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動力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未來充滿期待!但技術的變革對社會特別是就業方面將會帶來劇烈的沖擊。未來的就業市場將會如何?職業的更替和新生將會如何?麥肯錫的這份報告將會為我們展示詳盡的圖景。
技術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希望,從自動駕駛汽車到醫學影像AI,從用戶推薦系統到個性化定制服務,這一切的技術在促進生產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技術進步不得不面臨的挑戰和時代陣痛,一系列人類工作必然會被自動化取代,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將會是我們社會面的主要課題。
麥肯錫的報告研究了多個行業的工作性質和技術的發展狀況,詳細闡述了在2030年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報告發現勞動力市場將會發生巨大的變遷,從勞動技能到薪資水平,將會比歷史上的農業向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變遷來的更為洶涌。報告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自動化將為就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2.新的就業場景將會源于何處?
3.未來工作機會的供給量是否充足?
4.自動化對于勞動技能和薪酬意味著什么?
5.我們將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勞動力大轉移?
1.自動化對就業帶來的影響
先前的研究表明,目前的技術理論上可以代替一半的人類有償工作,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大約5%的可以完全被自動化技術代替。然而事實上其實有60%的職業(至少1/3)面臨著被技術替代的可能性,這意味著大量的行業和工作者面臨著重新擇業的挑戰。
雖然技術的可行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自動化的進程和波及范圍,包括研發和部署的費用、勞動力市場狀況、自動化帶來的資本增益以及監管和社會的接受度等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報告指出到2030年,依據行業的不同將會有0~30%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這取決于自動化的速度的幅度。同時不同的國家結果大不相同,這也反應了目前各國的勞動力現狀和薪資水平。
自動化對不同行業的潛在影響各不相同。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在固定場景中的物理操作,包括機械加工、準備快餐等等。
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同樣也是兩個能被機器很好完成的領域,這使得一大類的工作面臨著替代,包括抵押貸款審核、輔助的法律工作、會計和辦公室行政工作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行業會被自動化代替,但就業率并不會下降,因為這些行業中將會有新的工作等待著人們完成。
對于管理人員、應用技術專家和社會工作者來說,自動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很小,因為這些領域機器的能力還遠達不到人類的水平。
2.新的工作將會在哪些場景中出現?
將要被自動化替代的工作可以很容易的識別出來,但新的工作機會卻因為行業和區域的不同而各異。這份報告中預測了在自動化下會出現的新工作機會,通過目前的投資和發展趨勢來對各地進行預測。
收入和消費增加(新興經濟體尤其明顯)報告估計全球范圍內在2015-2030年間將會有23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長,而這主要來自于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群體。這一消費增加的趨勢不僅會影響消費進口國家,同樣影響著消費出口的國家。預計全球范圍內會新增2.5-2.8億與消費品增長相關的工作機會,同時還會有5000-8000萬的工作需求會來源于高水平教育和醫療方面的發展。
老齡化社會全球范圍內的老齡化程度加劇將會帶來消費模式的變化,特別是在健康和個人護理等層面上的消費增加,這將創造一大批的就業崗位,包括醫護人員和健康專家、家庭保健、急救和個人為健康服務等。全球范圍內預計將新增5000萬到8500萬相關的工作機會。
技術的研發和部署與新技術的研發和部署相關的工作同樣也會增加。技術方面的投入將會增加50%以上,其中一半將會集中于信息產業。從業人員將會少于健康和建筑業,但薪資將會更高。這一領域將會新增2000萬到5000萬個就業崗位。根據對于目前趨勢的觀察和分析,報告同時指出了未來在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層面上將會產生新工作的方面。
基礎設施和建筑方面的投資為了彌補基礎設施和住房短缺,建筑業和基建將會有更多的勞動需求。預計將會有8000萬的新增崗位,如果保持目前的投資增速將會產生2億的就業市場,包括建筑師、工程師、電功、木工和手藝人,同時也包括建筑工人。
在可再生能源、高能效和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在可再生能源、能效技術和緩解溫室效應方面的投資將會拉動一系列就業需求,包括制造業、建筑業和安裝施工行業。將會產生1000-2000萬的新增就業機會。
家政工作的市場化未來將目前無薪的家務等工作進行市場化發展。目前在發達國家這一普遍的趨勢使得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提高,同時加速了這一趨勢。預計將會有5000-9000萬就業機會,包括幼兒早教和家庭雜物等工作。
綜上所述,在自動化浪潮下將持續增加的工作需求來自于以下一些方面:
健康護理專業技能;
工程師、科學家、分析師和高級會計師;
IT和技術專家;
很難被機器代替的高級管理人員;
教育人員,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兒童教育
創造性工作,包括藝術家,演員等;
建筑業,基建和房屋;
復雜環境中的手工和服務業。
根據中位數預計全球范圍內到2030年將會有4-8億人在自動化中失去工作,新的工作同時也會不斷出現。但人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適應新的工作,在所有失業人群中預計會有0.75到3.75億人將接受新的技能培訓以獲取新的工作。
3.未來會有足夠的工作嗎?
