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華為老兵: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員工自主性被遏制
轉眼筆者在華為工作十幾年了,時光是最好的雕刻家,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滿滿都是膠原蛋白的青蔥少年,變成了兩鬢染上白絲的中年大叔。
回首過去的十幾年時光,無疑是忙碌而充實的,輾轉在多個崗位工作,有幸見證并參與了華為從中國走向全球化的過程,雖然奮斗多年仍只是一名“老班長”,但看到公司的年度銷售額從不足50億美金增長到1000億美金,心中是滿滿的自豪和驕傲。但最讓筆者驕傲和自豪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華為做百年老店的決心,以及堅定不移地向著這個方向邁進所付出的努力。個人理解,做百年老店的追求遠遠超出了單純追求個人名利的精神境界,做百年老店那意味著企業要順應社會發展的主潮流趨勢,所作所為要能對社會進步產生貢獻和價值,結果是社會大眾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因為華為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將人類信息化的進程,從寬度和縱深度兩方面至少提前了20-30年。
做為一個從小愛看武俠小說的普通人,華為的這種目標某種程度上成全了我的英雄夢,所以在公司十幾年,雖然遭受過委屈也遇到過挫折,也從未想過要離開這家公司,一直堅信公司有成為百年老店的能力和潛力。但幾年,聽到的、看到的很多現象讓我的信心出現了一絲動搖和憂慮。公司越來越大了,與此同時,大企業病也越來越嚴重了,比如對奮斗文化的理解片面僵化,比如流程運作復雜、內耗加劇等等。對這些現象筆者很憂慮,很擔心如此下去,也許3、5年之后,我們都要另謀出路。
華為的紅旗一定不能永遠飄揚,只希望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
一、對奮斗文化的理解太片面,奮斗不只是身體上的奮斗,加班加點的也不全是奮斗者
一個企業的成功其實文化的成功,筆者非常贊同這種觀念。文化保證了一個組織形形色色的個體能按照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動作完成組織賦予的工作職責,同時也確保大家在遇到矛盾和沖突的時候,能在同一個方向上思考問題。而這些都是保證組織目標達成和運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毫不夸張的說公司的文化是公司成功的DNA,同時,公司的文化是很強勢的,在多種管理制度中均得以體現和強化,有一種說法,即便不帶工卡,也很容易識別出誰是華為的,大概就是華為文化在個人形象方面打下的烙印。
通過種種管理措施保證文化能夠不斷傳承,筆者非常贊同。但反觀我們現實中的管理行為,對文化的理解過于片面,執行過于僵化教條,反而束縛了組織的活力,實在是過猶不及。
舉個簡單的例子,所有華為人都有共同的苦惱——“休假”。休假其實是人的一個很正常的需要,生病了要休息吧,家中有事要處理吧。但在我們公司“休假”似乎就是“不奮斗”的代名詞,并且請假過多,還會受到各種懲罰,比如不能參加飽和配股、不能配TUP等,所以工作中每每看到XX帶病工作,XX父母生病、因為工作不能在床前盡孝的現象,這些行為甚至被當成奮斗的典型行為被大肆宣傳。但這樣真的好嗎?要成為百年老店,意味著我們要做長跑選手而不是短跑選手,長期透支體力、忽略親情維護,想長跑只能是“有心無力”,這種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
二、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員工的自主性被遏制
強調服從和執行沒有什么不對的,個人理解,這是組織得以有效運作的基礎。但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會讓個體成為不會思考的機器,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信息社會,這無疑是很危險的。
說起服從和執行,可能每位童鞋心中都有一把辛酸淚,眼前浮現數不清的工作場景:
場景1:主管布置任務,下屬對工作目標或方式有異議,于是和領導PK。但結果是什么呢?你可以保留意見,但還是要服務。
場景2:部門開會,老大侃侃而談,其他人一直緘默。最后,老大問:“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見,暢所欲言啊”,于是大家附和幾句,無非表明立場,自己已經已經完全領會老大的意圖,堅決貫徹執行;
場景3:領導找小A溝通,“小A啊,你對未來發展有什么打算啊”,小A一臉茫然,“沒想過啊,可以想嗎?想了也沒用吧,聽公司的唄”。
場景4:和某同事聊天,說起對某些業務場景的擔憂,同事信心滿滿地說,“有領導呢,這些事情領導都知道,真正遇到困難,領導一定會給出正確解決辦法的,領導們都厲害著呢”。
誠然,因為能力、資歷、崗位信息等原因,大多數情況下,領導比下屬對問題看的更深遠、更透徹。但過去的成功可能是未來失敗的母親,十幾萬人的公司,業務遍布全球,業務領域橫跨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客戶,如果事事依賴領導,整個公司的運作僅僅依靠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腦袋在思考和決策,遇到變化和挑戰,末端肢體不能靈活地做出準確的自反映,那么華為危矣。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公司文化的強勢不無關系,我們不太容易向某個人、某些人或者社會流行的某種行為趨勢做妥協,有強勢的文化其實是件好事,幫助我們抵制誘惑,真正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問題是,文化對個體的影響,不是帖在墻上,喊喊口號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通過主管的行為來施加影響。如果主管沒有準確理解公司文化,而且做不到“開放、妥協、灰度”,難免在制定的一些管理政策時或行為方式上,會比較僵化教條,進而造成強調執行和服務的工作氛圍。
三、華為氛圍變得“不簡單”,互相推諉的現象每每發生
經常在壇子里看到有童鞋感慨“華為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華為”,認為“10年前才是華為最美好的時光”,筆者也有同感。剛到公司的時候,強調一站式解決問題,不管收到來自哪里的求助,不管是不是你職責范圍內的,如果你有能力應該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問題。那確實是一段單純且快樂的時光,大多時候都沉浸在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中。然而,今天一切都悄悄發生了變化。接到一個求助,得先看看這個問題是不是職責范圍內的,接了這個問題對部門的業績會不會有影響,還得看看解決這個問題要花多少精力,解決這個問題會給部門抹黑還是會出成績。如果不管不顧地接了這個問題,輕則會被認為“思想上不成熟”,重則考核成績受影響。所以,很多時候雖然不是出自本心,但我們不得不學會“講話留有余地”、“PK和扯皮”。
