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想新長城科技小院助力計劃揭牌儀式在云南大理稻油輪作科技小院舉行。聯想集團ESG與可持續發展負責人、聯想中國平臺ESG委員會秘書長王旋,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統戰委員楊茜雯,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青年發展項目部助理主任顏俊玲、科技小院駐村師生代表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該小院由張福鎖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
科技小院,盤活鄉村人才“蓄水池”
針對鄉村缺人才,農民缺技術的問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2023年發起“新長城科技小院助力計劃”,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通過支持人才駐村和科技服務活動,培養三農科技人才,助推農業科技轉化,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戰略合作伙伴,聯想集團作為首批企業參與該計劃。從2023年年底至今,聯想集團已為5省6縣的6所科技小院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廣大知農愛農高質量人才全面融入鄉村。2023年,聯想首批落地三個科技小院,分別在北京平谷、內蒙古巴彥淖爾、云南臨滄落地;2024年聯想科技小院又分別在云南大理、河北邯鄲,以及吉林四平落地。
王旋表示,聯想集團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過去十多年,聯想集團長期助力鄉村振興,在人才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大領域均有創新實踐案例。新長城科技小院助力計劃是聯想集團眾多鄉村振興實踐之一。希望我們能攜手共進,以科技+智慧農業新模式共同助力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綠色高質量協同發展。
思路變革,共謀農業綠色發展
目前洱海保護面臨三大挑戰為面源污染來源不清、作物產值低與環境損失大、洱海保護與農民增收協同難。為探索新的農業科研范式,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云南大理稻油輪作科技小院圍繞洱海流域環境保護與農業綠色轉型,聚焦水稻和油菜,構建綠色高值種植新模式,通過科技賦能和人才支撐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創建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協同的創新樣板。
在洱海保護的高約束條件下,洱海流域進行了三線劃分。古生村處于洱海流域環境保護的生態紅線內,其中稻油輪作是主要的種植方式,在流域內的種植面積達到5.5 萬畝,約占耕地面積的50% 。在稻油輪作種植體系中,主要面臨水稻種植不綠色,油菜種植不高值等問題?;诖爽F狀,依托云南優越的自然條件,通過創制綠色智能肥料、創新綠色生態種植等技術集成以及稻油輪作茬口的正遺留效應,構建稻油輪作的綠色高值種植模式以期實現農田養分流失減少 30%-50%,入湖污染量減少 10%,周年畝產值大于一萬元的目標。
楊茜雯介紹:“該科技小院自成立以來的兩年時間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服務活動,已經深深融入到村子和村民生活中。駐村學生的新觀念和新科技為這座上千年的古村帶來了更多的生機。”
跨界融合,培養復合交叉型人才
云南大理稻油輪作科技小院充分鼓勵和發揮青年人才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鄉土人才培養上精準發力,讓更多的鄉土人才“破土”而出,如積極開展農民培訓40余場、培育農戶發起電商直播、鄉村伴讀和稻田藝術節等活動20余場……駐村學生扎根一線,發揮青年人才的獨特力量,構建更強大的人才支撐體系,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駐村學生中國農業大學23級研究生李光達表示:“作為外地人初來科技小院的時候,語言不通對我帶來了挑戰。我的研究課題緊扣洱海流域古城片區實際生產問題,剛開始在與本地農戶調研溝通會有一些吃力。后來經過廣泛地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如組織種植技術培訓,與當地村民和兒童做一些公益活動,語言問題逐漸緩解。我還能在這些活動中有被需要的感覺,工作熱情更進一步地被激發了。”
聯想集團與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同行,力求凝聚各方力量,推動科技小院模式在廣袤的鄉村落地生根,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村民,為進一步充實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做出新的貢獻,探索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
-
聯想
+關注
關注
3文章
2590瀏覽量
62722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83瀏覽量
33001 -
ESG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2瀏覽量
12560
原文標題:聯想攜手科技小院,助力科技人才深耕鄉土
文章出處:【微信號:聯想中國,微信公眾號:聯想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