人們日益擔心著未來是否會有足夠的工作機會,但歷史經驗表明勞動力市場可以適應技術突變帶來的變化,只不過在薪酬水平上產生了影響。
報告從兩個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基于自動化和新工作需求的有限變量模型;另一個則從宏觀經濟模型與動力學因素的相互作用出發進行研究。
如果歷史可依的話,預計在2030年將會有8-9%的新工作在新行業被創造出來。分析表明只要保證足夠的經濟增長率和投資水平,就業就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
而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是如何保證轉換行業的勞動力得到必要的職業培訓和支持保障,如果國家處理不好將會造成失業率上升和經濟衰退。
同時新工作出現的幅度和收到自動化的影響因國家而異,主要取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薪酬水平。高薪資水平使得自動化的需求旺盛,然而低工資水平國家也同樣會被影響。如果企業利用自動化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產量同樣也會降低勞動力的需求
需求增長。經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源泉,經濟增長緩慢或者停滯那么新增工作機會就少。而經濟增長強勁、生產力和創新發達的國家將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人口結構。像印度一樣勞動力迅速增長的國家將會享受到人口紅利助推GDP的增長。如果像日本一樣,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則GDP增速會下降,只能通過生產力提高來促進經濟。
經濟成分。自動化的潛力會折射出國家的經濟結構和每一個經濟部門的就業崗位。例如具有高度自動化潛力的日本,在制造業的自動化程度將會比美國高出很多。
自動化將會從各方面影響不同國家的發展。前述的四個方面展望了不同國家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例如富裕的日本將會在2030年迎來經濟減緩,并面臨著新就業乏力和大部分工作將被自動化替代的現實(主要源于高薪資和經濟結構)。
2030年,自動化對各國的影響影響隨收入水平、薪資比率、人口統計和產業結構的統計變化圖,圖示中國將受到的影響。
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力也將減少四百萬人。鑒于未來會不斷進步的趨勢,以及會有很多我們今天還無法想象的新崗位的出現,預計日本的就業大致可以趨于平衡。
到2030年,美國和德國也可能面臨大量因自動化而消失的勞動力,但是他們預計由此創造出的新就業機將會更高。隨著美國勞動力隊伍不斷壯大,創新也將帶動新型職業和工作的大致平衡。而德國的勞動力到2030年將減少300萬人,即使完全如趨勢線所示,勞動力的需求也是足夠多的。
另一個極端則是印度:一個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未來15年內自動化潛力相對來講是有限的,反映出了它的低工資率。但我們的分析發現,印度大部分職業類別仍預計會增長,這反映了其強勁的經濟擴張潛力。不過到2030年,印度的勞動力預計將增長到1.38億,約占30%。印度可以創造足夠的新工作崗位來抵消自動化的影響,并通過在升級方案中進行投資來雇用這些新入場的勞動力。
中國和墨西哥的工資高于印度,因此可能會看到更多的自動化。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強勁增長,勞動力也將減少。像德國一樣,未來中國的問題可能是工人短缺。而墨西哥未來經濟擴張的預期速度較為緩和,而且可以從增加就業的就業機會和新職業的創新以及充分利用勞動力的規劃中獲益。
為了避免失業率上升,失業工人需要迅速重新就業。
為了模擬自動化對整體就業和工資的影響,我們使用了可以兼顧自動化和動態交互的經濟影響的一般均衡模型。自動化對經濟的影響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潛在的勞動力流失上。但是自動化也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只有這樣做時才采用自動化,使他們能夠用相同或更少的投入——材料、能源和勞動力投入等生產更多或更高質量的產出。第三個影響是自動化提高了對經濟的投資,縮短了GDP的短期增長。我們對這三種效果分別進行了建模。根據歷史數據,我們也為失業人員找到新工作的速度創造了不同的情景。
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情況下,我們報告的六個重點國家: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國到2030年都有可能達到或接近充分就業。這個模型也說明了快速重新雇用失業工人的重要性。如果失業工人能夠在一年內重新就業,我們的模型顯示了自動化將會提升整體經濟:在短期和長期內,充分就業是保持不變的,工資增長比基準模型更快,生產率也更高。
然而,在一些流離失所的工人需要多年才能找到新工作的情況下,中短期失業率則會上升。勞動力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調整,失業率下降,但平均工資增長放緩。在這些情況下,2030年的平均工資最終將低于基準模型,這可能會抑制總需求和長期增長。
4.自動化對于個人技能和工資意味著什么?