前段時間,一個老同學從公司離職,他告訴我“不想就這么下去了,成天就是溝通和扯皮,要不就是小心翼翼地看別人臉色生活。人生只有幾十年,總得找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這可能是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陣痛,我們希望組織擺脫人治,通過流程的建立和優化,推動組織長治久安。但首先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夠好,加上歷史上還遺留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所以流程難免有不明確的地方;再者,再好的流程也是人來執行的,因為我們不善于妥協和灰度,對流程的理解難免偏頗,執行上難免僵化……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真心希望我們盡快成熟起來,建立起真正面向業務的、符合業務實際的、授權有序、監督合力的組織運作模式,讓“溝通和扯皮”這個華為人最痛恨的字眼早日封入歷史。
四、批評多,表揚少,上下級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
這個似乎也有N多故事……
故事1:典型的考評溝通場景,一句話概括你的成績,然后花半個小時說你哪里做的不夠好。
故事2:某部門會議,因為某項目被客戶投訴,主管大發雷霆,把每個團隊成員都罵了一遍。雖然私下里知道主管這是對事不對人,但心情還是會忍不住變的很糟糕。
故事3:員工A常駐在M國工作,直接主管常駐L國。一年到頭,除了工作上的匯報,幾乎沒有其他的交流。轉眼到了溝通考評的時候,主管打來電話只說了一句話“今年做的不錯,你的考評成績是X”,聽著電話的盲音,A只能苦笑不已。
當然,整體而言,中國人都比較內秀,不太習慣公開贊揚別人;也必須承認簡單粗暴可能是最有效的。筆者的小女兒今年不到4歲,有一次在家里各種淘氣,和她各種講道理,完全不理會,終于耐心用盡,大吼一聲“鬧什么鬧!不聽話,到陽臺罰站”。女兒立即會安靜下來,但眼里極力忍住的淚水,也宣示了她內心的恐懼和悲傷。做家長的都知道,如果孩子訓斥的次數多了,你可能得到一個聽話但沒有主見的孩子,或是一個叛逆且粗魯的孩子。同樣,如果希望雇傭員工的大腦,就需要多一些正向激勵和鼓舞。如果張口表揚人很難,那就請先從和員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開始,這也有助于上下對齊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否則,如果什么都只能靠猜,早生華發是小事,心情抑郁才最可怕。
五、主管權力過大,唯上現象嚴重
昨晚筆者在埋頭寫給領導的匯報材料,在寫到某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思考的第一緯度是領導會比較傾向哪個解決方案。寫完匯報材料,在吸煙室吸煙的時候,小小鄙視了一下自己。做為一名專業人員,從專業角度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而自己卻不知不覺地背棄了自己的職責,以領導的喜好做為工作的準繩。枉自詡為靠專業吃飯的人,卻不能免俗地成了“唯上”一族的成員。
和“煙友”們自嘲自己是“唯上”一員的時候,居然引起了不少共鳴,吞云吐霧中,大家大吐苦水。
“最怕領導罵,所以現在向領導匯報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問題能不說就不說,領導喜好聽啥就多說點啥”;
“其實組織中挺多‘變色龍’,在領導面前謙虛好學,在下屬面前簡單粗暴。偏這樣的人混的很好,因為領導賞識嘛”;
“領導來的時候就是部門最忙的時候,十幾個人通宵寫膠片就不說了,一些面子上的事情也要突擊安排好,讓領導滿意是第一要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十幾萬人的公司難免存在這些現象。究其根源,領導權力過大可能是原因之一。公司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推行三權分立、績效公示,開放心聲社區,評選明日之星,也做了很多工作試圖扭轉這一現象。但結果呢?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斷。
六、多頭管理,重復匯報,決策時間長,做事難
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有兩個特點:分權制衡和矩陣式運作。分權制衡和矩陣式運作各有優勢:分權制衡可以保證做出的決策更穩妥,最大限度減少內部腐敗;矩陣式運作可以更好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同時兼顧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但隨著公司業務的增長,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張,這種組織運作模式變得越來越復雜,就像一張密織的蜘蛛網,把做事的人包裹的透不過氣來。
故事1:前幾天和某系統部的一個兄弟聊,他說現在系統部要決策一個項目,要向多個部門匯報:代表處、地區部、運營商BG,太多精力花在內部溝通上,而且每個部門決策,背后都有一堆參謀,做一件事就像打游戲通關一樣,還沒給客戶服務呢,自己先掉了半層皮。
故事2:機關某兄弟自稱匯報有心得,同一件事情,因為公司分權制衡的組織結構設置,要向幾個大佬匯報,然后每個大佬CARE的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匯報的時候,一定要針對每個大佬的喜好制作不同的版本。
面對這些現象,筆者覺得很無語,這都是來自民間的生存智慧,大家都不容易,無意去指責誰。公司制定這樣的組織結構,從戰略上來看,也是必須和有效的。但實際在運行過程中,確實出現了“決策難,做事難,推動難”的情況。要改變這種情況,也許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思考:
1、充分授權:決策鏈條更短,內耗和扯皮自然會更短。
2、持續組織優化:減少不必要的組織設置環節。
3、 提高管理者水平:敢擔責、能擔責,開放和授權。
1、授權不充分,制度設計基于不信任的前提
這兩天在思考一個問題,流程是什么?個人愚見,流程主要承載著兩類內容,一似乎反映業務運作的本質,二是體現公司管控的要求。因此,簡潔有效的流程一定是符合業務實質、合理管控的。其中管控又有兩個層面的東東,一是在哪里管控,而是由誰管控。
我自己感覺,公司的制度設計是基于不信任的前提。舉個例子,W3平臺本來就是工作平臺,但還是有個每半小時要重新輸入密碼登陸的條件限制。想來是基于信息安全的考慮,但對于信息安全是不是真有幫助,筆者不清楚,但給員工使用W3平臺帶來了不便確實真的。而且因為公司的很多IT工作和平臺是和W3的賬號和密碼是綁定的,這一半小時需重新登錄的要求被復制到了很多地方,這就不簡單是個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涉及復雜開發的問題。
公司這兩年對授權比較重視,“班長的戰爭”已經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的高度。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前段時間筆者到代表處出差,和大家閑聊的時候,也聽到了很多聲音:
“看似是授權了,其實機關對一線還是各種不放心”,仍然用很多辦法對一線進行控制。
“新業務領域不能用運營商的管理思路去管理,雖然公司一直在改,但要讓蘋果樹結出桃子,談何容易?”
