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人成在线_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_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2021_国产AV综合第一页一个的一区免费影院黑人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0
  • 聊天消息
  • 系統消息
  • 評論與回復
登錄后你可以
  • 下載海量資料
  • 學習在線課程
  • 觀看技術視頻
  • 寫文章/發帖/加入社區
會員中心
創作中心

完善資料讓更多小伙伴認識你,還能領取20積分哦,立即完善>

3天內不再提示

如何讓人工智能和人類醫生一起,實現任何單一方都無法提供的臨床效果

DPVg_AI_era ? 來源:未知 ? 作者:李倩 ? 2018-04-03 17:17 ? 次閱讀

在多個研究中,人工智能已經成功擊敗人類醫生,但在大規模落地前,醫療人工智能還有很多課要補。行業的狂歡和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的必經之路。最后勝出的,必是那些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技術和產品

在2017年那場史詩級的圍棋對決中,人類戰力最強的棋手柯潔以0∶3敗于阿爾法狗,人類終被自己的模仿品——人工智能(AI)超越。接下來,它會在哪個領域戰勝人類?猜測落在醫療上。

人工智能在多個醫療細分領域曾與人類醫生交手,2016年5月至今,比分結果是AI 6勝、3平、2負。醫生已然落于下風。

2017年歲末,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領導的機器學習小組開發出一種名為CheXnet的算法,能夠更敏銳地捕捉胸部X光片中的肺炎跡象,在診斷肺炎的比拼中,也一舉擊敗四名放射科醫師。

這些火種足以讓產業界信心爆棚。谷歌、IBM、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和國內的“BATK”(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都加緊布局,一大批初創公司也噴涌而出。

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患者群體增長、優質醫療資源緊缺、公共醫療費用攀升等多重壓力,使AI入醫療被寄望成為這一全球性壓力的泄壓閥。泄出的壓力也正是機遇的源頭。尤其在中國,人口數量成為優勢,醫療數據的基礎大,可以給醫療AI提供充沛的燃料。業內的普遍看法是,在該領域,國內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然而,AI的泡沫已然吹起,醫療能否獨善其身?這將取決于研究成果能否盡快進入臨床,并獲得大范圍應用,給醫療帶來切實改進,以撐起領域公司的估值,沖破“C輪死”的魔咒。

向醫生的主場滲透

擊敗四名放射科醫師,CheXnet只經歷了一個月的診斷學習。

AI已經在預測中風和心臟病發作、預測嬰兒自閉癥的風險上表現出明顯優勢;在外科手術和阿爾茨海默病預測中略勝一籌;在治療腦腫瘤、先天性白內障診斷和皮膚癌診斷上,跟人類醫生打平。“這些示范性的案例,就是一輪又一輪大額度融資的信心來源。”億歐智庫醫療產業分析師尚鞅告訴《財經》記者。過去一年,資本對醫療AI的熱情展露得非常明顯,因為落地的可能性被印證了。

此前的人機對戰都在研發階段,直到一年前,美國批準了第一個用于臨床的醫療AI產品,它可以分析心臟核磁共振圖像,準確度可與有經驗的醫生相媲美。進入臨床,是AI向產業化邁進的一大步。

2017年,國內醫療AI行業公布的融資事件近30起,融資總額超過18億元。融資額最高的一筆是AI醫學影像公司匯醫慧影數億元B輪融資。

“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讓投資界集體高潮,一定是出現了商機。”易凱資本有限公司健康產業組聯席負責人李鋼分析。

就醫,最核心的部分是診斷。替代醫生診斷,是醫療AI的一個終極目標。現階段的小目標是,能夠讓AI為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方案提供建議,輔助診療。

如何讓人工智能和人類醫生一起,實現任何單一方都無法提供的臨床效果,才是關鍵。

AI輔助醫生做事,先從那些繁瑣的、重復性工作起步,提升診療效率。企業和研究團隊分頭趟開兩條路:一條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根據病歷和癥狀診斷疾病;一條基于計算機視覺,通過識別醫學影像診斷疾病。

