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巖
編輯:彩云
國內大模型公司獨角獸,當紅炸子雞月之暗面又一次收獲了大額融資。
8月6日,據報道,月之暗面完成了全新一輪的融資,價值3億多美元。此輪融資過后,月之暗面的估值將推高至33億美元,約合236億人民幣,一舉躍過“200億門檻”。
有意思的是,獲得新融資的不僅僅有月之暗面,最近幾個月,儼然成為了各個大模型公司的“融資時刻”:7月25日,百川智能完成了50億人民幣的A2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00億人民幣;5月31日,智譜AI完成4億美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30億美元,約210億人民幣。
騰訊阿里玩起“蘿卜蹲”,先后成為月之暗面最大金主。
據權威信息,本次月之暗面收獲的3億多美元,主要由騰訊參投。而在早些時候,包括阿里,騰訊在內的諸多知名公司都對月之暗面進行過投資。
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AIGC公司,其發展速度異常迅猛,僅在成立7個月后就推出了全球首個支持輸入20萬漢字的智能助手產品Kimi。目前,Kimi已經躋身國內AI應用第一梯隊,贏得了眾多用戶的青睞。
創始人楊植麟畢業于清華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目前是清華大學的助理教授。2023年6月,在硅谷極具影響力的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中,楊植麟被列入“中國OpenAI”的五個候選之一。
除了楊植麟本人,公司的核心成員也多出身清華。他們參與了 Google Gemini,Google Bard,盤古NLP,悟道等多個大模型的研發,多項核心技術被Google PaLM,Meta LLaMa,Stable Diffusion等主流產品采用。
天眼查顯示,月之暗面在2023年6月首次獲得天使輪融資,價值超2億美元,投資機構包括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彼時估值為3億美元;同年7月,公司獲美團龍珠,藍馳創投等資方投資的A輪融資。
2024年2月,月之暗面斬獲超10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小紅書,阿里巴巴,諸多老股東也選擇跟投。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的這筆融資是自ChatGPT出現至今,中國大模型初創公司拿到的最大單輪融資,此舉也讓月之暗面的估值躍至25億美元。
如今,騰訊豪氣出手,使得月之暗面的身價和估值又一次來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月之暗面收獲今年2月份那筆最大單輪融資時,就有投資人在社交媒體透露,此輪融資中絕大部分資金都來自于阿里——在8億美元融資額中,阿里出了7.9億美元。如今,月之暗面又獲得了來自騰訊的超3億美元融資。可謂阿里投,阿里投完騰訊投...兩大巨頭輪番上演“蘿卜蹲”,足以彰顯月之暗面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強勁的市場潛力。
國內AI“四小龍”公司相繼獲得大量融資,紛紛躋身超級獨角獸之列...
如今AI領域,特別是大模型賽道的發展速度異常迅速。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有些公司,昨天還只是個剛剛起步的初創公司,卻能在今天一舉成為實力強勁的獨角獸公司。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邁入“200億元”不僅僅是月之暗面。國內的“AI四小龍”,除了月之暗面以外,百川智能已經完成了50億人民幣的A2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00億人民幣;智譜AI完成了4億美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30億美元,約21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月之暗面,百川智能與智譜AI,這“AI四小龍”之中的3個,國內top 3的基座大模型獨角獸,分別在兩個月內先后加入“200億”俱樂部。如今,僅僅剩下MiniMax,還差臨門一腳(戰略融資后估值達到25億美元,約175億人民幣),其未來也是指日可待。
通過天眼查的信息,我們發現,阿里和騰訊將“AI四小龍”都投資了一遍,是這股AI投資熱潮中的中堅力量。
究其原因,是因為阿里,騰訊一類的巨頭公司極其看好AI領域的發展速度以及未來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也就使“AI四小龍”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寵兒。而大廠瘋狂撒幣,也是在對未來市場布局考量過后所做出的決定,通過投資“AI四小龍”,大廠可以在AI領域占據有利地位,同時通過與這些創新企業的合作,加速自身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創新。
“互聯網戰投”的廝殺日趨白熱化,200億估值是成就,也是陷阱。
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經發現了,互聯網大廠是這一波大模型創業潮中的絕對主力。在阿里,騰訊,美團,小紅書的投資攻勢下,一個又一個AI獨角獸橫空出世。有意思的是,字節跳動算是這一波投資潮中較為謹慎和克制的那一個。這或許因為字節本身也研究大模型,所以大概率不會出手底座大模型。
在大家齊心合力砸錢的態勢下,國內的AI獨角獸們很快獲得了“200億估值”的成就,但從就某種程度上說,“200億”是成就,也是陷阱。
在一些有經驗且權威的投資人看來,創業公司的發展有以下幾個關鍵性的節點:
當估值達到10億美元時,意味著其達到了獨角獸公司的準入門檻,創業公司開始嶄露頭角,扭轉成賣方市場;
當估值達到30億美元,意味著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達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估值更多體現出的,是對未來發展的預期;
當估值超過30億美元時,創業公司就務必承擔起更多的使命:展示出可行且高效的商業模式,同時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優化自己的商業模式,以實現持續的盈利和增長。
通俗來說,在“200億元”到來之前,創業公司都可以靠投資活著,但是在此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投資者會對創業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會對其創始團隊,商業模式,生態模式等方面的內容提出全新的挑戰。因此,“200億”常常被視作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分水嶺——要么起飛,要么跌落。
躋身“200億元”的隊列后,資本就要期待回報了,在這種情況下,初創企業要面臨難以想象的激烈競爭和巨大壓力:用戶規模增速放緩,技術成本過高,盈利模式不過關,諸如此類種種。一旦創業公司不賺錢,或者是讓它的投資者認為其“不可能賺到錢”,這家公司就有了原罪。
反觀如今這些邁入“200億元”的“AI四小龍”,至少要在未來的2到3年里,創造出2億的利潤,才能算是合格過關。但就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一家大模型創業公司有可見的盈利模式。有的投資人的觀點不算好聽,但卻一針見血,“現在這四家可能都到了200億,但很有可能明后年有一家就歸零了,所以沒有任何意義”。
毫無疑問,對于如今這些AI獨角獸而言,“200億元”是一道門檻。這其中有幾家公司能一躍而過,迎來下一個高光時刻,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2024年的比拼,才剛剛開始。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106瀏覽量
268399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45瀏覽量
237535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22瀏覽量
24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