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鋰硫(Li-S)電池是由一系列逐步轉換氧化還原反應充放電的,由于其低成本、高比容量和環境可持續性,在其他電化學器件中脫穎而出,然而,鋰多硫化物(LiPSs)的緩慢反應動力學、大體積波動和穿梭效應是鋰硫電池商業化的主要技術障礙。與其他方法相比,如隔膜涂層,電解質調節、和負極改性、負載催化劑被認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因為它可以施加在硫正極上,調節LiPSs的限制和轉化。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作為鋰離子電池的催化劑材料被廣泛研究后,往往具有較高的催化或吸附性能,這可以歸因于其獨特的d軌道結構。然而,考慮到Co等過渡金屬的高成本問題,能否用更便宜的過渡金屬取代昂貴的過渡金屬,能否從廢料中回收這些金屬進行第二次使用?
成果簡介
近日,北京大學潘鋒、楊盧奕教授團隊在理論預測的基礎上,通過高溫沖擊法將廢鋰離子電池的廢正極材料(LiCoO2和LiMn2O4)轉化為Li-S電池的雙功能催化劑(Co-MnO)。由于Co─MnO對多硫化物的協同催化和錨定作用,在低面積催化劑負載(<0.5 wt%)下,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該工作以“Upcycling Spent Cathode Materials to Bifunctional Catalysts for High-Stabilit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研究亮點
(1) 通過高溫脈沖加熱法將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廢舊正極材料(鈷酸鋰和錳酸鋰)轉化為鋰-硫電池的雙功能催化劑(Co-MnO);
(2) Co催化劑有助于降低Li+擴散屏障,增強LiPSs的反應動力學,MnO催化劑與LiPSs提供強錨定位,增強分子錨定相互作用。
(3) 在低面積催化劑負載(<0.5 wt %)下,Co-MnO可以提供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包括優異的倍率性能(4 C時707 mAh g-1)和循環性能(1 C時400次循環容量衰減0.058%)。
圖文導讀
為了評價Co和MnO在Li-S電池中的化學吸附能力和電催化作用,進行了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如圖1a所示,計算了聚硫化物與Co/MnO表面之間的結合能,負結合能的增強意味著化學鍵合能力的增強,這有利于在貧電解質條件下對LiPSs的均質化。MnO的吸附能力強于Co,表明其具有更好的錨定性能。
另外,硫轉化過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值計算如圖1b所示。通常,Li2S4向Li2S2的液-固轉化被認為是速率決定步驟(RDS)。從剖面上看,Co表示RDS的ΔG值(0.87 eV)低于MnO(1.38 eV)。此外,MnO催化劑(0.98 eV)的步驟ΔG(Li2S2→Li2S)高于Co催化劑(0.78 eV),表明Li2S在Co活性位點上具有熱力學優勢。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兩種襯底物上Li2S分解(Li2S→LiS-+ Li+)的能量勢壘,以評價其脫氫動力學。如圖1c、d所示,Li2S在Co上的分解能(0.12 eV)遠低于在MnO上的分解能(2.16 eV)。綜上所述,Co催化劑可以增強多硫化物的反應動力學,而Mn催化劑可以增強與多硫化物的化學吸附(圖1e)。
圖1. (a)Co或MnO催化表面不同硫化物的結合能;(b)Co或MnO催化表面多相硫轉化的吉布斯自由能譜;Li2S在(c)Co和(d)MnO表面的分解能譜;以及(e)硫轉化反應的示意圖。