IBM公司開發的“沃森”(Watson),是第一條路徑代表。它四年學習了200本腫瘤教科書、290種醫學期刊和超過1500萬份的文獻后,嘗試在14個國家的多個腫瘤治療中心臨床應用。在輸入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等基本情況和癌癥分期、局部復發、化療方案、病理分期、癌癥轉移等具體內容后,短短十多秒,沃森就會給出治療方案,在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和宮頸癌等方面為醫生提供診斷建議。

腫瘤醫生的智能助手沃森落地中國非常迅速,其國內代理商——百洋智能科技在去年5月曾透露,一年內將有150家地市級的三級綜合醫院引進沃森。然而,沃森面臨的問題是,雖然速度快,但給出的解決方案可能還不是最好的。

第二條路徑,AI可將復雜、高維度的醫學影像數據,降維使其更易處理,因而可以快速、準確地從醫學影像中發現病癥的信息,輔助醫生診斷。

醫學影像在醫療數據總量中占比約80%,包括CT、核磁、超聲、病理、內窺鏡、眼底等,因而,醫學影像的計算機處理向來是一個龐大的產業。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對美國106家醫療AI初創企業分析顯示,影像和診斷成為資本熱涌的重點領域。IBM和阿爾法狗的開發者DeepMind都在推進AI醫學影像的應用,阿里、騰訊也不甘人后。

實際上,AI的觸角已無處不在。運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即可完成病歷編寫,能提高醫生工作效率,美國大概有72%的醫院已經實現用語音收集醫療信息,科大訊飛、云知聲等均有此項業務。

一些初創公司,還喜歡擠入慢性病管理,即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實時健康監測及干預,甚至據此生成健康管理建議,主要針對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需要即時干預的慢性病患者。

而一年多前,很多一線醫生還不知道AI這個字母組合是什么意思。“在過去的12個月,關于醫療AI的各種信息,很多一線醫生都在聽和看,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上海長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魏銳利對《財經》記者說。

2017年11月,由獨角獸工作室等聯合發布的《醫療人工智能醫生認知情況調研報告》顯示,77%的醫生至少聽說過一種醫療人工智能應用。

催逼AI箭上弦,本質上還是好醫生稀缺。藍馳創投合伙人陳維廣,在投了春雨醫生之后,他多次接到朋友的請求,讓幫忙找好醫生。對醫療的需求提升,是全球普適的驅動因素,而人口老齡化就是那塊巨大的背景板。

像一副擺好的多米諾骨牌,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老齡化社會之后就是醫療資源匱乏。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顯示,至2015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6億。這一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1.44億。

英特爾醫療與生命科學部亞太區總經理李亞東介紹,目前全球約30%的醫療資源為65歲以上的人群所占用,50%的醫療資源為55歲以上的人群占用。

國內對AI最現實的期待是,紓解三甲醫院爆滿的困境,協助提升縣鄉鎮的醫療水平,以免漏診、誤診。

依然是數據為王

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是,AI往醫學影像領域扎堆。

動脈網數據顯示,國內83家醫療AI企業中,一半涉足醫學影像。“(這一領域)正處于黃金期,除提高效率之外,它能找到人力無法找到的病征,今后完全取代醫生讀片是完全可能的。”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向《財經》記者分析。

技術驅動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底層邏輯在運行。“離開臨床數據,AI沒法思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在很多會議上強調這一金句。

AI的開發很像教孩子,需要花時間訓練它,給它喂大量數據,同時告訴它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對的。通過這種有監督的學習,AI才能成長。

就像早期阿爾法狗的訓練一樣,醫療AI的訓練也得有“棋譜”——以醫學影像為例,就是大量由醫生標注出重要信息的影像數據集。不過,圍棋有統一規則,而人的病例復雜得多,因此,獲得高質量的、經標注的影像大數據集,需要大投入。

