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研究一種代替人工定位LTE外部干擾的工具,通過AI算法和自動化技術,將外部干擾源呈現在地圖上。它利用2 400維PRB數據,生成小區的干擾瀑布圖;用AI算法判斷干擾種類,篩選外部干擾小區;最后利用小區的MR大數據,將表示小區受干擾程度的PHR用熱力圖的形式呈現在地圖上,指導優化人員對外部干擾源進行精準定位,快速排除。
01
概述
移動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但仍可能會遇到如下問題:接續困難、通話質量差、上網慢、下載龜速、流媒體卡頓、視頻聊天不流暢、用戶投訴信號滿格但無法正常做業務。這一切都可能是由干擾造成的,干擾帶來的各種各樣問題,會使用戶降低對網絡的滿意度,而干擾排查一直以來都在困擾著網絡優化人員。
目前排查干擾的傳統手段是依靠工程師的經驗,首先利用網管結合地圖初步判斷干擾源的大概位置,然后再利用頻譜儀+定向天線現場逐一掃頻。傳統方法存在4個方面的缺點,首先是及時性差,部分干擾靠人工觀察網管指標難以發現,通常造成用戶投訴后才會引起注意,缺乏主動發現全網問題的手段;其次是準確率低,由于干擾形成的原因往往很復雜,對工程師的要求很高,但工程師的水平參差不齊;第三是效率低下,干擾排查需要分區域、分小區進行逐一分析,耗費大量時間;最后是人工成本高,尤其是對外界干擾的排查,一個干擾源往往需要多人、多次現場逐一查找,人力物力耗費巨大。
本文提出的方案分為兩大模塊:外部干擾小區識別模塊和外部干擾源定位模塊。項目的總體思路是,首先通過機器學習建立一個多分類的模型,把需要分類的小區信息輸入模型后,模型自動對小區干擾情況進行分類。通過模型可以輸出多種結果,包括正常小區、內部干擾小區和外部干擾小區。最后提取出對網絡質量影響最大的外部干擾小區,使用其MR數據,對外部干擾源進行定位(見圖1)。
圖1 項目方案圖
02
LTE干擾智能定位方案
2.1 外部干擾源識別模塊
2.1.1 獲取訓練樣本
從網管上提取每個小區的24 h粒度的每個PRB上的干擾值,整理相關數據,包括小區名稱、eNodeB ID、CI、時間戳、PRB號和干擾電平。然后,把相同帶寬的小區放置在一組,剔除因設備故障、夜間自動關停等造成小區信息不完整的數據,將其作為訓練數據(見圖2)。
圖2 生成訓練數據示意圖
有了訓練數據后,還需要人工介入,分類打標簽,但為上萬個小區打標簽耗時巨大,為了提升效率,采用了干擾瀑布圖加聚類算法進行預歸類的方式來加速處理。
生成干擾瀑布圖:以時間為橫軸,以0—99號PRB為縱軸,每小時每個PRB對應的干擾均值根據干擾強度,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最終生成每個小區的干擾瀑布圖,輔助人工打標簽(見圖3)。
圖3 干擾瀑布圖
聚類加速:為進一步提高人工打標簽的效率,先利用機器學習中的聚類算法,對所有干擾瀑布圖進行聚類,再對聚類的結果進行人工確認,得到最終訓練樣本的標簽,從而獲得完整的訓練樣本(見圖4)。
圖4 生成訓練樣本示意圖
利用瀑布圖加聚類的方法,可以大幅縮短人工打標簽的時長,由每百個小區100 min降低到10 min,效率提升10倍。
2.1.2 建立預測模型
有了完整的訓練樣本,就可以進行多分類的建模。在建模過程中遇到并解決了如下問題:
a)訓練時間過長。因為采用的數據是24 h乘以100個PRB,共多達2 400列,因此訓練時間過長,使用PCA降維,由2 400列降到83列,訓練時間由分鐘級別降到秒級別。
b)異常小區占比少。總體上干擾小區占比較少,易造成模型不準確,因此采用過采樣的方法解決,異常小區占比由3.49%提高到9.39%,最終指標也提高了1.4個百分點。
c)分類指標不理想。從一開始的六分類,f1指標僅有0.62左右,從網絡實際需求出發,將模型分類降低到三分類,f1指標提升至0.8以上。
d)調參效率低。使用貝葉斯調參代替網格搜索,調參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在經過模型的多次優化后,各種模型指標均達到較為理想水平,尤其是極端森林、xgboost、lightgbm表現最好,因此,使用這3種模型進行堆疊,在15 000多個訓練樣本情況下,準確率達到0.98,f1達到0.869 4,模型結果可用。至此,完成了干擾精準識別與自動分類模型的建立(見圖5和表1)。