如圖2a所示,Co-MnO催化劑由廢棄的LiCoO2(LCO)和LiMn2O4(LMO)正極制備。從廢鋰離子電池(LIBs)中收集廢棄的正極,并溶解在硝酸中(兩種金屬的摩爾比為1:1),以獲得混合的Co-Mn溶液。用碳纖維(CF)加載混合鹽,然后在Ar-H2條件下進行快速熱處理,截止加熱溫度為1500°C。快速的熱激波誘導了Co和MnO粒子的形成。經過HTS處理2s后,Co和MnO顆粒均勻分布在CF上(圖2b)。通過分析Co─MnO@CF的元素分布,MnO的粒徑大于Co的粒徑,這可能是由于Mn的熔點(1650°C)高于Co(1495°C)。利用XRD研究了各種催化劑的結構特性,如圖2c所示。在26°處的寬峰可歸因于CF的存在。經過HTS過程后,根據標準的PDF卡(01-077-7456和01-077-2929),可以大大識別出Co和MnO的特征峰,表明了結晶Co和MnO的形成。結合高分辨率TEM(HRTEM)圖像(圖2d),Co和MnO納米顆粒分散在CF上,粒子中心的晶體結構被確定為Co(111)取向和MnO(200)取向。
圖2. (a)制備Co─MnO催化劑的工藝示意圖;(b)催化元素Co和Mn的SEM圖像和能量色散光譜儀映射圖像,比例尺= 2 μm;(c)各種催化劑的XRD圖;(d)Co-MnO催化劑的HRTEM圖像。
為了研究不同催化劑的電催化性能,對含硫碳纖維(CF)、Co@CF、MnO@CF和Co-MnO@CF(分別表示為S/CF、S/Co@CF、CF和S/Co-MnO@CF)進行了一系列電化學試驗。從不同正極得到的循環伏安圖(CV)圖(圖3a)在2.28和2.01 V處出現兩個還原峰,對應于S8向可溶性長鏈LiPSs的轉變,以及進一步向Li2S2/Li2S的轉變,其中,S/Co─MnO@CF正極表現出更高的峰值電流強度,表明硫的優異利用率。
此外,我們還采用了多速率CV測試來探索不同電極下的鋰離子擴散速率(圖3b)。根據Randles-Sevcik定律,掃描速度的平方根(v0.5)與峰值電流(Ip)呈線性相關,鋰離子擴散系數(從曲線斜率(Ip/v0.5)可以得到DLi+)。S/Co─MnO@CF正極在A、B和C峰處的DLi+值分別計算為1.62×10?7、3.02×10?8和2.74×10?8 cm2 s?1,高于其他正極。此外,S/Co─MnO@CF正極在高掃描速率下表現出明顯的氧化還原峰和可忽略的過電位,表明其硫轉化動力學得到了改善。同時,S/Co@CF正極的鋰離子擴散速率超過了S/MnO@CF陰極,說明Co催化劑更有利于促進鋰離子擴散和加速反應動力學,這與計算結果一致。
為了闡明催化劑在(聚)硫化物轉化的特定步驟中的催化作用,首先利用Li2S6作為活性材料組裝了對稱電池,如圖3c所示。Co@CF的當前響應超過了MnO@CF,而Co-MnO@CF的響應最高,面積最大。這些結果表明,Co@CF比MnO具有更好的催化能力,當兩種元素同時加入時,反應動力學顯著增強。此外,還進一步對各種電極進行了Li2S沉淀試驗,如圖3d-g所示,然后根據法拉第定律分析電流-時間曲線,確定了Li2S的沉積能力。在測試材料中,Co-MnO@CF表現出最高的Li2S成核能力(148.02 mAh g?1),超過了Co@CF(125.72 mAh g?1)和MnO@CF(98.94 mAh g?1)。根據淺色條件下的峰面積直接計算容量。Co-MnO@CF具有優越的轉化能力和更快的成核響應,表明Co和MnO的摻入都能有效降低初始成核過電位,加速Li2S形成的動態生成過程。此外,與MnO@CF相比,Co@CF電極表現出更大、更尖銳的成核峰,證實了Co催化劑與氧化錳催化劑相比具有更強的LiPSs還原動力學。
最后,采用線性掃描伏安法(LSV)研究了Li2S在不同電極上的氧化行為,如圖3h所示。與原始的相比,Co-MnO@CF大大降低了初始電位(從?0.416到?0.581V),提高了電流響應。如圖3i所示,含有Co-MnO@CF的電極提供了最低的Tafel梯度,為0.144V dec?1,表明其能夠提高電子遷移能力,提高Li2S的氧化動力學。同樣,Co@CF比MnO@CF具有更低的初始電位和Tafel梯度,表現出優越的反應動力學。