萬里云醫療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黃家祥認識一位AI醫療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剛融到幾千萬元投資時十分開心,但不到一年就發現,差不多一半的資金得用在數據標注上。

相對于基因、病理等的數據,獲取醫學影像數據更容易一些,且本身就是結構數字化的,加之原來就有一些公開的標注數據集,所以一大批創業公司才蜂擁進入影像領域。

基于同樣的邏輯,在AI醫療技術的開發中,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哪家強,而是看誰能與醫院建立良好合作,因為醫院手中既有醫療數據,又有能對數據進行標注的醫生資源。

實際上,中國的醫療大數據一直存在應用障礙,信息孤島現象明顯,國內95%醫院的電子病歷還未全院流通。換句話說,醫療大數據的地基尚未打好。

在醫療過程中,很多最基本的醫療術語尚不能統一,如闌尾炎和盲腸炎或食管癌和食道癌,說的是一個病,但錄入數據庫后,計算機會把它分成兩種病。

醫療數據不準確、不完整,增加數據挖掘難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數據本身的價值。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院每年完成2200臺-2500臺的食管癌手術,穩居世界第一。但該院院長徐瑞平教授坦陳,“我們做了這么多手術,在國內食管癌的(學術)地位并不高。”原因就是數據質量不高,后期對病人的隨訪不夠,導致數據不完整。

要想讓AI深入,就需要協調電子病歷、化驗和影像系統、醫生記錄和醫療保險索賠材料等多方的大數據,這明顯是個難上加難的任務。

即使在先行者美國,也有同樣困境。《數字美國》報告顯示,美國有近四分之一的醫院和超過40%的醫生尚未采用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即便有電子記錄系統,也沒有與病人或其他提供者無縫共享數據,因為這些系統無法互通操作,病人需要反復講述他們的病史。

況且,醫療AI在全球都面臨著一些獨特的高難度障礙:醫療數據的敏感性和嚴格的保護隱私規定,限制了AI醫療所要求的高質量聚合數據的收集。如美國醫院對患者隱私有很多保護,醫院數據不能輕易開放給AI公司。

嘉御基金的創始人衛哲注意到一個趨勢,很多國外從事醫療行業的公司在尋找中國的合作伙伴,因為中國人口同樣眾多,隱私的保護卻沒有那么嚴格,有機會讓醫療數據迅速地集中起來。

真正決定中國產生后發優勢的,依然是數據夠大。李鋼觀察到,現階段中國醫療AI產業對美國風向的跟從效應明顯。但未來,人口與數據的優勢將可能使中國企業狂飆。

還沒有看上去那么美

AI公司多數都在幫醫生做科研,或在提高診斷效率方面做嘗試,真正深入到臨床流程的很少。對AI將會在多大程度上替代醫生,業界有兩種不同態度:AI工程師雄心勃勃,認為阿爾法狗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據;醫生們則疑慮重重,至少還不擔心自己的飯碗會被AI搶走。

《醫療人工智能醫生認知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外科和影像科醫生對AI的知曉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對AI的整體滿意度也低于平均水平。不滿意主要集中在AI未能減少醫生的工作量,其次是對原理的質疑以及準確率不高。

很多使用過閱片AI的影像科醫生,沒有體會到工作量降低。魏銳利表示,AI分析過的影像,醫生還得重新復核一遍。因為擔心漏診,也就是提示有患病可能的影像,沒有被識別出來。

所有醫療影像AI公司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比醫生閱片速度快得多,準確率要高,但沒有誰敢說能夠杜絕漏診問題。這讓醫生難以完全信賴閱片AI。一旦醫生覺得有風險,他就得審核AI看過的所有圖像。

漏診的產生,問題很可能出在訓練數據上。黃家祥介紹,很多AI創業公司都是靠公開的數據源起步的,訓練的數據量非常有限;還有些公司跟一兩家醫院合作,把服務器放到醫院去訓練,也能訓練出一個AI模型來,而且對于單一病種,測試效果可能也不錯。但如果換了另外一個不同的數據集來測試,很可能就“水土不服”了。

一些AI創業公司會辯解稱,自家的AI產品與醫生相比,降低了漏診率。對這種說法,Wision AI的聯合創始人劉敬家不以為然,中國目前沒有關于醫生漏診的準確數據,如何得出AI的漏診率比醫生低的結論?

