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團隊再次帶領 “中國隊” 取得量子通信又一突破。1 月 19 日,通過 “墨子號” 的中繼,相距 7600 公里的中國和奧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這是潘建偉團隊實現的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wèi)星完成目標;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 “京滬干線” 開通;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在過去一年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帶領 “中國隊” 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領域。
1 月 19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披露了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的更多技術細節(jié)。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封面論文的形式,介紹了去年9月中國與奧地利科學家借助 “墨子號” 衛(wèi)星成功實施的世界首次量子保密的洲際視頻通話。通過 “墨子號” 的中繼,相距 7600 公里的中國和奧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
北京向維也納發(fā)送了一張大小 5.34kB 的 “墨子號” 照片,而維也納則向北京發(fā)送了一張大小 4.9kB 的薛定諤照片,通過一段 80kbit 的量子密鑰進行一次一密加密(即 1 比特信息用 1 比特密鑰加密)。
這次量子保密通信與潘建偉的博士導師、奧利地科學院 Anton Zeilinger 教授合作完成。“墨子號” 向北京附近的興隆地面站和維也納附近的格拉茨(Graz)地面站進行了量子密鑰分發(fā),與兩個地面站間各自產生一段密鑰。接著,按照地面指令,“墨子號” 給兩段密鑰進行逐位異或運算,將結果發(fā)送給其中一個地面站,由此,中歐兩個距離長達 7600 公里的位點之間建立了密碼。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與奧地利科學院進行了洲際量子保密視頻會議,采用 128 位高級加密標準(每秒刷新 128 位種子密鑰表)。中奧雙方用 560kbit 密鑰支持了 75 分鐘的視頻會議,共傳輸約 2GB 數據。
傳統的公鑰密碼系統依賴特定數學函數的計算難度,但理論上都可以被破解。相反,量子密鑰分發(fā)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加密方式。通信者用量子疊加態(tài)對信息進行加密,而基于量子不可復制原理,任何竊聽行為都會對整個通信系統造成干擾。
經過十多年的實驗探索,潘建偉團隊將量子糾纏分發(fā)距離從十幾公里拓展到 404 公里,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點到點光纖密鑰分發(fā),可以滿足城際量子通信的需求。
不過,光纖或地面自由空間傳輸的損耗較大,量子通信距離僅限于數百公里。為了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間的量子通信,利用 “天地鏈路” 是個可行的方案。光子在地面與衛(wèi)星間傳輸時,經過的距離絕大多數是真空,產生的損耗和退相干程度可以忽略不計。
潘建偉團隊在 2016 年 8 月將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wèi)星 “墨子號” 送上 500 公里高的近地軌道。與 “墨子號” 進行合作實驗的 5 個地面站也相繼落成,分別位于河北興隆、新疆南山、青海德令哈、云南麗江和西藏阿里。
2017 年,潘建偉團隊宣布 “墨子號” 在一年時間內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超過 1200 公里的星地誘騙態(tài)量子密鑰分發(fā);距離 1200 公里的星地量子糾纏分發(fā)和貝爾態(tài)測量;地星量子隱形傳態(tài)。
這三個突破性的實驗是搭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基石。結果證實,針對 1200 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fā),衛(wèi)星鏈路效率比光纖高出了 20 多個數量級。
如今,地面 “京滬干線” 和天上的 “墨子號” 星地鏈路已經進行了整合。2017 年 9 月底,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全長 2000 公里,貫穿濟南和合肥。而興隆地面站通過光纖接入了北京的多個量子通信網點。政府機構、銀行和保險公司正通過實際應用測試量子通信骨干網絡。
-
量子通信
+關注
關注
3文章
289瀏覽量
24177
原文標題:中國量子通信再獲突破,潘建偉團隊完成人類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