“地區部和機關很難與代表處真正力出一孔,因為大家背后的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樣,很多時候代表處沒有充足的話語權”。
當然,授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 “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讓我們拭目以待后續進展。
2、管理越來越復雜,扯皮多,效率低下
管理越來越復雜更多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原因,組織設置的原因、授權的原因,都會導致管理復雜。筆者在這里想重點強調的是,由于太多人希望自己的工作有亮點,制造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雖然他們在匯報的時候天花亂墜,把自己鼓吹成曠世奇才,但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這些工作不但不能給組織帶來價值,反而會極大傷害組織的活力。
在制造工作這一方面,機關可能是被詬病最多的,有人說“機關完全可以裁掉9/10”。雖然筆者是機關人員,但也頗為贊同,但筆者還是要說一句“機關無罪”,機關的設置和管理,一則取決于公司的管理模式,我們現在的管理還是偏集中管控式,領導做決策需要大量的信息,機關需要充當領導的左右手,幫助收集資料;再者我們的管理是基于不信任的,管控的要求和標準需要有部門去制定和監督執行;最后,我們的考核導向太強烈,機關的人也要吃飯。
如果公司調查員工的敬業度,我覺得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機關人員得分最低,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好青年,誰愿意每天做些沒有明確目標,天天打雜的工作呢?
要改變這種情況,在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組織運作模式沒有根本性變化之前,根本不可能實現。
筆者還是要站在機關人員的立場上說兩句公道話,機關的有些工作并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只不過因為機關代表公司行駛監控的職責,給一線劃了一些條條框框,所以不招人喜歡。打個比方,本來一線的人是在大草原上自由馳騁,現在給你劃了跑道,只能轉圈圈,一線的人必然覺得不舒服、不習慣,反對的聲音自然也會大些,都是人之常情,非常可以理解,但不代表只要一線反對的,就一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公司要的是長治久安,你要的可能是當期業績,其中必要有分歧和差距。此事,溝通、開放、妥協、灰度,尤為重要。
八、人才的發展問題
說起華為有很多標簽,比如“世界500強”,比如“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全球化公司”……,但最基本的標簽是“通訊行業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公司,故名思議,技術和產品應該是很牛的,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對等,技術和做產品很牛的人應該再公司有很高的地位。
曾經一度,我司也確實是這樣,研發人員在公司有很高的地位,做銷售的、做服務的都是技術不行的人才去做。
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許是從賣方市場轉成買方市場的時候,研發的地位就一直在墮落。
與此相對應,公司的專家(不只是研發的)在公司的地位一直都處于不是很理想的狀態,比如:
1、在公司的話語權不夠,專家基本只是管理者的參謀,在定發展方向和決策具體事情的時候,基本還是以主管的待遇為準。
2、晉升空間和待遇不夠。從晉升角度而言,管理者的空間更大、速度更快。從待遇角度而言,同級別的管理者遠超同級別的專家(不確定,聽別人講的)。
3、從工作環境而言,專家比起管理者也是遠遠不足。比如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配備文員和秘書等。
其實,和很多專家聊過,做為對專業有追求的人,他們本身對權力和待遇并沒有太大的野心,他們更看重公司能夠給他們提供實現夢想的空間,真誠希望公司能夠更加重視專家的價值發揮,讓他們有可以發揮專長的地方,可以實現夢想的資源,當然也有與貢獻相匹配的待遇。
一個企業的價值創造要素有很多種,比如生產資料,比如管理,但最重要的是人才。雖然老板一直說公司是一群三流的人才造就的,但不過是謙遜之詞,如果公司都是無能之輩,要成就今天行業第一的地位,還是千難萬難的。
公司在用人的地方確實有很多好的實踐,比如激勵,比如不拘一格用人才等,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能者上”的環境。但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尤其需要改進。
一是公司調整崗位安排,往往不尊重個人意愿,和當事人也缺乏充分的溝通。很多人事前都不知道,出于對公司的忠誠或者對公司文化的理解,即使心里不是很愿意,也基本都會接受公司安排,但私下里的抱怨和牢騷還是有的。但如果能夠結合個人意愿和特點,讓他們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公司的價值會更大。
二是內部人才流動的機制和思路需要進行審視和必要的調整。ICT產業互聯網+機會興起引發很多機會,從人才策略方面來看,要關注外部機會對華為人才保留的挑戰,要探討如何借鑒一些知識型企業、互聯網企業的人才獲取、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勵的機制與做法,讓公司內部人才也有一定的靈活度,鼓勵新業務、新領域。
從三十歲開始,一個困惑一直圍繞著我,我在公司的發展方向在哪里?未來我可以做到什么位置,或者可以任職哪些崗位。可非常遺憾,在公司的十幾年從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或者說從沒有人給過我相關的指導和幫助。
其實,這是一個挺無奈的事情,在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面,個人的主動性被大大的抹殺了。
