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新品
【江南大學:研發工業/一體化制備柔性傳感紡織品,用于全身虛擬觸覺和個性化醫療等】
柔性器件因其優異的適形性、適應性和穿戴便捷性與舒適性等優點,在智能醫療和智慧生活系統中具有更廣的應用前景。可穿戴觸覺傳感器件在材料科學、柔性電子和納米技術的推動下,其靈敏度、量程、規模尺寸以及空間分辨率等基礎性能得到了迅速提升。然而,同時實現高性能的觸覺感知、全軀體的大面積傳感、持久的穿戴舒適性、低成本的規模化制備等仍然存在挑戰,因而阻礙了可穿戴紡織品的商業化普及與應用。
研究從紗線微細結構到織物編織結構的跨尺度設計出發,結合材料發泡和紗線捻曲的多級分形結構與針織雙軸嵌入結構的工藝設計,實現了紡織壓力傳感界面的一體化無縫集成。制備的紡織壓力傳感界面具有高靈敏度、高穩定性和低滯后的陣列傳感單元,同時保證了優良的透氣性和透濕性,從而最小化對長期穿著舒適性的影響。
此外,基于機器學習訓練,傳感紡織品可以準確地預測身體姿勢以及進行運動步態分析,在個性化行為檢測和智能人-環境交互等方面具有可觀的應用前景。該項工作可為紡織可穿戴柔性傳感器件設計制造一體化的制作及功能穩定集成提供新思路。
小結
該研究借助紗線微細結構到織物編織結構的跨尺度設計,通過工業化生產路徑實現高度可擴展的觸覺感應紡織品的無縫集成和功能融合,完成柔性傳感紡織品設計-結構-功能一體化制備。該觸覺傳感紡織品在具有良好的傳感性能和機械性能的同時,保持了良好的穿著舒適性。可以完成連續監測和反饋人體行為,進行人-環境的交互感應和人體步態的實時感知與現實。此外,機器學習輔助的觸覺感應紡織品可以準確預測人體步態特征和身體姿勢,有望促進智能紡織品在個性化醫療保健和人類行為分析中的應用。
傳感動態
【多款車規傳感器量產,上海「珅斯技術」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36氪獲悉,近日珅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珅斯技術」)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德聯資本和聚華傳新,本輪融資由啟辰資本擔任融資顧問。融資資金主要用于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以及傳感器模組產品的制造。
「珅斯技術」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為清潔能源系統提供最佳傳感器解決方案的公司。「珅斯技術」當前的產品主要是電流傳感器,主要應用于新能源車、光伏、儲能等三大領域。目前,公司已有5款車規產品量產,同時還有十多款在研產品。
電流傳感器
電流傳感器是一種能夠測量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傳感器,它可以將電流轉換為電壓或數字信號輸出,主要用于電機和電池包的電流測量,起到監測電流輸入輸出、控制車輛加減速、保護電池安全等功能,常用于電力系統、工業自動化、電子設備等領域。隨著新能源領域的不斷發展以及工業智能化的推進,市場對于電流傳感器的需求進一步增強。
目前,「珅斯技術」已量產的5款車規級產品,分別使用在不同知名車企的十多款車型上,一年內累計裝車超過十萬輛。當前「珅斯技術」依托歐洲分公司與國內公司組成的研發團隊,有十多款新產品處于在研狀態。
「珅斯技術」現有團隊40余人,研發人員占比50%。其核心團隊都來自全球電流傳感器龍頭LEM、傳感器巨頭TE、 Sensata以及主機廠。「珅斯技術」CEO曾鳳林曾任LEM中國區汽車業務總負責人,管理銷售、FAE、市場、產品管理團隊,有16年電流傳感器行業經驗。研發總監王博文曾在LEM負責全球關鍵新平臺項目產品開發,精通車規級傳感器設計。歐洲區總經理Jerome Dancre 曾任LEM集團副總裁,具有全球研發、國際銷售和跨文化管理經驗。
【“先行者”蚌埠,如何傳感世界?】
這兩天,小米SU7很火。在新能源汽車新品頻出的當下,能實現智能、安全駕駛的傳感器,很可能就產自安徽蚌埠。
傳感器在現代生活里無處不在。一部智能手機有數10支傳感器,一部豪華轎車的傳感器多達200支,一輛標準動車配置有1900多支傳感器。"身量"并不大的傳感器仿佛可以變身眼睛、耳朵、鼻子,讓萬物"互聯"。
位于蚌埠龍子湖畔的中國傳感谷,正聚力打造千億級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百余家企業不斷釋放的創新動能令人期待。作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軟件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安徽創新"一核兩翼多點"布局中的關鍵一翼,蚌埠如何搶灘新賽道?智能傳感產業能否成為蚌埠的新名片?