圖5 各模型效果圖
表1 堆疊后模型效果
2.2 外部干擾源定位模塊
模型建立完成后,即可識別出全網外部干擾小區,接下來需要通過MR數據來定位干擾源位置。MR,即測量報告,是評估無線環境質量的主要依據之一。從北向接口中提取的MRO文件包含了60余項數據,可以有效解析的主要無線類數據有14項,從中選取5項,包括小區標識、經度、緯度、接收電平和發射功率余量。
其中PHR也就是發射功率余量,反映UE的發射信號功率大小,是反映小區內UE發射功率分布情況的主要指標(見表2)。PHR取值范圍為063,值越大,表示手機的功率余量越多,手機的發射功率越低,反之越高。本課題需要定位干擾源位置,因此需要從原始MR中篩選出PHR值在022、手機實際發射功率不正常的采樣點,同時剔除RSRP<-110 dBm的點,避免因為弱覆蓋造成PHR變差的情況,影響判斷結果。
表2 PHR取值對應表
用這些包含經緯度的采樣點,生成熱力圖,經過對經緯度糾偏之后,通過Python的Pyecharts模塊,將PHR以熱力圖的形式呈現在地圖上(見圖6),圖6中紅色區域表示PHR異常的區域,更接近于干擾源的位置。
圖6 外部干擾源定位模塊示意圖
2.3 對外界干擾小區的干擾源進行自動定位
本節以某村周邊突發強干擾為例進行說明。該強干擾影響3個基站9個小區,該區域為大型居民區,且北面是海,東邊是山,地形較為復雜,如7圖所示。
圖7 干擾源影響區域
提取3個基站的24 h的MR數據,提取PHR信息,經過經緯度糾偏之后,呈現在百度地圖上(見圖8),可以看到,數據異常區域主要集中在4個區域,為重點排查區域。
圖8 干擾智能定位工具定位出的干擾源大致區域
通過與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的合作,對以上4個區域按照順序定點排查,迅速定位到干擾源位于區域2一棟居民樓內,用戶為了解決深度覆蓋問題自行安裝的手機信號放大器。通過開發的工具可以有效縮小排查范圍,協助現場工程師迅速定位干擾源。
03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網管KPI的大數據分析,利用機器學習建模,自動識別出所有存在干擾的小區并進行自動分類,準確率超過85%,彌補了目前優化工作中對干擾類型判斷方式的匱乏,為進一步的深入干擾排查指定目標。對于影響最大的外部干擾小區,通過MR進行干擾源的智能定位,創新使用Python加百度地圖的方式,將PHR以熱力圖的形式清楚地呈現在地圖上,幫助縮小干擾源排查范圍,極大地縮短了定位時長,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已完成建模和全省4G柵格速率的全流程自動預測,用于指導全省4G網絡低速率區域的整改,提高用戶感知。
與排查干擾的傳統手段相比,該工具主要有如下3個方面的優勢。
a)發現問題全面,告別傳統使用全網統一門限值的粗略判斷方式,通過2 400個維度的數據,自動甄別全網干擾小區,尤其是對隱性干擾小區,可以達到精準全面的識別。
b)提升工作效率,對發現的干擾問題自動進行干擾類型的分類,區分內部干擾與外部干擾,相對于傳統人工判斷方式,效率極大提升,全網運行一次僅需1 h。
c)增強自主優化能力,對于外界干擾可以自動輸出重點排查范圍,大大節省人力物力,增強自主優化能力。
審核編輯:劉清
-
LTE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356瀏覽量
177726 -
PCA
+關注
關注
0文章
89瀏覽量
29553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377瀏覽量
132406 -
AI算法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7瀏覽量
12238
原文標題:LTE干擾智能定位介紹[20240110]
文章出處:【微信號:EMC_EMI,微信公眾號:電磁兼容EMC】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