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半導體綜研
文章作者:關牮 JamesG
導 讀
芯片的7nm工藝我們經常能聽到,但是7nm是否真的意味著芯片的尺寸只有7nm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下圖是一張小編從網上找到的一個經典的邏輯芯片的結構剖面圖。從圖上大家可以看到,半導體芯片/器件的結構非常復雜,是由很多層的結構疊加而成的:
最下面的FOEL(Front End of Line)是晶體管結構部分
其上面的BOEL(Back End of Line)是用金屬線(銅線為主)把各個晶體管連接起來的結構部分
最上面的則是把信號、電源管腳引出來的部分。這部分通常不是在晶圓廠加工制造,而是在封裝廠進行
晶體管/MosFET的結構實際上也是在發生變化的。一般而言,到28nm為止,晶體管的結構通常還是下圖中的平面結構:Planar結構。而從20nm開始,晶體管進入了立體結構時代,最典型的就是下圖中的FinFET結構。而關于晶體管線寬概念的混淆,也是從這里開始的
一般所謂線寬,在行業內的標準稱謂是CD/Critical Dimention,中文直接翻譯就是特征尺寸。它指代的是芯片結構里最小的線條寬度,通常就是柵極的長度(見下圖最左)
后來柵極的長度已經不是最小的線寬了,無法準確代表工藝節點。于是行業內開始用最小線寬半間距來代表線寬,也就是所有圖形里最小的兩根相鄰線條中心位置距離的一半。這個數值代表了芯片結構里的最高圖形分辨率
目前***的技術參數里的分辨率,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最小線條的半間距(見下圖中間)
但是到了FinFET工藝時代,其實限于***的技術能力。我們能夠做到的實際圖形分辨率并沒有大幅提升,但是晶體管結構變化以后,其實際的密度確實也大幅度提升了。那該如何評價其工藝水平呢?
于是,晶圓廠們“靈機一動”,想出了等效線寬的概念
下圖是Intel的技術資料上公布的標準晶體管密度的計算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標準的與非門(包含4個晶體管)的面積來計算一次晶體管密度,然后再用一個標準FlipFlop觸發器(包含6個與非門)電路計算一次平均晶體管密度。然后將兩個密度結果加權平均一下,就可以得到當前工藝技術下在單位面積的晶圓上能做幾個晶體管
然后用這個密度值對比平面晶體管的密度,然后計算出等效的線寬值來。所以這樣一來,雖然我們不能大幅度縮小實際的圖形線寬,但是可以通過器件結構的變化縮小晶體管的面積、提升密度來得到一個等效的“小線寬”
從20nm的 FinFET工藝開始,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線寬都是如此
當然,由于采用了等效換算的方法,這就給各個晶圓廠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利用算法上的投機取巧耍雞賊,各家所謂同一工藝節點芯片的實際晶體管密度是有差別的,而且差別還不小
從下圖可以看到:雖然同樣叫10nm節點,Intel的晶體管密度做到了1.06億個/平方毫米,而TSMC和三星的密度都只有0.53和0.52,相差幾乎一倍
而在之后的7nm5nm節點上,同樣情況依舊存在??梢?,在取名字上,老實的Intel吃了一個大虧,被另外兩家給欺負了
既然工藝節點的命名不靠譜,那行業內是用什么方法來衡量一個具體工藝的水準能力的呢?
事實上,在FinFET工藝中用來判斷具體工藝技術的指標很多,不過多數情況下大家記得和理解兩個名詞就好了:
1) CPP:Contacted Poly Pitch 接觸孔的多晶硅柵極間距
2) MxP:Metal Pitch 金屬線的間距(通常指第一層或第二層的金屬線間距)
CPP反映了整個晶體管單元(CELL)的寬度;而MxP是用來衡量晶體管單元高度的單位,通常被稱為Track。晶體管的高度是MxP的幾倍,就叫幾個Track,或者幾個T
這兩個指標就代表了晶體管的大小,也就等于確定了晶體管的單位面積密度。下圖是一個參考:
另外,還有一個指標是鰭片的間距(Fin Pitch)。M2P和Fin Pitch的比例稱為Gear Rate
好了,看到這里你大體就對先進工藝里的線寬有一個大體認識了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0文章
49636瀏覽量
417208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6331瀏覽量
210066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743瀏覽量
127282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502瀏覽量
136943 -
7nm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5瀏覽量
35258
原文標題:關于芯片的7nm到底是個啥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