位于蚌埠龍子湖畔的中國傳感谷
這一"翼"至關重要
蚌埠,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曾是安徽第一座建市的城市,以工業聞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國都能排得上號,在這里誕生了安徽省第一塊手表、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收音機。然而,輝煌之后,工業"老大哥"的發展卻接連受挫。
沉寂之時,虛擬世界里的蚌埠卻熱度不減——網絡熱梗"蚌埠住了"成了很多網友的口頭禪,仙俠劇《長月燼明》讓蚌埠成為"網紅"打卡地。
"潑天的富貴"之下,如何從困境中突圍?蚌埠的選擇是——走好產業轉型之路。
在"老大哥"看來,流量終會退去,只有通過新思路、新賽道、新機遇走出產業發展新路,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而蚌埠已經為此默默努力多年。
當下,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放眼全球,汽車產業從燃油時代轉入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中國汽車產業也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在安徽,汽車產業已成為首位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圍繞汽車產業上下游,安徽可以挖掘的市場空間極為廣闊。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安徽的科技創新需要蚌埠的一臂之力。在"一核兩翼多點"的構想中,"核"是創新"排頭兵"合肥,"兩翼"則是指蕪湖和蚌埠。合肥居中,蕪湖與蚌埠一南一北,正如"大鵬展翅"一般。
如此背景之下,蚌埠迅速找準方向,鎖定新賽道——2021年啟動建設中國(蚌埠)傳感谷正是其中重要一步,這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建設的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區,與合肥的中國"聲谷"、蕪湖的中國"視谷"并稱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
作為國內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之一,短短三年間,蚌埠傳感谷已經集聚了一百余家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小方塊"遙遙領先
一個不起眼的小方塊,竟能讓一輛汽車完成相應動作。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這樣的小方塊,正批量產出。
"這是磁性傳感器,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希磁科技相關負責人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這枚只有指甲蓋大小的小方塊,是希磁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當有電流穿過時,傳感器就會即時發出信號,完成智能機械的下一個動作指令。
目前,這家企業在磁傳感器芯片設計、材料制備、晶圓制造、芯片測試、磁傳感器模組設計與生產等多個核心能力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可實現完全自主的研發、設計和生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也是中國(蚌埠)傳感谷強勁發展的動力。
希磁科技的生產車間內,傳感器從自動化生產線上批量產出。
作為老工業城市,蚌埠科教資源豐富、創新主體活躍、大院大所集聚,不僅擁有北方微電子研究院、中國電科40/41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等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院所,還匯聚了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安徽科技學院、蚌埠學院等14所高校,搭建了10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200多個省級研發平臺。
在傳感谷園區,按照"一谷三園多點"產業集群總體布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其中"三園"即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園。
目前,傳感谷內組建了MEMS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安徽省智能傳感器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多個創新平臺,形成了集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測試、封裝和應用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蚌埠也成為安徽省唯一擁有集成電路和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2023年6月,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龍頭企業——芯動聯科成功上市科創板,它是國產高性能慣性傳感器"隱形冠軍"企業。其研發的MEMS陀螺儀,填補了國內高端MEMS慣性傳感器的空白。
持續輸出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讓蚌埠智能傳感產業的科技含金量越來越足。在2023年底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面向全球發布的《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蚌埠成功入圍,居第80位、省內第4位。
"下半場"重任在肩
盡管傳感器產業賽道好、機會多,但也有鄭州、常州等十余個城市正著力建設傳感谷,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也已布局相關產業。
中國(蚌埠)傳感谷,是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軟件產業發展的先行區。
先行,除了勇氣,還意味著要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在政策層面,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臺《安徽省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對蚌埠市以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為主的半導體產業有了明確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臺《蚌埠市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
