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按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用來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或更廣泛來講—電磁波的器件"。例如,在無線通信系統中,天線被用于發射與接收射頻與微波波段的電磁波。而在我們的智能手機中,就有內置的平面倒F天線(PIFA),用于接收和輻射射頻波段在2.4GHz和5GHz的電磁波信號。
由于天線對電磁波的調控作用服從經典電磁學的基礎方程,也即麥克斯韋方程(Maxwell's Equations),而麥克斯韋方程在形式上具有頻率(波長)不變性,也就是說,麥克斯韋方程組并沒有限制天線的工作波長。因此,在射頻波段電磁天線的諸多功能(例如頻率選擇表面,相控陣雷達等),邏輯上也可以在光頻段實現。
上圖可知麥克斯韋方程組在從無線電波到紫外光的整個電磁波譜范圍都是成立的。
從尺度上來看,天線的工作波長λ與天線尺度L是線性相關的。以最簡單的1/2波長偶極子天線(dipole antenna)為例,它由兩根1/4波長單極子天線(monopole antenna)組成,其長度是工作波長λ的一半。對于工作900MHz的射頻天線,其長度為估算為 L = λ / 2= (3e8 m/s / 900e6 /s) /2 = 0.167m。而工作波長在可見光的天線,其長度估算為 L = λ /(2n),這里n為天線所處的介質環境的折射率。對于工作波長為680nm(紅光)的光學天線,假設其制備襯底為硅,則L = λ / (2n)= 680 nm / 2 / 3.4 = 100 nm。可見,對光學天線(光頻段電磁天線)的研究,首先要解決的是要能實驗制備與光波長尺度可比擬,乃至比光波長尺度還要小的微納結構。
光學天線
近年來,隨著以電子束刻蝕(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和聚焦離子束刻蝕(Focused Ion Beam Lithography)為代表的“至頂向下”式納米加工技術的日趨成熟,大規模加工納米尺度的金屬與介質結構成為可能,光頻段電磁天線(簡稱光學天線)的研究也隨之成為研究熱點。
電子束曝光
對光學天線的研究很廣泛,這里只做大致的梳理與分類,以拋磚引玉。
1. 亞波長尺度的光場聚焦:與射頻波段的偶極子天線相類比,光學天線可以將自由空間中的光頻電磁波匯聚于天線表面亞波長尺度的空間內,極大提高了光子的態密度,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突破衍射極限,并增強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light-matterinteraction)。
2. 光吸收與光熱轉換:制備光學天線的材料與制備微波波段電磁天線的材料一樣,可以是金,銀,鋁,銅等常見金屬。然而,金屬材料在光頻段已經不再像微波波段那樣可以等效為完純導體,而是對電磁波具有巨大損耗,也即材料折射率的虛部相對實部不再是無窮大。這一特性使得光學天線對光的損耗增大,可以用作光學吸收器(absorber)。而光學天線吸收的光能最后被轉化成熱能,體現為溫度的上升。該特性被用于熱紅外探測器,太陽能(thermal photovoltaic),以及腫瘤的治療。
3. 光學濾波,偏振選擇與相位操控:當光學天線被制備成陣列,又有了諸多新奇而有趣的特性。前面說過,在微波波段,有頻率選擇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和相控陣雷達(Phased Array Antenna)的概念。而在光頻段,同樣可以利用光學天線陣列實現光波的濾波,偏振選擇,以及相位操控。例如,最新一期的science封面文章,就是利用基于光學天線陣列(Nanoantenna array)的光學超表面(Metasurface),對平面圓偏振光各點的相位進行調控,從而實現可見光波段的超薄平面式成像透鏡。可見,經過巧妙設計的光學天線及其陣列,有望將傳統光學元件(濾光片,偏振片,成像透鏡等等)的諸多功能壓縮至光學薄膜的厚度上加以實現,也即平面光學元件(FlatOptics)。
目前光學天線是科研界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角度與應用場合也較為廣泛,各種基于光學天線的新研究領域層出不窮。下面用一張圖概括光學天線:
-
天線
+關注
關注
68文章
3182瀏覽量
140707 -
電磁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443瀏覽量
53745
原文標題:一文讀懂光學天線
文章出處:【微信號:mwrfnet,微信公眾號:微波射頻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