圖3. (a) S/CF、S/Co@CF、S/MnO@CF和S/Co-MnO@CF正極在0.1 mV?1處的CV曲線;(b)根據S/CF、S/Co@CF、S/MnO@CF和S/Co-MnO@CF正極的多速率CV曲線計算出的峰值A、B和C處的I×v0.5值;(c)CF、Co@CF、MnO@CF和Co-MnO@CF電極的Li2S6對稱電池的CV曲線;(d)CF、(e)Co@CF、(f)MnO@CF和(g)Co-MnO電極在2.05 V時Li2S成核的靜電位曲線;(h)LSV圖和(i)對應的四種類型電極上Li2S氧化的Tafel圖。
如前所述,Co在多硫化物轉化反應中表現出比MnO更優越的催化性能,而雙組分催化劑則表現出最有效的整體動力學增強。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性能的提高源于Co和MnO之間的協同效應,其中MnO促進了LiPSs的吸附。為了進一步研究吸附行為,在恒流循環過程中對負極進行了原位拉曼分析(圖4)。在開路電壓下,在任何電池中均未檢測到活性物質或LiPSs對應的信號。對于采用S/CF正極的電池,當釋放到2.3 V的平臺時,S8 2?(215 cm?1)和S6 2?(399 cm?1)在拉曼光譜中出現峰。然后,S4 2?(200和443 cm?1)和S6 2?的解離產物(─S3?,533 cm?1)出現在2.1 V的平臺上。
在1.6~2.6V的充電過程中,LiPSs的峰值強度和位置保持不變,說明裸CF遭受了活性物質的不可逆損失,最終導致正極容量的顯著衰減。對于具有S/Co@CF正極的電池,在放電過程中出現較弱的LiPS峰,并在充電過程中逐漸減弱,這說明Co的吸附能力可以緩解硫化物穿梭的吸附。而對于S/MnO@CF,則僅出現了較弱的S6 2?及其解離產物峰,這可能與LiPSs對MnO有較強的吸附傾向有關。最后,盡管S/Co─MnO@CF電池的吸附能力稍弱,但它表現出與S/MnO@CF相似的行為。因此,可以推測,在Co存在的情況下,盡管S/Co─MnO@CF中MnO的含量僅為S/MnO@CF的一半,但反應中的LiPSs可迅速轉化為硫化鋰,從而有效減少LiPSs的形成和穿梭劑量。總之,MnO和Co的聯合作用可以提高正極的催化和吸附性能。
圖4. 在電流密度為0.2C的情況下,S/CF、S/Co@CF、S/MnO@CF和S/Co-MnO@ CF正極的Li-S電池的原位拉曼光譜。
然后,通過恒流循環試驗評價了各種催化劑的電催化性能。如圖5a所示,S/Co─MnO@CF正極在1C下提供的793 mAh g?1的初始容量高于S/CF(615 mAh g?1),S/Co@CF(725 mAh g?1),和S/MnO@CF(691 mAh g?1),此外,經過400次循環后,S/Co─MnO@CF的容量保留率為76.9%,對應于每個周期的衰減率為0.058%,這也顯著優于S/CF(0.18%)、S/Co@CF(0.093%)和S/MnO@CF(0.12%)。S/Co@CF正極的容量在循環過程中逐漸下降,表明在轉化反應中反應物的持續損失,這可能是由于LiPSs在Co。相比之下,S/MnO@CF正極的比容量在初始循環中顯著下降,并在200次循環后穩定下來??梢酝茰y,緩慢的反應動力學可能導致了循環初期長鏈LiPSs的過度積累,導致了MnO上活性位點的飽和。因此,這些LiPSs將不可避免地穿梭到負極,導致容量損失。在消耗了多余的LiPSs后,剩余的LiPSs可以在MnO@CF上進行可逆轉換。
為了獲得更多關于活性物質在正電化學過程中的轉化反應的信息,我們研究了恒流充放電過程的比容量-電壓分布圖(圖5b)。S/Co─MnO@CF正極在充放電期間的過電位(ΔV)最低(146 mV),表現出其優越的動力學特性。電化學阻抗譜(EIS)的四個正極100循環(圖5c)表明,S/Co─MnO@CF正極最小的Rct和最大的斜率,表明Co和MnO共同加速電荷的轉移在電極表面,促進離子擴散過程。
