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富,先修路,在數字世界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智慧城市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做好數字化智慧城市,要先有一張足夠智能的網絡。因此,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智能化的前提條件。
江蘇昆山,素有“水韻江南”的美譽,這里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同時也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首。在市域面積931平方公里上,昆山承載著超300萬的人口和相應的公共配套,面臨著遠超同類城市的經濟體量和治理壓力,亟需用數字化網絡為高質量城市發展賦能 “加速度”。
為加速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昆山市聯合華為打造市域IPv6+物聯專網,為昆山數字城市業務承擔起網絡樞紐的作用,建立起政務到社會面數據匯合的橋梁,全方位、有效地應對當前政務業務的快速發展。
擁抱IPv6+ 打造下一代互聯網
在傳統城市物聯感知網絡建設中,智慧城市面臨著碎片化、數據采集難、安全問題與管理復雜等挑戰,阻礙行業物聯網規模化發展。同時,不同單位建設各自的專網來實現相關物聯、視頻等數據的傳輸,導致資源冗余建設、整體效率低下等問題,從全市管理層面來看,缺少統一物聯專網接入規范與標準,出現問題定界難,運維管理不統一等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的覆蓋范圍變大,原有網絡邊界的安全防護已不能適應現有需求。昆山市政府急需一個可以滿足統籌規劃、統一建設、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共享的網絡方案,基于政府需求,華為打造IPv6+物聯專網方案,為昆山數字政府筑基聯接底座,全面提升網絡服務水平,為數字昆山建設的各類政務系統提供高速、安全、穩定的網絡環境。
下一代物聯感知網通過統一的頂層設計及網絡規劃,實現縱向應用網絡、物聯終端分層解耦。在邊緣側,形成感知接入標準化;在網絡層,利用IPv6+技術實現多業務融合承載,做到回傳承載集約化;在平臺層,利用統一的城市物聯感知平臺,實現聯接平臺統管化。
IPv6+能夠提供網絡切片、自動化及安全能力,使能萬物互聯、跨域互通。基于“IPv6+”重構物聯感知網,能解決行業物聯網發展難題,夯實行業數字化聯接底座。在此方面,昆山市先行先試,以社會面視頻網絡為基礎,整合各單位相關傳輸專網,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同時,極大提高網絡的傳輸能力、穩定性和可擴展性,為全市各區鎮各部門提供集約、統一運行的物聯設備網絡運行環境支撐。
先行先試探索高質量IPv6+物聯網絡
基于IPv6技術和業務需求“雙輪驅動”,昆山采用IPv6+打造昆山集約建設、全面覆蓋、保障有力、運維簡單的可滿足未來5-10年的城域傳輸網網絡規劃。整張網以SRv6為主要技術承載主體,SDN技術為整網控制運維大腦,采用最先進的網絡連接,打造整個智慧城市底座,并逐步基于SDN技術實現未來業務切片、IFIT隨流檢測等技術應用:
一網通達:實現全網絡互通共享
通過物聯專網整合全市各單位建設的各類專網,超寬聯接,有效升級辦公體驗;超融合數據中心網絡構建,實現全市視頻、物聯數據的共享互通,充分釋放普惠算力,保障端到端業務體驗。
一網多用:加速專網高效整合
通過物聯專網進一步制定接入的規范標準,實現了對業務的標準化監管,并通過物聯專網分離視頻網流量、電子政務流量,減少老網絡負擔,并基于SRv6最新網絡技術,達到網絡傳輸的全路徑自動化。
一體安全:保障數據全局防護
物聯專網通過在城域網匯聚側設置統一的接入認證,全面提升網絡安全的感知、防御、應對、處理等全方面能力,對邊界進行有效的安全防范,采取智能分析可分鐘級處理安全威脅,實現全網安全統一加固和高階防護。
昆山借助市域IPv6+物聯專網已完成城市統一管理運營平臺建設,搭建起新一代物聯城域網平面建設,完成了鄉鎮物聯接入側設備上行與現有政務外網連接,實現與市級政務網的通信。物聯網平臺預警、聯動處置等功能,已連接感知設備近7萬臺,視頻近32萬路。通過逐步整合現有社會面專網資源,并將現有物聯接入資源遷移對接到新的物聯城域網上,實現電子政務、公共安全、多個運營商和新的物聯專網城域網的對接。
如今,市域IPv6+物聯網作為一種新型城市的網絡建設技術底座,已經在市縣中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尤其在智慧城市持續深入推進的今天,各種智慧應用層出不窮,正在給底層網絡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而借助市域IPv6+物聯網的建設,則可以更好地滿足智慧城市建設需要。
未來,華為將繼續與昆山攜手合作,優化城市IPv6+物聯專網,讓城市運行更穩定,更高效,更智能,共創智慧城市新時代,打造智慧城市新標桿。
審核編輯:劉清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308瀏覽量
251186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3文章
44275瀏覽量
371258 -
SDN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瀏覽量
9646
原文標題:數通365案例 | 昆山物聯網,攜手華為建設萬物互聯的城市IPv6+專網
文章出處:【微信號:Huawei_Fixed,微信公眾號:華為數據通信】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