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器件的制造由許多步驟組成,這些步驟必須產生定義明確的結構,并且從一個器件到下一個器件的偏差很小。每一步都必須考慮之前和隨后的制造步驟,以確保實現所需的高制造質量。大多數過程都是在真空腔室中通過引入不同的氣態化學物質進行的,這些化學物質通過與基材反應來改變表面。IC最小特征的形成被稱為前端制造工藝(FEOL),本文將集中簡要介紹這部分,將按照如下圖所示的 22 nm 技術節點制造 FinFET 的工藝流程,解釋了 FEOL 制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工藝步驟。
22 nm 技術節點的 FinFET圖示(分別具有單個柵極和三個源極和漏極觸點)
下面給出最重要的制造步驟的圖示, FinFET制造的FEOL步驟通常類似于以下內容:
- 起始過程一般從清潔和拋光的晶體硅晶片開始。
- 光刻:為了形成未來的導電通道,即鰭片(fin),使用光刻技術制造掩模,其中只有某些區域被掩模材料覆蓋。平版印刷工藝具有最大分辨率,這取決于所用光的波長。常用的193 nm波長的紫外光可以達到的最小尺寸約為30 nm。為了實現更小的特征,使用了自對準雙圖案化(SADP),通過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各向同性地沉積薄層來產生更小的掩模。然后使用反應離子蝕刻 (RIE) 定向蝕刻該薄層,留下沉積材料的薄柱,然后用作掩模,如下圖所示:
SADP掩模版在Si襯底上
使用生成的柱子作為初始掩碼再次重復此過程稱為四重圖案 (QP)。為了避免這些復雜的多重圖案化技術,一些制造商已經實現了極紫外(EUV)光刻技術。
- fin圖案化:在這個階段,晶體硅襯底被蝕刻,在掩模下方留下fin,隨后形成MOSFET的導電溝道。如下圖所示,對蝕刻過程進行調整,使fin呈正錐形,從而向底部增加寬度。
硅fin通過刻蝕硅實現
- 淺溝槽隔離 (STI):由于每個fin可能是不同晶體管的一部分,因此它們必須相互電絕緣。這是通過在各處沉積介電材料來實現的。然后使用化學機械平坦化 (CMP) 對晶圓進行拋光,以創建如下圖所示的平坦化頂面。
STI沉積以電絕緣不同fin
- fin釋放:一旦表面拋光,就可以選擇性地蝕刻介電材料,使晶體硅完好無損。因此,fin再次被釋放并伸出介電材料,如下圖所示,同時彼此隔離到足夠的深度。
fin被釋放以實現柵極與硅接觸
- 金屬柵極沉積:高介電常數金屬柵極通常由三種不同材料的堆疊組成:fin周圍具有高介電常數的薄層材料,通常表示為 κ,因此得名 high-k; 另一層稍厚的金屬,稱為柵極金屬; 最后是一層更厚的柵極接觸材料,通常是多晶硅(poly-Si)。這些材料使用CVD或原子層沉積(ALD)進行沉積。
- 柵極圖案化:在柵極接觸材料的頂部,使用光刻技術創建另一個掩模。然后對柵極材料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蝕刻,使柵極僅覆蓋硅fin的中心部分,如下圖所示。
柵極沉積及圖案化
- 柵極間隔物(Spacer):為了將柵極與源極和漏極 (S/D) 區域電氣隔離,使用 CVD 各向同性沉積間隔物介電材料。與SADP類似,RIE隨后將其定向去除,僅將聚合物留在澆極材料的側面。從下圖中可以看出,RIE不具有選擇性,并且在此制造步驟中硅fin也會被侵蝕。
柵極spacer沉積以電絕緣S/D
- fin凹槽:然后對硅fin進行蝕刻,以便清潔它們,為后續過程做準備,導致介電材料墊片下方的fin蝕刻不足,如下圖所示。
硅fin被刻蝕成凹槽
- 源極和漏極外延:現在已經清潔了fin表面,可以使用外延生長創建晶體 S/D 觸點。這種生長速率隨晶體方向變化很大,導致在如下圖中觀察到的特征金剛石形狀。
S/D 外延
- 層間介電材料:在使用CMP拋光晶圓之前,沉積另一層介電材料以隔離S/D觸點,從而產生如下圖所示的最終MOSFET結構,完成FEOL制造。
FinFET的最終結構
FEOL步驟完成后,所有晶體管在工藝金屬化過程中連接以形成電路,這是半導體制造工藝后端(BEOL)的一部分。這是分幾層進行的,每層的關鍵尺寸都會增加,最終提供足夠大的金屬觸點,以將IC連接到外圍元件。單個晶圓可能包含數百個同時制造的芯片。由于現在所有晶體管和互連都已形成,因此晶圓可以切割成單個芯片。然后,每個芯片都有適合特定應用的轉接板(interposer)以完成最后的封裝工藝。
-
制造工藝
+關注
關注
2文章
176瀏覽量
19734 -
22nm
+關注
關注
0文章
51瀏覽量
17995 -
工藝流程
+關注
關注
7文章
106瀏覽量
16266 -
半導體器件
+關注
關注
12文章
741瀏覽量
31994 -
FinFET
+關注
關注
12文章
247瀏覽量
901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