現在很多加入公司的年輕人都“胸懷大志”,但不再是“一貧如洗”,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指引,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做老黃牛,主人讓去哪里就去哪里。在此情況下,很多人才會選擇離開。
即便沒有離開的人,也會花很多心思考慮,我未來還有哪些位子可以做?我還有發展前途嗎?勢必會分散很多本該投在客戶界面的精力。
個人覺得,重視人性,尊重人性,從人性的角度設計和考慮政策制度,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的時候了。
二、奇美西安偏光板廠動土,2020年第3季量產
奇美材大陸第二個生產基地落腳西安,奇美材董事長何昭陽表示,西安具有戰略及地理優勢,配合大陸一帶一路政策,未來就近供應中電咸陽、成都、惠科重慶、 京東方武漢廠等客戶,預計2020年第3季量產。
奇美材西安廠初期投資人民幣10億元,占地達220畝,第一期規劃一條2.5米超幅寬及一條1.5米生線,并于27日舉行動土典禮。 外界估計,加計土地、廠房及設備等投資,奇美材西安新廠總投資額可能逾人民幣25億元。
奇美材在大陸布局第一個生產重鎮落腳昆山,去年底,奇美材獲全年偏光板龍頭日東電工技術授權,在昆山導入全球首條2.5米幅寬生產線,預計2019年第2季初投產,第二個生產基地落腳西安,就近供應附近10.5代面板需求。
奇美材表示,隨著大陸電視市場成長快速,尺寸走向大型化,預期未來65寸、75寸的需求相當大,2.5米超幅寬生產技術,搭配大尺寸面板裁切利用率,將可提高單位產能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他分析,目前大陸偏光板的產能多以小尺寸為主,隨著面板廠8.6代、10.5代新產能陸續開出,未來大尺寸電視需求強勁,若偏光板從日本引進,可能還有關稅障礙,不見得有利,未來2.5米幅寬產線開出后,昆山廠不排除為日東電工代工。
奇美材結合日東電工技術,預計五年內投入三條超幅寬2.5米生產線,搶攻中國大陸大尺寸電視商機,搶占兩成份額。
三、特朗普政府考慮建設國有化5G網絡,應對中國
1月29日消息,據新聞媒體Axios報道,特朗普政府中的國家安全官員正在考慮國有化部分5G移動網絡,此舉可幫助美國政府接管該國移動網絡,以此來應對中國挑戰。
Axios引用了它獲得的敏感文件,稱有兩種選擇可供美國政府考慮:第一,美國政府可以支付并建造單獨的超高速移動網絡,然后租給美國移動運營商和國家航空公司。然而Axios認為,這一舉動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是將私有基礎設施國有化。但有知情人士透露,新版本文件對于政府是否應該建立和擁有這樣的網絡持中立態度。
Axios報道稱,另一種替代選擇是美國無線運營商建立自己的5G網絡,這將導致它們相互競爭。文件中說,這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和資金,但對整個行業的商業破壞性會更小。Axios表示,美國政府之所以考慮將部分5G網絡系統國有化,部分原因是中國“在網絡基礎設施的制造和運營方面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路透社也報道稱,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周日表示,政府希望建立安全的5G網絡,并與業界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名官員還稱,此事正在較低層面上進行辯論,并補充說可能需要6至8個月的時間才能送達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以供其考慮。
第五代移動網絡(也就是5G)的目標是提供更快的數據速度和更高的帶寬,以承載日益增長的網絡流量。去年年底,5G的第一個規范已經完成,這被認為是向技術商業化邁出的一大步。市場觀察人士預測,到2023年,該技術將擁有超過10億用戶,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美國運營商已經開始著手部署5G網絡。
四、路透社:大部分美國人不接受無人駕駛
北京時間1月29日上午消息,路透與調查公司益普索(Ipsos)對美國人進行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美國受訪者對搭乘自動駕駛汽車感到“不舒服”。雖然有27%的人受訪者說自己會對搭乘自動駕駛汽車感到“舒服”,不過數據告訴我們,相比機器人與AI,在許多情況下消費者更信任人類。
在使用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舒服”,千禧一代比嬰兒潮一代更容易感到“舒服”。在男性群體中,38%的人說搭乘自動駕駛時他們會感到舒服,55%的人說不會。在女性群體中,16%會感到舒服,77%的人說不會。
路透與Ipsos的調查是在1月中旬進行的,收集了2592位成年人的意見。
五、持久內存將正式推出,存儲業2018或迎來大爆發
1月29日消息,據福布斯雜志報道,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存儲技術和市場都處于醞釀狀態,并將在2018年完全爆發出來,這將對企業供應商和企業買家產生巨大影響。《福布斯》雜志對存儲行業2018年的發展趨勢給出如下預測:
1.持久內存(SCM)大爆發
SCM有時也被稱為“持久內存”(或稱為PM),雖然應用程序可以像處理現有系統內存一樣對待SCM,但是使用持久內存也會帶來額外好處,即能有效地將SSD驅動存儲功能與內存總線DRAM語義融合起來。
為了充分利用SCM,業界必須在新的接口上達成一致,并重新架構應用程序以利用它們。存儲網絡行業協會(SNIA)是存儲行業的標準機構。多年來,SNIA始終在圍繞著持久內存制定驅動標準,并且這些標準已經開始成熟。
英特爾公司已經將這些新興標準引入到一個用于處理持久性存儲類內存的參考實踐中。甲骨文公司也支持存儲類內存規格。
英特爾今年將會正式推出DIMM插槽的3D XPoint產品,官方稱之為持久內存(Persistent memory,PM)。英特爾稱,3D XPoint將可以幫助數據中心運營者、開發者跨越容量及性能上的歷史性障礙,它將改變應用及系統的設計規則,扭轉50多年來內存小、貴而且不穩定的傳統思路。
