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押寶5G和物聯網
中興通訊的2017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收貢獻最大的是運營商網絡業務、占比近六成,其次是消費者業務占比達三成,政企業務只占6.97%。
其中消費者業務就是中興手機業務。IDC數據顯示,中興2016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與2015年相比衰退了36.5%,中興手機2015年銷量為5600萬部,但中國區僅貢獻了1500萬部。中興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已經跌出前十。
值得寄托希望的是中興通訊的運營商業務。12月22日,中興通訊宣布,聯合意大利運營商合作開展5G試驗,試驗將驗證5G服務和技術,以支持商用網絡的及時部署。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中興在運營商無線產品業務投入很大,也擁有相當實力。
劉啟誠表示,“沒有5G,設備廠商日子會更難過。但5G投資規模有多大不好說,10年一個周期,2010年前后4G,2020年前后是5G,有個幾千億的投資,連帶周邊的投資有個上萬億,設備廠商會有一大筆的收入。”
不過5G仍有兩年左右才會商用,遠水難解近渴。中興通訊也在尋找另一個快速增長的龐大市場。
“現在大家都把寶押在5G和物聯網上,原來是人與人的通訊,連接數有限,萬物互聯連接的設備多,連接數是無限的。”中興通訊CTO助理俞義方向媒體表示,物聯網是他見過的最復雜,也最有希望的行業,從芯片、模組、終端,到平臺、網絡、應用、運營,物聯網,這條看似冗長的產業鏈條終于迎來了全面成熟的最佳時期。“在國內,如中國電信等運營商已經建立起全球最大、覆蓋全國NB-IoT網絡,再加上三大運營商原有的成熟4G等技術和網絡覆蓋,一張強大的物聯網基礎網絡成為巨大的推動力量。
中興5G到底有啥王牌
在5G領域,中興通訊的口號是“Leading5Ginnovation”(5G先鋒),這其實也是中興通訊行業地位的真實寫照。
早在2009年,5G尚處于概念階段,中興就啟動了5G研究。當時業界討論的方向很多,不過中興堅定地認為5G關鍵技術在于大規模天線陣列、新的空口結構、新波形和編碼、高頻通信等。目前來看,中興通訊當初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所采用的技術路線也與主流方向吻合。2014年,業界開始嘗試將部分5G技術應用于4G網絡,中興通訊為此率先提出了Pre5G概念,主張將MassiveMIMO、超密集組網、云和核心網幾個領域的5G技術應用于4G網絡,在不改變用戶終端的基礎上,讓用戶提前享受到接近5G的網絡體驗。正是前期的執著與堅持投入,目前中興通訊的Pre5G產品已經在包括中國移動、日本軟銀在內的40多個國家、60多個網絡中投入了規模商用。中興通訊最新的Pre5G設備已經實現了單載波1Gbps的速率,比傳統設備提升了將近10倍。
由于借助Pre5G搶先在商用網絡中驗證了5G技術,因此在5G商用前夕,中興通訊已經站在了5G技術研發、商用化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最前沿。2017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完成了工信部組織的第二階段5G測試,通過了七大場景的所有技術驗證。在低頻領域,中興通訊5G方案的小區峰值最高可達19Gbps,高頻領域的單用戶峰值速率達到了13Gbps。在連接容量方面,中興通訊每小區、每小時、每兆赫茲可以接入9000萬個連接,換算成ITU標準就是每平方公里每分鐘200萬個連接,二倍于ITU的要求。在超低時延方面,中興通訊測試的記錄是0.416ms,低于5G的1ms要求。這一切表明,中興通訊對5G發展脈絡的把握是完全正確的。
華為與中興的區別
華為專注于電信制造業,不會在可以遇見的將來,進行混業經營和多元化。這個戰略華為老板任正非叫做“壓強原則”,或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任正非學習和實踐***思想的結果。事實上,非常成功;
華為已經在電信領域基本奠定世界老大地位,所擁有的專利量位列世界前茅。遠遠把國內同行甩在后面。而中興通信和侯為貴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即多元化;
當然,不一定是因為正面競爭不過華為,而迂回到其他領域的“瑜亮情結”,而是侯為貴的戰略抉擇。盡管“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博主對于侯為貴的這個戰略很不認同。縱觀世界電信史,還沒太多公司能夠混業經營把電信做好的。西門子是一個例外,曾經輝煌過。但是,現在西門子是敗軍之將,怎能言勝?西門子基本上全面退出電信業,悲劇謝幕!一心一意做電信,還如履薄冰,混業經營怎能取勝;