在從0.5C到4C的不同倍率下,進一步評估了正極的速率性能(圖5d),S/Co─MnO@CF的電池比其他電池在0.5C、1C、2C和4C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分別為904、821、764和707mAh g?1)。Co-MnO的高電催化能力和LiPS吸附能力協同加速了LiPSs的高速率轉化反應,有效地錨定LiPSs并減少電池的過電位。此外,與最近的文獻(如圖5e所示)進行比較后發現,S/Co─MnO@CF正極的速率性能優于具有類似過渡金屬或催化劑的材料。
對于商用鋰離子電池,硫負荷密度也是一個關鍵參數。通常,實驗室制備的Li-S電池具有低面積負荷和高電解質/硫比(E/S,μL mg?1),這遠遠低于商業上需要的能量密度。因此,我們制備了具有較高面積負荷(5.6mmcm?2)的S/Co─MnO@CF正極,E/S比控制為8。如圖5f所示,在0.2C時,它的初始比面積容量為4.98 mAh cm?2,經過100個循環后,可以分別實現70.0%的容量保留,對應于每個循環的衰落率為0.3%。為了進一步證明S/Co─MnO@CF正極在實際使用中的潛力,驗證軟包電池與≈200μm厚的鋰負極組裝并進行測試(圖5g)。基于S/Co─MnO@CF的柔性Li-S袋電池在彎曲180°時,初始放電容量為899 mAh g?1,在0.2C下進行100次循環后,容量保留率為67.4%。此外,我們還對與高溫超導技術相關的能源消耗進行了評估,并對電極中過渡金屬的可行性進行了經濟分析。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上循環策略降低了能量消耗,同時在所獲得的電極中實現了更高的過渡金屬利用率。這些結果表明,S/Co─MnO@CF正極在未來的便攜式電子產品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圖5. S/CF、S/Co@CF、S/MnO@CF和S/Co-MnO@CF正極的電化學性能。(a) 在1C下的循環性能;(b)第一次循環的恒流充放電曲線;(c)在1C下進行100個循環后的EIS譜;(d)倍率性能的比較;(e)S/Co─MnO@CF正極的放電容量與其他類似材料的比較。(f) S/Co─MnO@CF正極在5.6 mg cm?2下的循環性能;(g)S/Co─MnO@CF軟包電池在0.2C 2.0mg cm?2下彎曲180°后的循環性能。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們開發了一種高溫熱沖擊法,將鋰離子電池中的廢正極轉化為鋰硫電池的Co-MnO催化劑。原位表征證實,Co催化劑有助于降低Li+擴散屏障,增強LiPSs的反應動力學,MnO催化劑與LiPSs提供強錨定位,增強分子錨定相互作用。結果表明,S/Co─MnO@CF正極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在1C的400次循環中,低容量衰減率為0.058%,在5.6 mg cm?2的硫負載下,實現了面積容量為3.46 mAh cm?2的100次穩定循環性能,展示了其在高能鋰硫電池中的潛力。該策略為鋰離子電池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為Ni-Co-Mn三元材料等廢正極的重復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審核編輯:劉清
-
正極材料
+關注
關注
4文章
315瀏覽量
18490 -
DFT
+關注
關注
2文章
224瀏覽量
22681 -
鋰硫電池
+關注
關注
7文章
96瀏覽量
13609 -
電池放電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瀏覽量
10133 -
拉曼光譜
+關注
關注
0文章
83瀏覽量
2725
原文標題:北京大學潘鋒、楊盧奕教授:將廢正極材料升級為高穩定性鋰硫電池的雙功能催化劑!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