微軟和Linux社區都采用了英特爾的PEM庫,并將其集成到SCM產品中。微軟在2017年底開始在Windows Server上支持SCM,并在近期通過更復雜的支持來測試下一版本Windows Server。此外,微軟現在也支持SQL Server 2016 SP1技術,以增強性能。
今年將是業界在內存計算、大數據庫和分析應用程序中開始采用SCM作為其架構核心部分的一年。我們將同樣看到硬件產品的出現來支持這些新的應用程序。對于主流應用來說,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享受到SCM帶來的好處,但最終這肯定能夠成為現實。
2.Optane和3D XPoint開始發揮作用
任何關于存儲類內存的討論都將立即引發關于3D XPoint產品的討論,英特爾公司正以其Optane品牌推廣這一產品。3D XPoint由英特爾聯合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共同開發,它是一種號稱比傳統flash架構提供1000倍耐久性、1000倍速度和10倍存儲密度的flash技術。
雖然Optane還處于早期階段,但早期的跡象表明,它擁有非常喜人的前景。E8 Storage和Apeiron Data等新興參與者發布的Optane測試結果都相當驚人。Apeiron聲稱Optane的速度比傳統部件快8倍,延遲減少38倍。目前,Optane正以溢價出售,但隨著產量增加和美光科技將于2018年晚些時候推出自家解決方案,Optane的價格將會下降。
2018年將是這些系統零部件開始被重新設計和推出的一年。在這些系統中,高速的持久存儲需求旺盛。在傳統的SSD和存儲類內存中,都將出現Optane和3D XPoint。然而,隨著成本正常化,主流采用可能要延遲到2019年。
3.HCI興起,但需保持謹慎
超聚合基礎設施(HCI)確實需要更多關注,但是經過幾年的開發,我們可以對2018年做出一些預測。
HCI將繼續快速增長,但主要是在中小商業領域,在企業數據中心廣泛采用HCI將仍然難以實現。它所面臨的障礙從本質上并非是技術性的,而是與IT機構的政治和流程功能有關。HCI混淆了網絡、存儲和計算的典型領域,模糊了解決方案成功的可管理性、采購和責任界限。但是,企業采用HCI依然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分支機構和獨立應用程序部署等領域。
誰是贏家?戴爾公司將繼續在HCI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戴爾擁有最廣泛和最深入的技術組合,并提供搭載VCE VxRail和VxRack的優秀產品。Nutanix將繼續占據第二名的角色,它的底牌是其明顯轉向更多軟件產品的策略,這將為許多原始設備制造商(OEM)獲得HCI收入。
惠普企業(HPE)和思科將成為二級企業,對戴爾和Nutanix的威脅不大。至于NetApp,現在評論還為時過早。NetApp的HCI解決方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允許單獨的計算和存儲可伸縮性,并打破了企業采用的一些障礙。
4.預測分析將成重要戰場
沒有IT管理員真正想要完全自動化的數據中心,原因是他們不相信機器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相比之下,每個IT管理員都希望通過對操作數據的深入分析得出睿智的見解,這些見解和建議可以幫助IT做出更好的決策。預測分析提供了這一點,并將在2018年成為重要的籌碼。
NetApp10年前率先推出AutoSupport功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先鋒。自那以來,它已經發展成為NetApp Active IQ。利用許多開發NetApp解決方案工程師開發的技術,Nimble Storage提供了非常優秀的Infosight Product,惠普企業高管稱其為Nimble收購的“皇冠寶石”。
惠普企業已經宣布,將Infosight和其自家的3PAR存儲產品進行整合,并公開宣稱要在數據中心中利用Infosight。Pure Storage提供的預測分析與惠普企業的Infosight接近,這是其Pure 1 Global Insight Offering計劃的一部分。IBM Storage也提供自己的預測分析。
令人驚訝的是,最缺乏預測性分析的供應商是戴爾。EMC團隊確實提供了許多自動化支持,但它似乎不像其他競爭對手那樣重視這個領域。預計戴爾很快就會找到一種方法,在2018年迅速縮小這一差距。
5.NVMe商品化和NVME-F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NVMe是一個高速無控制器接口,它將閃存連接到存儲總線上,提供了幾乎六倍于傳統閃存互連技術的性能。NVMe在2017年正式開始使用,但到2018年,幾乎每個新的flash產品都會有NVMe界面。如今,英特爾、三星和美光科技等公司正在發布相關組件。
NVMe主要功能是將flash連接到本地硬件上。它的附帶產品NVMe-Fabric(或NVME-F)將協議擴展到本地存儲域之外。NVMe-F將在2018年通過高速以太網、光纖通道以及Infiniband等部署。
創新的早期采用者如今正交付整合NVMe-F的產品,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Pure Storage在其DirectFlash上支持NVMe-F,E8 Storage在某些軟件定義的閃存配置中利用了NVMe-F。一級OEM廠商落后了,只有IBM公司公開展示了一種產品。這種情況將在2018年開始改變,但由于它通常采用全閃存陣列,靈活、更具創新性的技術公司將成為潮流引領者。
6.閃存與物理密度
當我們談論Flash時,總是與物理密度相關。認識到現代閃存并不真正需要為存儲設備提供傳統的形式因素,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直尺外形的閃存,引發了許多震動。這種新外形幫助創造全新的世界,可以將大量的原始存儲填充到相當于1U高度的空間中。我們看到OEM和ODM(原始設計制造商)都采用了直尺外形,并開始交付各種變形版本,以允許更多定制。
7.頂級存儲OEM將保持穩定
除了技術和市場趨勢外,OEM世界也有些有趣的變化。在存儲領域,OEM的領導地位不會在2018年發生重大變化,但這些領導者將受到一系列上述所討論的趨勢挑戰。戴爾和惠普企業或許是最不受干擾的公司,因為它們各自的投資組合范圍很廣。尤其是戴爾,正準備在融合和可組合基礎設施市場大展拳腳。惠普企業也不會坐視,它將繼續獲取技術以填補空白。