除了政策,服務與保障讓園區的企業感受頗深。還是以希磁科技為例:2021年,希磁科技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將總部從寧波遷到蚌埠;2022年繼續擴大產能,開工建設了總投資10億元的蚌埠希磁科技園一期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4個月。
"市里成立了智能傳感器產業專班,由市領導牽頭調度,定期協調解園區各類問題。"中國(蚌埠)傳感谷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洽談、簽約、開工到投產的各個環節,一個招商項目都會建立一套包保干部班子,做到一站式全程包保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困難。
不僅如此,園區還配套建設了標準化廠房,人才公寓和生活配套設施正在加快推進。在政策方面,園區提供研發設計、流片補貼、軟件補貼等政策支持,傳感器企業還可享受房租優惠、團隊獎勵、人才支持等多項普惠性扶持政策。
據介紹,中國(蚌埠)傳感谷計劃用五年時間,吸引國內外傳感器及物聯網200余家優質企業,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帶動關聯業態規模達到300億元。
【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揭牌成立】
3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揭牌成立,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上海交通大學和閔行區人民政府共建集成電路學院與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戰略框架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閔行區人民政府將與上海交通大學將共同以加快推進區域集成電路學科建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賦能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在區校資源整合共享、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和人才交流互動等方面展開合作,打造集成電路產業新高地。
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的成立,不僅是上海交通大學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助力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也必將為閔行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科學、科技、科創“三科之城”,提供有力支撐、注入全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將不斷助力集成電路領域自主可控化,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和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貢獻更多交大智慧與力量。
為了更好地指導集成電路學院的學術方向和戰略發展,集成電路學院成立了學術指導委員會,并聘請多名院士擔任首批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同時,為了加強集成電路學院產教融合協同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集成電路學院還成立了產教協同專家委員會,邀請二十余名重點企業專家擔任首批專家委員。
為了搭建校企協同的新型產學研教融合平臺,集成電路學院與十余家合作企業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后續將與簽約單位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探索“人才培養—人才集聚—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循環聯動的發展新生態。
【臺灣地震致多家電子代工廠機臺停機,臺積電預計財季影響6000萬美元】
4月3日,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4月3日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3.81度,東經121.74度)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隨后,4月3日8時1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10度,東經121.65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4月3日8時35分在臺灣花蓮縣(北緯24.18度,東經121.53度)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臺當局氣象主管部門表示,這是“921”地震發生25年來最大規模地震。
臺灣擁有眾多電子代工大廠,地震對于相關運營或造成一定影響。
據臺灣媒體報道,目前包括臺積電(2330)、華邦(2344)、友達(2409)、臺灣美光等大廠營運一切正常。臺灣新竹園區方面稱,各園區廠商人員均疏散,部分機臺正常預防性停機,目前無接獲異常。是否有廠商機臺受損續查證中。位于臺南的南部科學園區方面表示,南科目前運作正常,廠商回報,未受地震影響,管理局將持續關注。
臺積電:預計影響時長6小時以內,影響6000萬美元
3日一早,臺積電回復采訪時表示,為確保人員安全,依公司內部程序部分廠區已進行疏散,工安系統正常。詳細情況目前尚待確認中。
據了解,臺積電廠房設計以七級為主,目前部分石英管材破裂以及線上晶圓有部分毀損,部分機臺已暫停運轉做停機檢查,避免偏移。公司預計,將影響工作時長在6個小時以內,對臺積電第二季財測影響約6000萬美元,整體影響有限。
聯電:人員疏散、機臺部分停機
另一家晶圓代工廠商聯華電子表示,新竹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人員依作業標準進行疏散,人員均安、廠務設施正常、機臺部分停機、工程同仁正努力盤點與復機中。
面板廠群創、友達部分廠區人員疏散
面板廠群創光電表示,第一時間已按照標準程序,確認廠區人員安全,部分廠區進行人員疏散,目前人員安全;廠區部分機臺啟動保護性自動停機,進行系統檢查中,對廠區運作影響不大。
友達北臺灣廠區多,涵蓋龍潭、新竹、臺中,廠區人員已疏散,地震影響目前還在了解狀況中。
耀華電子宜蘭PCB生產線先停工檢查
印刷電路板大廠耀華電子設立于宜蘭利澤生產線,3日早間生產略受輕微影響,耀華指出,地震發生并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生產線目前暫停進行妥善率檢查,預計在中午前復工。
存儲器廠華邦電子表示,目前人員均安,廠務正常運作中,實際影響正評估中。代工廠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和碩產線及營運目前都正常。
審核編輯 黃宇-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48文章
50678瀏覽量
752018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1文章
11385瀏覽量
3608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