口味和配置并不總是合適的,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昂貴的過度殺傷力。面臨的挑戰是選擇在性能、成本和功耗之間提供最佳折衷的風格和配置。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低功耗物聯網設備
低功耗物聯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成本,然后是功耗。這就是為什么 WI-FI 4(源自 IEEE 802.11n 規范)單頻段 2.4 GHz 仍然占主導地位,因為人們可以找到遠低于 1 美元的芯片,但已經足夠好了。但隨著產量的增加,WI-FI 6 芯片的成本很快非常接近 WI-FI 4 芯片。它還帶來了額外的好處:
·如果需要更高的數據吞吐量:使用 MCS7(64QAM 調制)時,WI-FI 4 1x1 40 MHz 帶寬可高達 150 Mbps PHY 數據速率,而 WI-FI 6 1x1 40 MHz 帶寬
由于 TWT 功能,功耗更低。沖突越少,重傳就越少,因此空中花費的時間也就越少。
由于更高的數據速率,功耗更低。對于給定的數據吞吐量,更高的數據速率意味著在空中花費的時間更少,因此在更短的時間內啟用無線電時功耗更低。
更多 WI-FI 6 設備可以連接到 WI-FI 6 接入點。
低功耗物聯網設備通常速度很慢。與前幾代不同,WI-FI 6 慢速設備不會減慢 Wi-Fi 網絡速度,因此可以更好地與快速設備共存。
如果可靠性是一個關鍵參數,那么至少支持雙頻段就很重要。在某些工業應用中通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延遲很關鍵,則必須支持具有兩個或三個頻段的 Wi-Fi 7。在某些工業和醫療應用中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高端設備
支持 Wi-Fi 的高端設備通常處理大量數據傳輸,例如視頻流和文件共享。這些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C/筆記本電腦、電視、機頂盒、相機、AR/VR 耳機等。它們主要具有 MIMO 2x2 多頻段配置。
雖然我們仍然在市場上看到大量 Wi-Fi 5 芯片,但新設計至少主要是 Wi-Fi 6 (802.11ax),以便獲得吞吐量效率的優勢,特別是隨著連接到 Wi-Fi 5 的設備數量的增加接入點正在增長。其中一些產品(例如智能手機、游戲機和 AR/VR 耳機)將在遷移到 Wi-Fi 6E 甚至 Wi-Fi 7 (802.11be) 時獲得巨大優勢,從而享受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延遲。
接入點
在設計/部署/升級基礎設施時,建議使用 Wi-Fi 7 (802.11be) 接入點,特別是在機場、體育場、購物中心和辦公室等密集環境中,這些地方有多達數千個用戶連接,移動且具有動態 Wi-Fi 要求,定期在電子郵件、瀏覽、聊天、文件傳輸和視頻會議之間切換。這些接入點通常具有 4x4 MIMO 配置或以上配置。
對于家庭或小型辦公室等較小的環境,具有 2x2 MIMO 配置的接入點通常就足夠了。據 ABI 稱,2x2 配置占網絡和接入點 Wi-Fi 芯片組總出貨量的 40% 以上。如果沒有很強的時延要求,從技術角度來看,Wi-Fi 6或6E就足夠了,但必須考慮WI-FI 7相對于競爭的營銷價值。
審核編輯:劉清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894文章
43313瀏覽量
366418 -
OFDMA
+關注
關注
0文章
46瀏覽量
17939 -
Wi-Fi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58瀏覽量
8297 -
信號帶寬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瀏覽量
3041
原文標題:了解 Wi-Fi 設計選擇:Wi-Fi 6/6E 與 Wi-Fi 7 和 MLO
文章出處:【微信號:處芯積律,微信公眾號:處芯積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