8.Pure Storage繼續其增長軌跡,避免收購
在早期的全快閃存儲陣列(All-Flash Arrays)中,Pure Storage正成為強大的參與者,并將其早期的成功轉化為持續的增長動力。它繼續以優良的技術、迅速交付功能豐富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該公司的新任首席執行官查爾斯·吉安卡洛(Charles Giancarlo)正在大力支持強大的技術,并以極其激進的、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為目標,這種策略正在發揮作用。
在2017年中期,曾有傳言稱Pure Storage正在尋找買家。也許那是真的,然而,目前的領導層并沒有像希望被收購的公司那樣運營。事實上,Pure Storage的市值約為38億美元,其收入也不斷增加,收購它的價格將非常昂貴,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負擔得起。
思科公司是最大的OEM,但它卻沒有引人注目的存儲業務,而Pure Storage并沒有思科在存儲領域尋找購買的技術深度或客戶廣度。聯想也沒有這么大的收購意愿,惠普企業也不準備在2019年之前,以某種更新的方式取代Nimble和3Par。今年Pure Storage將繼續運營和創新,不會被收購。
結論
也許2018年最令人感到驚訝的預測是,上述預測的事情不會發生。云計算領域不會發生革命。企業和技術提供商將繼續為如何利用現有的云計算和在云計算與現有IT之間尋找平衡而苦苦掙扎,整個世界將慢慢地朝著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方向邁進。即使有并購行動,規模也可能很小。Object storage(對象存儲)并沒有接管世界,NAS(網絡附屬存儲)還未消亡,硬盤甚至磁帶依然存在。
這將會是個非常有趣但又非革命性的一年。存儲趨勢正在匯聚成新的解決方案和用例。OEM更多的是談論解決方案而不是產品。閃存變得更快更密集,并移動到內存總線上。收斂會發生在有意義的地方。目前,OEM仍以其當前的先后順序存在,但存儲世界將會繼續進化。
六、蘋果真的“要跑了”?巨資回美意味著什么?
在達沃斯論壇上,特朗普兜售美國投資論。特朗普高調表示,自己當選后,已經創造了240萬就業。將公司稅從35%降到了21%。成百上千萬的工人將因為減稅從他們的雇主那得到人均3000美元的福利。全世界最大的公司——蘋果也宣布計劃將2450億的海外利潤帶回美國。他們對美國經濟的總投資將在未來五年超過3500億美元。
很顯然,蘋果公司的“抽資回國”對于特朗普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激勵。而對于我們而言,蘋果“抽資”回國是要“跑”嗎?1月中下旬,蘋果公司宣布計劃未來五年為美國經濟貢獻3500億美元,包括:每年向美國供應商支付550億美元,投資3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支付380億美元稅款,向制造業投資50億美元,建設全新的技術支持園區,以及增加2萬個就業崗位。
可以看出蘋果向美國制造業投資雖然是50億美元,但此舉對于海外的代工企業來說,其實也不是一個好消息。或許短期內蘋果在美國國內建廠的步伐以及相應的配套還有一個時間過程,但隨著歲月的推移,當越來越的產品制造回歸之后,對于那些指望蘋果的代工企業來說不得不審慎考慮自己的出路和未來。當然,或許有人會覺得其實一些代工企業早已經開始為蘋果制造的回撤想轍了,但是一時半會兒找到可以替代的增長點還非常艱難。雖然中國手機企業的崛起速度也很快,但是在制造市場的利潤還很低,能夠形成的影響力也難以和蘋果比擬。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富士康。當然,富士康也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去年就已經開始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興建廠房了。當資金轉移回國后,蘋果將會在美國新建一個科技園,為美國提供近2萬個工作崗位。隨著蘋果產業的擴展,富士康在美國的工廠也自然而然將為美國創造更多GDP。特朗普大幅下調企業稅收,吸引更多的美國企業回歸,美國優先論是其重要的支點。蘋果資金回撤,對于依托蘋果制造的中國企業來說,未來的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可確定性。在分食蘋果產品的制造環節的利潤也會相繼下滑。
美國政府不惜對中國互聯網企業和手機企業下絆子,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為了給蘋果這類的企業掃清市場競爭障礙。比如對中國的華為、中興,包括螞蟻金服等等限制障礙,美國政府給予的都是非常不友善的政策。蘋果公司的回歸,不僅為美國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還能提振美國的制造業。我們的企業連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都不給,而這些企業在我們的市場就如魚得水,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如今大量的利潤也要開始流回美國本土,對于我們的市場和企業來說,自然也意味著更多的壓力。
根據評級機構穆迪的測算,截止去年年底,光是蘋果、亞馬遜、谷歌三家巨頭在海外的現金儲備便達到創記錄的1.4萬億美元。CNBC估計,美國企業放在海外的現金高達3.1萬億美元之多。蘋果公司把資金帶回美國或許只是個開始,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跨國公司在特朗普的壓力下把資金帶回美國。對于更多的科技企業來說,各種決策也是有利于公司自身的發展,以及平衡自身發展的趨勢而做出的。這一點也無可厚非,不過,對于我們的市場而言,我們需要加大的是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創新和引導創新的過程中,只有我們的技術能夠帶來一定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參與競爭。我們在呼喚平等對待的市場,也需要把全球化的視野打得更開一些,當我們的產品能夠在各個領域參與全球競爭的時候,也是我們可以真正立足強者行列之時。
