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我們通過專業醫師的標定,篩出幾例有風險的嬰兒,隨后便通過醫生緊急聯系到嬰兒父母,建議他們去上級醫院做全面檢查。在這一刻,我們真正感到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提及自己最近參與的一項研究,讓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張森浩博士和鮑本坤博士至今覺得非常有意義感。
近日,他和合作者聯合造出一種柔性稀疏傳感器網絡系統,能在嬰兒不安運動的評估中,實現超高準確率的自動分類。
目前,該團隊與臨床醫院開展的實驗結果表明:這項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進行大規模新生兒腦癱風險的快速篩查。
若干年內,這項技術將能推廣至更多地區,成為一種類似于“疫苗”的新生兒必查項。
(來源:Advanced Science)
由于本次技術具備低成本、低資源依賴性的特點,因此即使在中西部等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地區仍然可以有效運行,預計將會極大促進我國婦幼健康領域的發展。
“尤其是如果能在低醫療水平地區進行普及,盡早地對新生兒的神經發育、行為習慣進行篩查、干預與康復,就能更好地減輕家庭的負擔,想到這里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都很值得。”張森浩說。
(來源:Advanced Science)
日前,相關論文以《用于新生兒不安運動自動早期評估的柔性智能稀疏傳感器網絡》(Intelligence Sparse Sensor Network for Automatic Early Evaluation of General Movements in Infants)為題發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的鮑本坤博士和張森浩博士是共同一作。
張森浩、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的楊洪波研究員和成賢鍇研究員、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程寰宇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據介紹,新生兒腦癱篩查一直是臨床研究比較關注的領域。
但是,此前臨床進行評估的方法,主要依賴有經驗的專業醫生,通過觀察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內的自主運動模式,來評估其是否具有腦癱的風險,進而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通過對新生兒自主運動來實現神經發育評估,具備一定的便捷性、以及潛在的大規模普篩價值。
但是,專業醫生數量的缺失,限制了它的進一步推廣,尤其是在低水平醫療資源地區的推廣。
張森浩表示:“本次課題來源于我們所的成賢鍇研究員、楊洪波研究員與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參與的醫工結合項目。”
這一項目旨在推進一批有潛力的一線醫工融合與交叉項目,以解決臨床中的痛點、難點問題,而本次項目很幸運地獲得了支持。
一開始,課題組在可穿戴方式、數據穩定性上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在楊洪波研究員的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的支持下,張森浩于2020年開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程寰宇教授課題組,參加聯合博士培養。
期間,他們共同討論之后認為:使用柔性化的結構、以及使用材料設計類方法,應該更加適用于這種臨床應用場景。
張森浩說:“因此我們與PSU團隊一起開始了本次研究,在程寰宇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開始設計結構和材料,并針對組網方式、組網穩定性等加以優化。”
據了解,此前研究大多通過“視頻法”進行捕捉運動,然后進行數字化。
但是,這種方式無法保障隱私,而且動作識別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大量的背景噪聲會讓數據量變得極為龐大,限制了在臨床上發展。
基于此,課題組設想:是否可以通過直接的運動信息采集,來完成新生兒動作數字化?
考慮到新生兒皮膚的脆弱性,他們通過“島-橋”結構完成了傳感節點的柔性化設計。同時,高生物兼容性材料的使用,讓新生兒的皮膚安全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為了不讓傳感器的佩戴影響新生兒的自主運動,需要盡可能地減少傳感節點的數量。
通過算法優化等手段,他們只在新生兒四肢、以及頭部累計5處進行傳感器的布置,并通過低功耗藍牙實現稀疏傳感網絡的構建。
(來源:Advanced Science)
等到系統設計穩定之后,他們開始啟動臨床論證研究。在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市兒童醫院、山西省曲沃縣中醫醫院的支持下,他們順利獲得一批臨床數據。
初步分析數據之后,他們發現在時域、頻域上,有/無風險兒童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區別。但是,仍然沒有一個直接的閾值能被作為劃分標準。
具體來說,他們發現依賴傳統的分類方法,無法很好地實現高準確率的篩查,于是開始使用機器學習來構建分類模型。
不過,整體模型又不能過于龐大,不然算力需求就會增加,以至于無法向低醫療水平地區投放。
所以,打造盡可能輕量化、小型化的分類模型,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同時,他們也不希望所打造的算法是一個“黑盒子”算法。
所以,研究人員盡可能地從臨床醫生的診斷標準出發,去歸納特征值的提取。
同時,針對所得到的特征值,按照相關性程度進行排序,借此甄別那些對分類更加有效的特征值,并確保這些特征值能得到臨床解釋。
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降低特征值的維度,從而打造輕量化的算法模型。
構建模型的過程中,考慮到必須盡可能少地占用算力資源,因此該團隊的鮑本坤博士從特征維度的降維、算法冗余性方面進行優化,以便獲得高準確率的小型算法模型。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之下,他們成功研發了所需要的分類模型。而且,隨著數據量的增加,這種數據處理的方式也能得到優化,從而實現更加輕量化、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分類算法。
考慮到在低水平醫療資源地區的應用推廣,必須得開發低成本的硬件系統、以及易部署的小型化自動識別算法。
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整個系統的成本低于500元。同時,課題組通過降低特征值的數量,以及采用邏輯回歸算法,在99.9%高識別率的前提之下,實現了最小模型的搭建。
另據悉,這種柔性生理傳感網絡不僅能用于新生兒不安運動檢測,同時也能實現更多生理信息的獲取,從而用于其他臨床方面。
例如,通過加速度計可以采集心率、呼吸率等信息,同時可以采集吞咽能力、活動能力等,從而在ICU重癥監護室中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對于新生兒腦癱的快速篩查,不安運動監測主要適用于20周以內的新生兒。
對于年齡更大的、已經可以爬行的嬰兒,他們也正在開展爬行行為與腦癱的分析,以便能夠服務于年齡更大一些的嬰兒,從而針對其神經發育能力進行評估。
在應用方面,他們也在正在積極與中西部一些地方婦幼保健站展開聯系,力爭更好地推廣本次系統。
同時,他們也正在積極嘗試是否可以實現無電池的傳感系統的構建。
假如可以利用射頻進行無線供能,就能通過去除電池模塊的方式,進一步降低傳感器的重量,從而減少佩戴傳感器對于新生兒自發運動的影響。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377瀏覽量
132409 -
柔性傳感器
+關注
關注
1文章
85瀏覽量
3876
原文標題:柔性智能稀疏傳感器網絡,用于新生兒不安運動評估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