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磁盤很慢、網絡很卡,這都是站在人類的感知維度去表述的,比如拷貝一個文件到硬盤需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夠我去吃個飯啦;而從網絡下載一部電影,有時候需要幾個小時,我都可以睡一覺了。
最為我們熟知的關于計算機不同組件速度差異的圖表,是下面這種金字塔形式:越往上速度越快,容量越小,而價格越高。這張圖只是給了我們一個直觀地感覺,并沒有對各個速度和性能做出量化的說明和解釋。而實際上,不同層級之間的差異要比這張圖大的多。這篇文章就讓你站在 CPU 的角度看這個世界,說說到底它們有多慢。
希望你看到看完這篇文章能明白兩件事情:
磁盤和網絡真的很慢
性能優化是個復雜的系統性的活
注:所有的數據都是來自這個地址。所有的數據會因為機器配置不同,或者硬件的更新而有出入,但是不影響我們直覺的感受。如果對這些數據比較感興趣,這個網址給出了不同年份一些指標的數值。
數據
先來看看 CPU 的速度,就拿我的電腦來說,主頻是 2.6G,也就是說每秒可以執行2.6*10^9個指令,每個指令只需要0.38ns(現在很多個人計算機的主頻要比這個高,配置比較高的能達到 3.0G+)。我們把這個時間當做基本單位1s,因為1s大概是人類能感知的最小時間單位。
一級緩存讀取時間為0.5n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1.3s,大約一次或者兩次心跳的時間。這里能看出緩存的重要性,因為它的速度可以趕上 CPU,程序本身的 locality 特性加上指令層級上的優化,cache 訪問的命中率很高,這最終能極大提高效率。
分支預測錯誤需要耗時5n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13s,這個就有點久了,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文章分析如何優化代碼來降低分支預測的幾率,比如這個得分非常高的 stackoverflow 問題。
二級緩存時間就比較久了,大約在7n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18.2s,可以看到的是如果一級緩存沒有命中,然后去二級緩存讀取數據,時間差了一個數量級。
小知識:為什么需要多層的 CPU 緩存呢?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給出了講解。
我們繼續,互斥鎖的加鎖和解鎖時間需要25n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65s,首次達到了一分鐘。并發編程中,我們經常聽說鎖是一個很耗時的東西,因為在微波爐里加熱一個東西需要一分鐘的話,你要在那傻傻地等蠻久了。
然后就到了內存,每次內存尋址需要100n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260s,也就是4分多鐘,如果讀一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文章,這么久能讀完2-3千字(這個快閱讀的時代,很少人在手機上能靜心多這么字了)。看起來還不算壞,不多要從內存中讀取一段數據需要的時間會更多。到了內存之后,時間就變了一個量級,CPU 和內存之間的速度瓶頸被稱為馮諾依曼瓶頸。
一次 CPU 上下文切換(系統調用)需要大約1500ns,也就是1.5us(這個數字參考了這篇文章,采用的是單核 CPU 線程平均時間),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65分鐘,嗯,也就是一個小時。我們也知道上下文切換是很耗時的行為,畢竟每次浪費一個小時,也很讓人有罪惡感的。上下文切換更恐怖的事情在于,這段時間里 CPU 沒有做任何有用的計算,只是切換了兩個不同進程的寄存器和內存狀態;而且這個過程還破壞了緩存,讓后續的計算更加耗時。
在 1Gbps 的網絡上傳輸 2K 的數據需要20u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14.4小時,這么久都能把《星球大戰》六部曲看完了(甚至還加上吃飯撒尿的時間)!可以看到網絡上非常少數據傳輸對于 CPU 來說,已經很漫長。而且這里的時間還是理論最大值,實際過程還要更慢一些。
SSD 隨機讀取耗時為150u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4.5天。換句話說,SSD 讀點數據,CPU 都能休假,報團參加周邊游了。雖然我們知道 SSD 要比機械硬盤快很多,但是這個速度對于 CPU 來說也是像烏龜一樣。I/O 設備從硬盤開始速度開始變得漫長,這個時候我們就想起內存的好處了。盡量減少 IO 設備的讀寫,把最常用的數據放到內存中作為緩存是所有程序的通識。像memcached和redis這樣的高速緩存系統近幾年的異軍突起,就是解決了這里的問題。
從內存中讀取1MB的連續數據,耗時大約為250u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7.5天,這次假期升級到國慶七天國外游了。
同一個數據中心網絡上跑一個來回需要0.5ms,換算成人類時間大約是15天,也就是半個月的時間。如果你的程序有段代碼需要和數據中心的其他服務器交互,在這段時間里 CPU 都已經狂做了半個月的運算。減少不同服務組件的網絡請求,是性能優化的一大課題。
從 SSD 讀取 1MB 的順序數據,大約需要1m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1個月。也就是說 SSD 讀一個普通的文件,如果要等你做完,CPU 一個月時間就荒廢了。盡管如此,SSD已經很快啦,不信你看下面機械磁盤的表現。
磁盤尋址時間為10m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10個月,剛好夠人類創造一個新的生命了。如果 CPU 需要讓磁盤泡杯咖啡,在它眼里,磁盤去生了個孩子,回來告訴它你讓我泡的咖啡好了。機械硬盤使用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鐘轉速)來評估磁盤的性能:RPM 越大,平均尋址時間更短,磁盤性能越好。尋址只是把磁頭移動到正確的磁道上,然后才能讀取指定扇區的內容。換句話說,尋址雖然很浪費時間,但其實它并沒有辦任何的正事(讀取磁盤內容)。
從磁盤讀取 1MB 連續數據需要20ms,換算成人類時間是20個月。IO 設備是計算機系統的瓶頸,希望讀到這里你能更深切地理解這句話!如果還不理解,不妨想想你在網上買的東西,快遞送了將近兩年,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而從世界上不同城市網絡上走一個來回,平均需要150ms(參考世界各地 ping 報文的時間),換算成人類時間是12.5年。不難理解,所有的程序和架構都會盡量避免不同城市甚至是跨國家的網絡訪問,CDN就是這個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讓用戶和最接近自己的服務器交互,從而減少網絡上報文的傳輸時間。
虛擬機重啟一次大約要4s時間,換算成人類的時間是3百多年。對于此,我想到了喬布斯要死命優化 Mac 系統開機啟動時間的故事。如果機器能少重啟而且每次啟動能快一點,不僅能救人命,也能救 CPU 的命。
物理服務器重啟一次需要5min,換算成人類時間是2萬5千年,快趕上人類的文明史了。5 分鐘人類都要等一會了,更別提 CPU 了,所以沒事不要亂重啟服務器啊,分分鐘終結一個文明的節奏。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29瀏覽量
211182 -
SSD
+關注
關注
20文章
2851瀏覽量
117245 -
緩存
+關注
關注
1文章
233瀏覽量
26649
原文標題:CPU說:這個世界慢!死!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mcuworld,微信公眾號:嵌入式資訊精選】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