七、英特爾芯片漏洞披露策略遭質疑:中國公司率先被通知
北京時間1月29日上午消息,英特爾處理器近期曝出了重大信息安全漏洞。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道,在通知其他相關方這些漏洞的情況下,英特爾沒有立即向美國政府通報。
報道稱,英特爾將處理器存在的信息安全漏洞,包括Spectre和Meltdown告知了多家客戶,但通知名單中并不包含美國政府。收到英特爾通知的也包括一些中國科技公司,不過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漏洞信息被濫用。英特爾發言人則回應稱,由于新聞被提前泄露,該公司無法按計劃通知到所有相關方。
目前的問題在于,在漏洞被公布之前,英特爾沒有給美國政府部門一定的提前量去做準備。
英特爾發言人表示:“谷歌Project Zeor團隊和受影響供應商,包括英特爾,遵循負責、協調一致的最佳行為規范。關于首次披露,標準和已建立的做法是與行業參與者合作,在媒體公布前開發解決方案并進行部署。然而在本次事件中,漏洞信息的曝光比行業組織計劃公開披露的時間要早,而英特爾原本計劃在這個時間點與美國政府和其他機構進行接觸。”
英特爾最終不得不倉促應對這個消息。按照原計劃,在漏洞公開披露之前,英特爾將要通知主要客戶和其他相關方,盡快開發補丁。Meltdown和Spectre漏洞尤為危險,因為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漏洞影響了所有計算機用戶,而最終結果是發動所有公司展開大規模清理工作,確保所有人都安裝補丁。
八、敦泰將持續對信煒追責,近40起關聯官司正在進行中
在半導體乃至整個科技圈,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一旦有公司員工自立門戶動了老東家的"奶酪",往往會慘敗收場,身陷囹圄也常有發生。業界最熟悉的案例莫過于李一男和華為的故事。然而,今天要說的是在指紋芯片領域,某上市公司研發副總離職后,不但帶走研發人員自立門戶,還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從事與老東家相同的業務。
有業內人士可能已經想到,這就是敦泰科技與信煒總經理莫良華(也是原敦泰科技研發副總)之間的事件。據業內人士透露,信煒不但從事了與敦泰科技相同業務的指紋識別業務,而且在投融資方面也"順風順水",即將迎來第二筆千萬級融資。
那么,信煒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敦泰科技不追責嗎?還是說追責已經完畢?敦泰科技董事長胡正大博士日前接受集微網專訪時,復盤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強調敦泰科技將保留一切追責權利,目前圍繞莫良華、信煒侵權相關糾紛尚有近40起關聯官司正在進行中。
離開敦泰自立門戶,掛靠勞動關系逃避競業限制
把時間拉回到2015年3月份,那是莫良華徹底離開敦泰科技的時候。
在此之前,莫良華于2006年9月加入敦泰,經過9年的錘煉和提拔,莫良華從最開始的研發工程師成長為敦泰研發副總,這是僅次于敦泰創始人胡正大的二號人物;而在2015年3月份離職后,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莫良華正式設立深圳市信煒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信煒")并出任總經理,開始與敦泰一樣切入指紋芯片領域。
而對于離開敦泰一事,莫良華曾聲稱"離開敦泰想要在資本市場小試牛刀",后來設立信煒科技,其自稱是"在資本市場大展拳腳的我處處碰壁,懊惱之時,受朋友的邀請加入信煒。"
不過,敦泰指出,這并非事實。
敦泰表示,莫良華在離開公司前做了很多鋪墊,離職前就已設立深圳磨石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磨石")從事指紋識別技術的研發,與他同一時間段還有十多位敦泰研發工程師離職,有些離開敦泰后加入信煒,有些為逃避競業限制而將其人事關系掛靠到看似與敦泰業務無關的多家關聯公司。那時敦泰指紋芯片研發團隊從近50人到集中離職后只剩數人,敦泰指紋芯片研發團隊一夜坍塌。
筆者通過天眼查發現,信煒成立于2015年6月25日,莫良華擔任該公司的董事一職,直接持股占比20%;2015年2月26日設立磨石公司,直接持股99.9%;2015年4月24日設立深圳市芯瑋科技企業(有限合伙)(簡稱"芯瑋"),持股98%;2015年5月8日設立深圳聯石科技企業(有限合伙)(簡稱"聯石"),持股65%;2015年11月20日設立信煒生物。莫良華直接或通過磨石、聯石、芯瑋間接持有信煒股權共計90%,通過層層股權結構設計,由信煒公開從事指紋識別業務。
眾所周知,作為科技公司,尤其是芯片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都要簽署競業協議,即要求在離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事與原東家一樣領域的工作,否則將會違反競業協議,面臨老東家的違約訴訟。
敦泰當然也不會放棄因競業協議的違約追責,于2015年起訴了包括莫良華在內的十多位前敦泰研發人員,并就為其中離職研發人員提供掛靠社保關系的多家公司提起違反競業限制之訴,包括博耕科技、長朗三維、東方通立、深耕科技、亞耕電子等。其中莫良華、信煒、磨石、聯石、芯瑋、覃某、東方通立已被法院終審判決確認違反競業限制,連帶承擔賠償責任。不過,敦泰表示,由于莫良華等精心策劃,違法手段隱蔽,導致目前多起官司尚未最終判決。
而在敦泰與信煒的官司中,因競業協議提起的勞動仲裁訴訟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敦泰與信煒之間的專利歸屬以及敦泰發起的商業秘密訴訟。
近百項專利被"拋棄",商業秘密官司在進行
對于高技術含量的芯片企業而言,專利是皇冠的明珠,商業秘密更是重中之重。而在敦泰與信煒的官司中,同樣包括這兩部分。
信煒在創立之初就對外宣稱擁有指紋識別、驅動及觸控等相關專利100多項。敦泰稱,這些專利事實上大多是莫良華從離職前到離職后一年內,以信煒科技或其他關聯公司名義申請的。