所有醫療影像AI公司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比醫生閱片速度快得多,準確率要高,但沒有誰敢說能夠杜絕漏診問題。

“目前來講,AI所取得的成果還遠遠沒達到預想的目標。”魏銳利說。放眼看,大多數公司的AI產品還處于研發階段。

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曾撰文稱,人們腦補的人工智能替代醫生,哪怕僅僅是輔助,在產品層面也尚未出現。

現階段的AI都是弱人工智能,其主流的深度學習方法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它的過程無法描述。換句話說,AI算法的整個過程猶如一個專用的、無法打開的“技術黑箱”,所謂可用不可見。它既沒有普遍的適應性,也無法拆解出具體的智能化業務規則,而且高度依賴于參與訓練的海量數據。

深度學習的特點是有問必答,只要有數據輸入,就有結果輸出。但劉敬家分析,如果沒有金標準對結果進行校驗,很可能輸出錯誤的結果,而且很容易蒙蔽人。

醫學是注重證據的學科。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去年發表文章,對深度學習在醫學預測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認為那些沒有探明的醫學邏輯支撐,妄想通過堆砌更多維度的數據而有所發現的行為,最終會陷于蝴蝶效應的困境之中。也就是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都可能累計出結果的巨大變化。

“技術黑箱”中僅有數學公式推導,卻沒有明確的理論解釋其決策過程。

醫生們擔心,這種思維用于簡單的類似于醫學影像標準等的工作尚無大礙,一旦涉及更為復雜的醫療決策輔助,甚至醫療方案的整體評估建議,不考慮決策過程完全以結果為導向去輔助醫護人員,會讓醫護人員陷于被動,甚至暴露在難以控制的決策風險中。

美國醫療媒體STAT在2017年10月連發兩篇調查報道,分析沃森的“超級功能”中存在的技術缺陷,并指出美國現有法律框架對于醫療AI監管的疏忽之處。

美國一些醫生和消費者團體認為,正是因為AI算法具備“技術黑箱”的特點,監管方需要對像沃森這樣的醫療AI輔助診斷系統進行更加仔細的檢查和監管。

這個新興領域排頭兵,在中國還將面臨政府部門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來管制醫療健康領域,往往出現政策之間的不協調,或者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權力沖突,使得這些創新創業者難以應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為《財經》撰文稱,由于缺乏對于制度和政策的了解,許多創新和創業項目往往包含了制度風險和政策風險,一旦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橡皮筋的上下波動,這些項目就可能夭折。

“C輪死”魔咒

活過2018年,是很多醫療AI公司的決心。

融資青黃不接、技術迭代的瓶頸,以及商業模式斷裂,哪一條都有可能拖垮靠技術吃飯的初創企業。

李鋼觀察到,當細分行業龍頭融資紛紛達到億元級別后,其中領先企業融資最困難的階段就近在眼前了。

這是因為,對風險偏好較高的風險投資者而言,細分行業龍頭需要的融資額已經超過他們能夠投資的體量;而對于較大體量的私募基金而言,這些行業龍頭依然處于商業化的探索階段,沒有亮眼的財務數字卻頂著極高的估值,實在無法下手。由于億元級別的融資相當于B輪融資,因此,這個規律被稱為“ C輪死”魔咒。

現在,AI醫療影像行業的頭部企業,已經進入C輪的那道缺口之中。

黃家祥也認為,2018年對于很多醫療AI公司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會淘汰掉一批,不光是融資層面的,還包括一些成長不上去的”。

