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產業衰落
智能穿戴設備已經進入人們視野很多年,但是大多數人對于智能穿戴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甚至以為最常見的智能手環、智能手表也就代表了智能穿戴。其實,智能穿戴本義是指對用戶日常穿戴的東西進行智能化設計,除了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項鏈等等,還有VR或者其他高科技的穿戴設備都在這個范圍之內。
作為智能手機之后出現的一個新的科技概念,智能穿戴設備標志著電子制造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智能穿戴技術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從產品定義、生產、營銷、供應鏈、銷售等各個環節,均出現互聯網化的特點,對創業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智能穿戴這場革命的火種源自硅谷,然而真正蔓延卻是在中國。近幾年,從谷歌眼鏡到Eyephone,從Fitbit到inWatch,一股酷炫的智能穿戴之風正刮向傳統商業領域。據相關數據顯示,從2013年起,資本實驗室共收錄智能穿戴技術創業投資案例25起,披露融資額共計3.14億美元,累計融資額達到5.87億美元;而在所有的投資案例中,有13家企業將智能穿戴技術帶到軍事、運動、健康醫療等專業領域。
前幾年,我國各種智能硬件層出不窮,最通用的做法就是做個app,將設備和手機連在一起,在手機端通過app來查看設備的狀態,這種以手機作為智能載體的智能穿戴產品實現方式最為常見。此后,以手機作為智能載體的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服飾、智能首飾等等智能產品接二連三的被生產出來。
但是,從去年開始智能穿戴市場熱度大幅退減。2016年底,摩托羅拉表示由于市場吸引力不足,將無限期推遲旗下搭載Android Wear系統的智能手表Moto360;而最早涉足有著智能手表鼻祖稱謂的Pebble,經歷大裁員之后,折價十余倍被Fitbit收購。智能穿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就連被無數人推測將要再一次改變世界的谷歌眼鏡項目也停擺了。
曾幾何時,用30到50美元,就能買到一塊帶藍牙操控、可通話功能的國產“智能手表”。然而,現在它們都逐漸“逝去”了。唱衰智能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主流的聲音,前幾年的風口論早以銷聲匿跡。
智能穿戴想要死灰復燃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在唱衰智能穿戴設備,但各大數據調研和分析公司認為:它們還有更大發展空間。市場研究機構IDC報告稱,健康和健身似乎仍是可穿戴設備最受歡迎的應用領域。
其實就在前兩年,智能穿戴設備還人氣滿滿,看慣了手機平板的人們,面對能夠隨身穿戴、檢測心率的小玩意十分感興趣。一時間智能穿戴產品遍地開花,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T恤、智能跑鞋……切切實實給了我們一種“萬物皆智能”的感覺,不過未來真的來了么?經過了一段時間后,大家發現這些曾經心愛的產品漸漸成為了雞肋。
目前可穿戴設備在運動、醫療等很多垂直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當前還處在一個摸索階段,未能掀起大的浪花。以蘋果智能手表AppleWatch為例,蘋果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幫助用戶減輕慢性病負擔,而這一舉動可能促使保險公司與蘋果這樣的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對此,風投公司BessemerVenturePartners關注健康領域的投資家史蒂芬·克勞斯(StephenKraus)指出,穿戴設備的重點應該針對擁有特殊需求的人群,這其中還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這也會幫助將可穿戴設備從“擁有很好產品”向“必須擁有產品”過渡。無獨有偶,Fitbit也看到了這個機會。該公司目前不僅僅追蹤健康數據,還在開發可監控睡眠暫停現象的睡眠障礙癥。
或許從這點上來說,可穿戴設備不是沒機會。IDC數據顯示,從2016年第4季度開始,可穿戴市場開始出現了回暖跡象,2017年的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總量達到2470萬塊,同比增長17.9%。同時,今年的智能服飾市場全球出貨量也有望突破300萬件。毫無疑問,對于智能穿戴設備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預計,2022年可穿戴設備的整體銷售收入將達到450億美元。在他們看來,呈指數級增長的智能穿戴行業,將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
智能可穿戴設備要想“死灰復燃”,企業就必須重新聚焦打造價值閉環,同時需要解決“產品和服務的穩定可靠性”、“完善的場景應用和數據服務”和“完整的個人行為和健康數據服務體系”三大問題。
智能穿戴的潛力如何
根據IDC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Apple Watch系列出貨量為800萬左右,占據該季度智能穿戴市場的榜首,Fitbit位居第二,出貨量為540萬左右。在2017年全年數據中,蘋果的Apple Watch系列總銷量為1770萬支,高居第一;國內廠商小米憑借小米手環系列產品位居第二,出貨量為1570萬支。蘋果的Apple Watch系列產品在2017年表現搶眼,增長率55.9%。小米位居第二,但是出貨量較去年出現了0.3%的下滑。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指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中,且可以通過軟件支持和云端進行數據交互的設備。其思想和雛形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70-80年代有概念設備推出,2012年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終端開始爆發,2013年下半年進入產品密集發布期。當前可穿戴終端多以手機輔助設備出現,其中以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最為常見,三者占據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70%以上。
從IDC現在及以往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國外企業依然在智能穿戴市場中占據主導,但是小米、華為等國產品牌在數量上已經迎頭趕上,隨著國內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相信國產品牌也會越來越不遜色與國外品牌。而且國內對于兒童和老人的安全問題更為關注,因此以精準定位和獨立通話為基礎的智能手表未來依然會是一個需求旺盛的品類,對于國內智能穿戴市場的發展是一個不小的助力。在健康觀念不斷深入、白領工作壓力過大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因素的促進下,應用于運動健康領域的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的增長潛力也很大。因此,國內智能穿戴設備的潛在市場依然廣闊,未來大有可為。
但是,目前的智能穿戴設備并不能擺脫手機的控制,使用體驗并不盡如人意,而且電池續航能力不足,導致智能穿戴設備連續使用的時間較短,消費者購買后的使用頻率大為下降,從而使得智能穿戴設備在許多消費者眼中更像是一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不過這并不妨礙智能穿戴設備成為市場的“寵兒”,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獨立連接和續航等問題得到解決,智能穿戴設備將會呈現更為繁榮的局面。
-
智能穿戴
+關注
關注
2文章
389瀏覽量
396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