"根據法律規定,這些專利應屬于職務發明,申請權及專利權應屬于敦泰公司。"對此,敦泰于2016年7月正式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在審核了敦泰提交的相關證據后已完成立案審判,并對敦泰提出涉案的18項核心專利判決歸屬敦泰所有。
而在深圳市中院判決18項核心專利歸屬敦泰所有后,信煒及其關聯公司快速將另外近百項專利"拋棄"撤銷,致使敦泰無法通過職務發明的途徑將上述專利拿回,也導致敦泰無法針對上述技術申請專利保護。
胡正大表示,撤銷放棄的近百項原本屬于敦泰的專利,敦泰是要向信煒及其關聯公司追責的,甚至在敦泰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信煒及其關聯公司是沒有權利基于這些專利生產產品的,后續必須要求信煒及其關聯公司賠償。
除此之外,備受業界關注的就是雙方的商業秘密官司。2015年11月,敦泰對莫良華及信煒因涉嫌侵犯敦泰商業秘密,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敦泰認為,按壓式指紋識別技術是其歷時3年研發,并經嚴格保密措施保護的,而莫良華利用曾擔任敦泰副總及研發部負責人職位之便從相關人員處獲得了相關技術并經進一步研發,再由信煒向客戶進行產品推廣。敦泰認為被告信煒侵犯了其商業秘密。
雖然商業秘密案一審,敦泰的訴求沒有獲得支持,但敦泰已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目前仍在審理過程中。
莫良華認為信煒完全沒有侵犯敦泰的商業秘密。但敦泰表示,業內人士憑基本事實都能分析及判斷出莫良華及信煒是否侵害敦泰的商業秘密。相關情況:信煒關聯公司(磨石)在2015年2月成立,3月份莫良華從敦泰離職,6月份信煒成立,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申請了100多項專利,發布了指紋產品。但由于他在敦泰任職期間即利用研發負責人的職務之便采用了多種手段掩蓋事實,導致此案的搜證難度極大,加上商業秘密類案件的復雜性,均為案件的正確裁決增加了難度,導致商業秘密案一審法院在認定事實時未能正確地還原事實真相。目前,雙方的商業秘密官司二審尚在進行。
至此,敦泰與莫良華及其相關公司及個人的訴訟,包括違反競業限制約定、侵犯商業秘密及專利權屬之爭,均仍在進行中,并沒有結束也沒有和解。
信煒無權做當前產品,敦泰保留追責權
商業維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雙方案件涉及的指紋識別技術已經經過了一個浪潮。也正是因為上述事件,讓敦泰在2015年電容式指紋識別爆發潮中,雖然迎頭趕上,卻錯失良機。
胡正大表示,雖然莫良華事件對公司造成了一定創傷,但我們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積極地在短時間內加大了電容式指紋識別產品線研發資源的配置力度和速度,重新組建了一支國內指紋識別領域的研發團隊。
目前敦泰已經具備了完整的電容式指紋識別產品線,完善的電容偵測及指紋專利,Coating、Cover方案都已在品牌客戶端成功量產。當然,客觀來說,由于莫良華事件的影響,敦泰錯失了切入指紋識別市場的第一波良機,但是敦泰的另一支光學指紋研發團隊已經初見成效,并已于今年1月8號正式發布了光學屏下指紋產品,預計很快就會量產。2018年也正是光學指紋的發展良機,vivo日前已經發布了業界首款屏下指紋識別手機。
胡正大強調,信煒現在做的產品如果涉嫌專利侵權,信煒是沒有權利做的,因為信煒當時申請的專利至少到目前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是屬于敦泰的。因此,沒有獲得敦泰的授權,信煒是沒有權利生產相關產品的,后續敦泰也會要求信煒賠償。同時與莫良華及信煒的訴訟仍未了結,圍繞莫良華、信煒侵權為中心的相關糾紛,包括專利權屬、競業限制、商業秘密等在內的近四十項官司正在審理當中。
最后,胡正大稱,指紋芯片是高技術壁壘的行業,一代代技術演進差異也很大,光有資金也不行,研發更要有方法側重。業內人士表示,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因違反競業限制、涉嫌侵犯商業秘密及專利權屬等諸多糾紛纏身的信煒,還能再走多遠令人懷疑。
當然,不管最終結局如何,我們都應該公正客觀地看待事實,尤其是在國內半導體產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期,維護公正事實也是對整個產業的一種良性引導,集微網將持續關注敦泰和信煒的糾紛動態。
九、微波及射頻SOC廠成都雷電微力獲新一輪融資
成都雷電微力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地為成都市高新區,是一家高性能微波及射頻SOC集成電路設計的高新技術企業。
雷電微力專注于設計、研發、測試和銷售基于先進 GaAs、GaN、HBT、PHEMT等工藝技術的微波及射頻SOC集成電路及傳感器產品。
雷電微力主營業務是特高頻、極高頻微波芯片設計和T/R模塊封裝,主要運用于各種雷達和通信領域,公司的射頻測試、封裝工廠具備年產10萬套T/R收發模塊(傳感器)的能力。
雷電微力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輪投資,投資方為工道創新、重慶小康集團等三家機構。
北京國鼎實創軍融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是由工道創新管理的投資機構,重慶小康實業有限公司是重慶小康集團的旗下公司。
2013年9月,君盛投資旗下基金完成了對成都雷電微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總投資額2300萬元。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323瀏覽量
251207 -
酷派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7瀏覽量
24433 -
小米
+關注
關注
69文章
14329瀏覽量
143874 -
任正非
+關注
關注
6文章
271瀏覽量
31013
原文標題:一個華為老兵的自述;蘋果巨資回美意味著什么?;敦泰追責信煒,近40起官司進行中 | 摩爾內參 1/29
文章出處:【微信號:MooreNEWS,微信公眾號:摩爾芯聞】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