親身遇到的案例,也加深了黃家祥這一判斷。一個人工智能團隊用了約兩周時間,從一個公開的數據源,訓練出一個初步的AI產品,這一團隊找到萬里云求助一些脫敏的測試數據,黃家祥提供了一部分數據,對方測出了90%的準確率。

看上去技術門檻似乎并不高,幫助了一些創業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沒法實現商業價值,就只是一個基礎的研究成果,只能用來秀一秀。”黃家祥十分篤定,這讓很多人錯誤地判斷了形勢,第一步好邁,但往后走還有沒有資源支撐更加重要。

醫療AI跟阿爾法狗一樣,需要不停迭代升級。這意味著,要不停用數據去訓練AI,并且有醫生持續地參與,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去支撐AI的持續成長。

一位醫療AI公司創始人對《財經》記者說,一些公司遇到技術迭代的瓶頸,卡住了,“干脆不繼續推進,保持低投入、不推廣,等著被收購”。

市場集中進程在快速完成,是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資本分析師都認同的醫療AI趨勢。“谷歌、騰訊等巨頭對初創企業甚至中型公司形成的壓制會越來越明顯,在接下來的一年,競爭會非常激烈。”王煜全分析稱。

巨頭的動作有跡可循。2017年8月才發布的騰訊覓影,后發制人地進入“國家隊”,在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中,明確“依靠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從發布成立到進入“國家隊”的這三個月里,騰訊覓影就與十多家三甲醫院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篩查目標病種也從早期食管癌拓展到肺癌、乳腺癌等多病種。

巨頭們從觀望轉變為全面投入,小公司們要不殺出一條血路,要不坐等被收購或擠死。“很多初創公司從創立之際就是坐等巨頭開個好價的,‘大魚吃小魚’接下來會頻繁發生。”尚鞅如此解讀2018年的醫療AI市場。

另一方面,管理也隨著市場發展開始“劃車道”。2018年8月1日,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將開始實行,其中新增了與AI輔助診斷相對應的類別。

按照分類規定,申報二類醫療器械,診斷軟件通過算法,提供診斷建議,僅有輔助診斷功能,可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如果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并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

醫療AI公司想走醫院采購這條路,必須通過相應的認證。這就需要公司獲得大量真實的臨床應用數據,為申報提早準備。

多數醫療AI公司還處于打磨產品階段,商業模式并不清晰,與醫院的合作多為提供產品試用,收不到錢。阿里健康副總裁柯研告訴《財經》記者,現在市面上的很多AI公司單純融資,無論估值多高,沒有收入來源和場景,商業模式是斷的,“再過三年沒有商業模式,會走向邊緣”。

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最核心的要素是場景。場景大于數據,數據大于算法。至于未來誰埋單,柯研說,“我們相信,只要有場景,最后一定會有人心甘情愿付這個錢。”

國內的醫療AI公司,主要與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合作,但優質醫療從業者密集的三甲醫院,沒有迫切需求。真正需要AI緩解的,是資源緊張的中小型醫院,這部分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放眼整個行業,一個逐漸清晰的場景就是,影像AI會率先支撐基層醫療。基層醫院用影像AI篩查以后,發現一些有問題或者看不準的病例,再交由上級醫院的醫生來確診。

再看遠些,醫療AI技術如果能夠突破應用關,將頂級醫生的診斷能力標準化后,交給基層醫院,為基層醫生提供輔助診斷,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大面積使用人工智能診斷疾病可能不會太快發生,即使早已入局的巨頭們,也不過是入門級水平,這并不妨礙AI會成功滲入,成為醫療的底層技術,就像之前的IT技術一樣。

人工智能和人類醫生比誰更聰明,可能還會持續。《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認為,這種爭論沒有意義,如何讓人工智能和人類醫生一起,實現任何單一方都無法提供的臨床效果,才是關鍵。

行業的狂歡和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的必經之路。最后勝出的,是那些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技術和產品。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醫療
    +關注

    關注

    8

    文章

    1800

    瀏覽量

    5866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

    文章

    46859

    瀏覽量

    237580

原文標題:中國醫療AI公司遇“C輪死”魔咒:2018 如何破局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收藏 人收藏

    評論

    相關推薦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關系?

