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吉利帝豪第四代醇電混動轎車醇行版新指導價下調至10.98萬元,而全新推出的醇凈版漲價至12.08萬元。
新車的外形設計與燃油版相同,但車尾獨有的綠色標識彰顯了其混動身份。車身長度4638mm,寬度1820mm,高度1460mm,軸距2650mm,均與燃油版相同。
配置部分,新車標配16寸輪轂、12.3英寸液晶儀表盤、皮質座椅、主副駕安全氣囊、Auto Hold自動駐車及電加熱外后視鏡等。此外,消費者可選裝10.25英寸中控屏、倒車影像及泊車雷達等。醇凈版則在此基礎上新增LED前大燈、尾燈迎賓燈語、搪塑儀表臺、皮質方向盤、無鑰匙進入/一鍵啟動系統、透明底盤及GKUI吉客智能生態車機系統等。
動力方面,新車搭載1.8L醇電混動發動機和混動電驅系統,熱效率高達41.5%,最大功率97kW,峰值扭矩175N·m。百公里“醇耗”為9.2L,排放符合國六b標準。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發動機
+關注
關注
33文章
2437瀏覽量
69165 -
吉利
+關注
關注
3文章
484瀏覽量
47497 -
電驅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3瀏覽量
23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意法半導體第四代碳化硅功率技術問世
電動汽車電驅系統的關鍵部件逆變器特別優化了第四代技術。公司計劃在2027年前推出更多先進的SiC技術創新成果,履行創新承諾。
意法半導體發布第四代SiC MOSFET技術
意法半導體(簡稱ST)近日宣布推出其第四代STPOWER碳化硅(SiC)MOSFET技術,標志著公司在高效能半導體領域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此次推出的第四代技術,在能效、功率密度和穩健性方面均樹立了新的市場標桿,將為汽車和工業市場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SK啟方半導體推出第四代0.18微米BCD工藝
韓國知名8英寸純晶圓代工廠SK啟方半導體宣布,其自主研發的第四代0.18微米BCD工藝已正式面世,較上一代工藝性能提升約20%。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彰顯了SK啟方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更為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
富士康,布局第四代半導體
來源:鉅亨網 鴻海(富士康)研究院半導體所,攜手陽明交大電子所,雙方研究團隊在第四代化合物半導體的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第四代半導體氧化鎵 (Ga2O3) 在高壓、高溫應用領域的高壓耐受性
亞馬遜網絡服務即將推出第四代Graviton處理器
7月10日,雅虎財經獨家報道了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即將推出的重大技術進展——其第四代Graviton處理器,即Graviton4芯片。這一重要信息由AWS的計算與人工智能產品管理總監拉胡爾·庫爾卡尼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亞馬遜芯片研發中心親自披露。
capsense第四代和第五代在感應模式上的具體區別是什么?
據我所知,第五代capsense相比第四代將電容(包括自電容+互電容技術)和電感觸摸技術集成到了一起,snr信噪比是上一代的十多倍,同時功耗僅是上一代的十分之一。但是這張圖在感應模式
發表于 05-23 06:24
國民技術第四代可信計算芯片NS350投入量產
國民技術近日正式推出了其第四代可信計算芯片NS350 v32/v33系列,并已開始量產供貨。這款芯片是高性能、高安全性的TCM 2.0安全芯片,能夠滿足PC、服務器平臺和嵌入式系統等不同領域的需求。
Vishay推出采用PowerPAK 8x8LR封裝的第四代600 VE系列功率MOSFET
Vishay 推出首款采用新型 PowerPAK 8 x 8 LR 封裝的第四代 600 V E 系列功率MOSFET,為通信、工業和計算應用提供高效的高功率密度解決方案。
國民技術第四代可信計算芯片NS350正式投入量產
2024年4月18日,國民技術第四代可信計算芯片NS350v32/v33系列產品正式發布并開始量產供貨。NS350v32/v33是一款高安全、高性能、超值可信密碼模塊2.0(TCM2.0)安全芯片
蔚來汽車加速部署換電站,第四代站4月啟動
在今日的溝通會中,蔚來汽車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李斌透露,近期部署進度放緩的主要原因為等待第四代換電站的交付,預計該站將于4月份啟動部署工作。
SK海力士擬將無錫C2工廠升級為第四代D-ram工藝,并引進EUV技術
Sk海力士期望通過在無錫工廠完成第四代D-RAM制造環節中的部分工藝流程,隨后將芯片運回韓國總部利川園區進行EUV處理,最后送回無錫工廠進行后續操作。盡管第四代產品僅需一層使用EUV工藝,但公司仍認為增加的成本是合理可承受的。
高通公布第四代驍龍座艙平臺
在2024年的CES展會上,高通公司公布了其最新的第四代驍龍座艙平臺。這一新平臺旨在滿足汽車廠商對于打造獨特、差異化和品牌化體驗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