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我說MySQL每張表最好不要超過2000萬數據,面試官讓我回去等通知》的文章,非常有趣。
文中提到,他朋友在面試的過程中說,自己的工作就是把用戶操作信息存到MySQL里,因為數據量超大(5000萬條左右),需要每天定時生成3張表,然后將數據取模分別存到這三張表里。
下面是兩人的對話:
面試后續暫且不論,不過,互聯網江湖上的確流傳著一個說法:單表數據量超過500萬行時就要進行分表分庫,已經超過2000萬行時MySQL的性能就會急劇下降。
那么,MySQL一張表最多能存多少數據?
今天我們就從技術層面剖析一下,MySQL單表數據不能過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猜想一:是索引深度嗎?
很多人認為:數據量超過500萬行或2000萬行時,引起B+tree的高度增加,延長了索引的搜索路徑,進而導致了性能下降。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理一下關系,MySQL采用了索引組織表的形式組織數據,葉子節點存儲數據,非葉子節點存儲主鍵與頁面號的映射關系。若用戶的主鍵長度是8字節時,MySQL中頁面偏移占4個字節,在非葉子節點的時候實際上是8+4=12個字節,12個字節表示一個頁面的映射關系。
MySQL默認是16K的頁面,拋開它的配置header,大概就是15K,因此,非葉子節點的索引頁面可放15*1024/12=1280條數據,按照每行1K計算,每個葉子節點可以存15條數據。同理,三層就是15*1280*1280=24576000條數據。只有數據量達到24576000條時,深度才會增加為4,所以,索引深度沒有那么容易增加,詳細數據可參考下表:
搜索路徑延長導致性能下降的說法,與當時的機械硬盤和內存條件不無關系。
之前機械硬盤的IOPS在100左右,而現在普遍使用的SSD的IOPS已經過萬,之前的內存最大幾十G,現在服務器內存最大可達到TB級。
因此,即使深度增加,以目前的硬件資源,IO也不會成為限制MySQL單表數據量的根本性因素。
那么,限制MySQL單表不能過大的根本性因素是什么?
猜想二:是SMO無法并發嗎?
我們可以嘗試從MySQL所采用的存儲引擎InnoDB本身來探究一下。
大家知道InnoDB引擎使用的是索引組織表,它是通過索引來組織數據的,而它采用B+tree作為索引的數據結構。
B+Tree操作非原子,所以當一個線程做結構調整(SMO,Struction-Modification-Operation)時一般會涉及多個節點的改動。
SMO動作過程中,此時若有另一個線程進來可能會訪問到錯誤的B+Tree結構,InnoDB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用了樂觀鎖和悲觀鎖的并發控制協議。
InnoDB對于葉子節點的修改操作如下:
方式一,先采用樂觀鎖的方式嘗試進行修改
對根節點加S鎖(shared lock,叫共享鎖,也稱讀鎖),依次對非葉子節點加S鎖。
如果葉子節點的修改不會引起B+Tree結構變動,如分裂、合并等操作,那么只需要對葉子節點進行加X鎖(exclusive lock,叫排他鎖,也稱為寫鎖)即可完成修改。如下圖中所示 :
方式二,采用悲觀鎖的方式
如果對葉子結點的修改會觸發SMO,那么會采用悲觀鎖的方式。
采用悲觀鎖,需要重新遍歷B+Tree,對根節點加全局SX鎖(SX鎖是行鎖),然后從根節點到葉子節點可能修改的節點加X鎖。
在整個SMO過程中,根節點始終持有SX鎖(SX鎖表示有意向修改這個保護的范圍,SX鎖與SX鎖、X鎖沖突,與S鎖不沖突),此時其他的SMO則需要等待。
因此,InnoDB對于簡單的主鍵查詢比較快,因為數據都存儲在葉子節點中,但對于數據量大且改操作比較多的TP型業務,并發會有很嚴重的瓶頸問題。
在對葉子節點的修改操作中,InnoDB可以實現較好的1與1、1與2的并發,但是無法解決2的并發。因為在方式2中,根節點始終持有SX鎖,必須串行執行,等待上一個SMO操作完成。這樣在具有大量的SMO操作時,InnoDB的B+Tree實現就會出現很嚴重的性能瓶頸。
解決方案
目前業界有一個更好的方案B-Link Tree,與B+Tree相比,B-Link Tree優化了B+Tree結構調整時的鎖粒度,只需要逐層加鎖,無需對root節點加全局鎖。因此,可以做到在SMO過程中寫操作的并發執行,保持高并發下性能的穩定。
B-Link Tree主要改進點有2個:
1.中間節點增加link指針,指向右兄弟節點;
2.每個節點內增加字段high key,存儲該節點中最大的key值。
新增的link指針是為了解決SMO過程中并發寫的問題,在SMO過程中,B-Link Tree對修改節點逐層加鎖,修改完一層即可放鎖,然后去加上一層節點的鎖繼續修改。這樣在InnoDB引擎中被SMO阻塞的寫操作可以有機會在SMO操作過程中并發進行。
如下圖所示,在節點2分裂為節點2和4的過程中,只需要在最后一步將父節點1指向新節點4時,對父節點1加鎖,其他操作均無需對父節點加鎖,更無需對root節點加鎖,因此,大大提升了SMO過程中寫操作的并發度。
由此可見,與B+Tree全局加鎖對比,B-Link Tree在高并發操作下的性能是顯著優于B+Tree的。GaussDB當前采用的就是B-Link Tree索引數據結構。
InnoDB的索引組織表更容易觸發SMO
索引組織表的葉子節點,存儲主鍵以及應對行的數據,InnoDB默認頁面為16K,若每行數據的大小為1000字節,每個葉子節點僅能存儲16行數據。
在索引組織表中,當葉子節點的扇出值過低時,SMO的觸發將更加頻繁,進而放大了SMO無法并發寫的缺陷。
目前業界有一個堆組織表的數據組織方案,也是華為云數據庫GaussDB采用的方案。它的葉子節點存儲索引鍵以及對應的行指針(所在的頁面編號及頁內偏移),堆組織表葉子節點可以存更多的數據,分析可得在同樣的數據量與業務并發量下,堆組織表會比索引組織表發生SMO概率低許多。
性能對比
在8U32G的兩臺服務器分別搭建了MySQL(B+Tree和索引組織表)與GaussDB(B-Link Tree和堆組織表)的環境,進行了如下性能驗證:
實驗場景:在基礎表的場景上,測試增量隨機插入性能。
1.基礎表總大小10G,包含主鍵隨機分布的1000w行數據,每行數據1k;
2.插入主鍵隨機分布的1000w行數據,每行數據大小1k,測試并發插入性能。
結論:隨著并發數的上升,GaussDB能穩步提升系統的TPS,而MySQL并發數的提高并不能帶來TPS的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MySQL無法支持大數據量下并發修改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索引并發控制協議的缺陷造成的,而MySQL選擇索引組織表,又放大了這一缺陷。所以,開源MySQL數據庫更適用于主鍵查詢為主的簡單業務場景,如互聯網類應用,對于復雜的商業場景限制比較明顯。
相比之下 ,采用B-Link Tree和堆組織表的GaussDB數據庫在性能和場景應用方面更勝一籌。
審核編輯:黃飛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029瀏覽量
85207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767瀏覽量
64279 -
指針
+關注
關注
1文章
480瀏覽量
70512 -
MySQL
+關注
關注
1文章
802瀏覽量
26452
原文標題:為什么MySQL單表不能超過2000萬行?
文章出處:【微信號:magedu-Linux,微信公眾號:馬哥Linux運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