    了數據傳輸的壓力,還提高了系統的響應速度。而在物聯網中,嵌入式系統更是個核心的組成部分。通過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于物聯網設備,我們可以實現對海量數據的智能分析,從而為各種應用場景
    發表于 11-14 16:39

    心智理論測試:人工智能擊敗人類

    測試結果并不定意味著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人。 心智理論是指可以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正是它驅使著人類社會運轉。它幫助你決定在緊張的情況下該說什么、猜測其他車輛的駕駛員將要做什么,以及與電影中
    的頭像 發表于 11-08 10:54 ?249次閱讀

    人工智能人類的影響有哪些

    人工智能(AI)作為現代科技的杰出代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工作和社會結構。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既帶來了顯著的積極變化,也伴隨著系列挑戰和問題。 、積極影響 工作
    的頭像 發表于 10-22 17:23 ?997次閱讀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6章人AI與能源科學讀后感

    驅動科學創新》的第6章為我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和見解,我對人工智能在能源科學中的應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閱讀這章,我更加堅信人工智能在未來
    發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農業、環保等,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總結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4章關于AI與生命科學的部分,為我們展示了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未來。在這個未來中,
    發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新學習心得

    周末收到本新書,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謝平臺提供閱讀機會。 這是本挺好的書,包裝精美,內容詳實,干活滿滿。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這本書的第
    發表于 10-14 09:12

    risc-v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應用前景分析

    人工智能推薦系統中強大的圖形處理器(GPU)爭高下。其獨特的設計使得該處理器在功耗受限的條件下仍能實現高性能的圖像處理任務。 Ceremorphic公司 :該公司開發的分層學習處理器結合了
    發表于 09-28 11:00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這本書便將為讀者徐徐展開AI for Science的美麗圖景,與大家一起去了解: 人工智能究竟幫科學家做了什么? 人工智能
    發表于 09-09 13:54

    FPGA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有哪些?

    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深度學習加速 訓練和推理過程加速:FPGA可以用來加速深度學習的訓練和推理過程。由于其高并行性和低延遲特性
    發表于 07-29 17:05

    Meta高管稱大語言模型永遠無法人類

    Meta的人工智能主管楊立昆近日表示,盡管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備受矚目,但其背后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永遠無法實現人類
    的頭像 發表于 05-27 09:50 ?418次閱讀

    5G智能物聯網課程之Aidlux下人工智能開發(SC171開發套件V2)

    https://t.elecfans.com/v/25653.html 人工智能 初學者完整學習流程實現手寫數字識別案例_Part1 13分59秒 https://t.elecfans.com/v
    發表于 05-10 16:46

    5G智能物聯網課程之Aidlux下人工智能開發(SC171開發套件V1)

    ://t.elecfans.com/v/25653.html 人工智能 初學者完整學習流程實現手寫數字識別案例 28分55秒 https://t.elecfans.com/v/27184.html
    發表于 04-01 10:40

    馬斯克:明年AI將比任何聰明

    OpenAI的大模型大家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強大,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也很多人側目。 馬斯克在X上發表預測道:“明年人工智能
    的頭像 發表于 03-14 15:46 ?426次閱讀

    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在新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嵌入式人工智能成為國家新型基礎建設與傳統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同時在此背景驅動下,眾多名企也紛紛在嵌入式人工智能
    發表于 02-26 10:17

    “單純靠大模型無法實現 AGI”!萬字長文看人工智能演進

    人工智能是指計算機或機器具有類似于人類智能的能力,如學習、推理、解決問題和使用語言、常識、創造力、情感和道德等。
    的頭像 發表于 02-19 14:22 ?1050次閱讀
    “單純靠大模型<b class='flag-5'>無法</b><b class='flag-5'>實現</b> AGI”!萬字長文看<b class='flag-5'>人工智能</b>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