華為國際化VS中興“死守家門”其實在華為國際市場取得大規模突破之前,華為和中興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是一個算術數量級,相差百分之幾十而已。當華為國際市場全面突破后,也就是進入2000年之后,華為領先中興的優勢被幾何數量級地迅速拉大。這個殘酷現實,折射出兩個公司的戰略的差異。
華為5gVS中興5g技術
在北京懷柔外場進行的國家5G試驗第二階段中,中興通訊的5GNR空口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在下行占比70%的條件下,低頻SU-MIMO小區峰值吞吐率超過12Gbps,為未來eMBB場景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在大連接場景下,實測顯示提升接入終端數量能力近600%,實現了等效千萬級連接密度,向萬物互聯的未來世界又邁進了一步。本次mMTC測試是5G國家試驗第二階段的重要一環,中興通訊采用專利幀結構設計和MUSA技術,測試結果滿足要求,為5G低功耗大連接場景的技術推進作出示范。”
近日,華為在北京懷柔率先完成了由IMT-2020(5G)推進組組織的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無線技術第二階段測試。在C-Band(3.5GHz頻段)的測試環節中,華為利用整個200MHz全帶寬,通過5G新空口(5G-NR)及大規模多入多出(Massive-MIMO)等技術,使單用戶下行吞吐率超過6Gbps,小區峰值吞吐超過18Gbps。在本次無線技術驗證過程中,配套華為業界首個小型化5G測試終端,單個5G基站可同時支持上百路超高清4K視頻點播,在車載移動場景下流暢播放,展現了5G移動寬帶技術(C-BandeMBB)所支持的未來極致體驗。
華為5G遙遙領先
在20175G全球峰會(5GWorld2017)上,憑借在5G領域持續創新和產業貢獻,華為榮獲“5G研發杰出貢獻獎”(OutstandingContributionto5GR&D)。這是華為連續第三年榮獲5G研發的獎項。
隨著協議標準化的加速,第一個3GPP標準的5G協議將于2018年凍結,而行業也將于2020年全面進入5G時代。華為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5G的研發和測試工作,并計劃在2018年之前將投入超過6億美元用于5G技術研究,持續加強5G技術的研究與創新。經過長期創新,華為與合作伙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記錄,如2016年7月,與德國電信基于5G毫米波,實現了70Gbps峰值速率;2016年11月,華為與日本領先的電信運營商NTTDocomo,利用5G端到端網絡設備,實現了0.5ms以內的時延;2017年于北京懷柔,華為在中國國家信通院組織的5G測試中,以2.88MHz,在10分鐘內實現了超過1000萬的連接數。這些指標均大大超過了ITU(國際電信聯盟)定義的5G要求,在行業中遙遙領先。
與此同時,華為長期致力于與各行業在5G應用上合作創新,發掘新商業模式,共筑5G健康生態。繼2016年9月,華為與奧迪、寶馬、戴姆勒、愛立信、華為、英特爾、諾基亞及高通聯合宣布成立“5G汽車聯盟”后,今年2月,華為和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于德國慕尼黑進行了基于5G網絡的自動駕駛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基于5G的V2X(VehicletoEverything,車與外界信息交換)技術在車車通信的應用場景中能滿足低時延和高可靠性的性能要求,避免車輛碰撞。同時,雙方正在進行更為復雜的車輛智能編隊應用場景的研究與測試,進一步推動了自動駕駛場景驗證的節奏,為自動駕駛走向商用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在今年世界移動通信展上海站中,華為與中國移動、上海汽車集團聯合利用極低時延,極高網絡容量的端到端5G網絡實現了遠程駕駛,可以控制遠在36公里之外的汽車,完成所有的駕駛指令,完美展現5G網絡所使能的未來策5G車聯網。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5文章
34308瀏覽量
251189 -
中興
+關注
關注
6文章
1995瀏覽量
66010 -
5G
+關注
關注
1353文章
48367瀏覽量
56338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