總的來說,目前日益增長的職業教育需求是比那些因自動化而失業的職業更高。在發達經濟體中,目前只有需要中等或更低的教育的職業會從自動化中看到凈衰退,而那些需要大學學位和更高學歷的職業也在增長。
在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我們發現所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大的需求都在增加,需要中等教育的職業新增就業人數最多,但就業崗位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目前需要大學或高等學歷的職業。
未來的員工將花更多的時間在那些機器不太有能力的活動上,比如管理人員、應用專業知識和與他人交流。他們將花費更少的時間在可預測的物理活動上,比如收集和處理數據,這些方面機器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能力。所以人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也會改變,需要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更高級的認知能力,比如邏輯推理和創造力。
我們的分析顯示,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大部分就業增長將處于工資分配的高端職位。目前工資水平較低的一些職業,如護理助理和助教,也將增加,而廣泛的中等收入職業將會有最大的就業下降。
收入兩極分化可能仍會繼續下去。政策的選擇,如增加對基礎設施、建筑和能源轉型的投資,可能會幫助創造對中等收入崗位的額外需求,比如發達經濟體下的建筑工人。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工資趨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情況表明,隨著這些經濟體的發展,零售業銷售人員和教師等中等收入的崗位將增長最多。這意味著他們的消費階層在未來幾十年將繼續增長。
5.面對即將到來的勞動力轉移,我們需要如何面對?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給用戶和企業帶來的好處,以及通過他們的生產力貢獻帶來的經濟增長,都是毋容置疑的。它們不僅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而且還有助于創造經濟盈余,使社會能夠解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而這種轉變無論如何都有可能發生。
面對我們所描述的工人轉型的規模,我們當然應該充分迎接這些技術的發展,但也應解決它們所帶來的勞動力轉型和挑戰。在許多國家,這可能需要馬歇爾計劃的一項舉措,包括持續的投資、新的培訓模式、緩解工人轉型的方案,收入支持以及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等問題。
所有的社會都需要解決以下四個關鍵領域:
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以支撐新的就業機會。維持強勁的總需求增長對支持新的就業機會至關重要,同時也支持新業務的形成和創新。確保充足總需求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對商業投資和創新的支持將是至關重要的。某些部門的針對性舉措也可能有所幫助,例如增加對基礎設施和能源轉型的投資。
擴大和重新定位再就業培訓以及勞動力技能的培養提高。在職業生涯中,提供職業再培訓和讓個人學習可銷售的新技能將是一項關鍵的挑戰,甚至對一些國家來說,這是最主要的挑戰。職業生涯的再培訓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成功的職業轉變所需要的技能組合。企業可以在一些領域發揮帶頭作用,包括在職培訓和為員工提供提升技能的機會。
提高商業和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流動性。勞動力市場需要更大的流動性來管理我們預期的困難轉變。這包括在發達經濟體中恢復現已衰退的勞動力流動。通過匹配工人和尋找他們技能的企業,并為那些愿意接受他們的人提供過多的新工作機會,數字人才平臺可以促進流動性。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的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向那些解除管制的國家學習,比如德國,它將聯邦失業機構變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就業匹配實體。
為工人提供保障性收入和職業過渡期支持。收入支持和其他形式的過渡性支援來幫助失業工人找到有收入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再培訓,一系列的政策也可以幫助,包括失業保險、公共支援,以及在工作之間追蹤的便攜福利。這其中可能需要更長期的政策來補充工作收入,以支持總需求并確保社會公平。更全面的最低工資政策、普遍的基本收入,或與生產率增長掛鉤的工資增長都是可能的解決辦法。
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和個別工人都有建設性和重要的角色,以在順利的勞動力過渡中發揮作用。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各地的社會在面對巨大的挑戰時,往往會為其公民的福祉挺身而出。
處在最新前線的企業,將重新調整業務流程、重新評估人才戰略和勞動力需求,仔細考量哪些個人是需要的,哪些可以重新部署到其他崗位上,以及需要哪些新的人才。許多公司發現,這既是他們的自我利益,也是他們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培訓自己的員工,準備好迎接新世界的工作形態。
個人也需要為未來快速發展的工作做好準備。持續獲取高速變化的世界所需的新技能,以及足夠的敏感度,對自身的幸福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人們重新考量的是對工作本質的認知,例如工作地點、方式以及如何將個人技能和天賦融合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世界在不斷變化發展,我們唯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激蕩的技術浪潮中處變不驚。
本文作者曾郭宇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3文章
44275瀏覽量
37126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6859瀏覽量
237571 -
麥肯錫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瀏覽量
66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